《红楼梦》中过中秋,这段小情节是曹雪芹留给读者的一个谜
明天便是农历八月十五,转眼又是一年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与被称为“五月节”的端午、正月初一的元旦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
作者 宗春启
清孙温绘《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有记载说,中秋节始于唐太宗时期。但是不知为何,唐朝诗人宁可称此日为“八月十五”而不称“中秋”。王建名篇《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韩愈诗《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惜墨如金的韩夫子,为何不用“中秋夜”代“八月十五夜”?或许唐朝时,过中秋节的风俗尚未流行么?
中秋节其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时节,许多农林作物已经成熟,是个收获的时节。收获之后,便要奉上丰收的果实以祭祀祖先,以感谢天地诸神。农民自己,也要在中秋之夜庆祝、享乐一番。所以,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最初可能是不过这个节日的。据《辽史》,契丹人过正旦(新年)、中和节(二月初一)、释迦牟尼生日(二月初八)、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夏至节、中元节(七月十五)、重阳节,其中并无八月十五中秋节。
以八月十五为团圆之节、全家人赏月欢度中秋,此风俗大概兴于宋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秋》记载: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季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注:五更,黎明时分)。玩月之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南宋,中秋是所有人的节日,无论贫富贵贱,都是一定要过的,很多人彻夜不眠。为什么?因为中秋明月堪赏,又是团圆之节。天上的月亮圆了,谁不希望亲人团聚、共同度此良宵?苏东坡名篇《水调歌头·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在中秋之夜,他怀念起了自己的弟弟。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本是亲人团圆的节日,自己却和弟弟天各一方,难免遗憾,逢佳节而倍思亲。
无论哪个时期,明月承载着人们的思念。据《析津志·岁纪》记载,八月,元朝皇帝尚在上都避暑未归。中秋之夜,皇帝在穆清阁上饮酒赏月,而他手下的人已经归心似箭了:“多人南归之心早已合矣”,“其下百辟(注:即大臣)、执事、驾前乐工、伎女,思归尤为浩切矣”。
据《帝京景物略》:“女归宁,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在明代,中秋节是“团圆节”,这天已婚妇女白天回娘家,晚上要回婆家。团圆节的含义也反映在小说《红楼梦》中。第七十六回,众人陪贾母在园中赏月。先是邢夫人的媳妇来了,说她丈夫“被石头绊了一下,歪了腿”。贾母赶忙让邢夫人回去看看,并让尤氏也一起回宁府、她丈夫身边去。尤氏表示要陪老祖宗吃一夜酒,贾母笑道:“使不得使不得。你们小夫妻家,今夜不要团圆团圆?如何为我耽搁了!”尤氏到底没有离开,为什么呢?这是曹雪芹在这部未竟小说中留给读者的一个谜。
中秋节,也是祭月之节。中国古代就有祭月的习俗,《礼记》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夜明,祭月也。”前人注释说,“夜明”是名词,指祭月之坛,其实可能也是时间--即用祭月时间来命名祭月之台。八月秋高气爽,十五之夜月圆而明,是一年之中最佳的“月明之夜”,所以于此夕祭月。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人们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月亮上的阴影。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将月亮想象成是一个神奇的世界,编造了许多美好的故事:月亮里面有宫殿,住着偷吃了仙药跑到月亮上去的嫦娥,有捣药的玉兔,有一棵桂树,还有砍伐桂树却永远砍不倒的吴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嫦娥成了月神,认为她可以满足地上的人的一些愿望,这大概就是祭月的初衷。
《红楼梦》里是这样描写祭月的:花园里,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地下铺着拜毯锦褥。由于拜月只限女客,男人是不参与的,所以是“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等着贾母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拜过。之后赏月。在山脊大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其实此时人并不齐全,李纨、凤姐有病,宝钗姊妹没来,以致贾母觉得冷清,不禁长叹。然后男女分开,饮酒作乐,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红楼梦》描绘的是清代风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是北京城明代的风俗。此书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须是圆的,切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纸店有卖月光纸的,俗称“月光祃儿”,上绘天神,中为月府,下则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种月光纸有大有小,大的高一丈,小的有三尺。拜月时向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月供而拜”,拜罢将月光纸焚烧,然后将供月的月饼、月果分给大家吃,有的月饼直径达二尺。据传,乾隆皇帝对月光纸很不以为然:拜月,怎么连吴刚、玉兔也一起拜了?吩咐库官,以后不要进了!
北京小孩有自己的祭月习惯,那便是供兔儿爷。传说兔儿爷受月神派遣,为人间扫除瘟疫。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故宫博物院现藏多种兔爷儿,那就是皇家小儿祭月的遗物。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