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1200余件文物汇聚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国大典红灯笼如何做成?

2019-09-16 13:46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1949年3月25日,“劳动大学”在北京香山“开学”,此后181天,这所“大学”完成了如下“作业”: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号角;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中共中央会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国体政策,制定了新中国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新中国宏伟蓝图。

展览还原了解放军入城式的场景。

70年弹指一挥。如今,800余张照片、1200余件文物和若干艺术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里,按历史发展脉络,分“进京‘赶考’”“进驻香山”“继续指挥解放全中国”“新中国筹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5个部分、15个单元, 全景式生动呈现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开启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的光辉历程。

 “劳动大学”有多严?进门认章不认人

“劳动大学”通行证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给部副部长范离从西柏坡出发,到达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区,为中央迁平选址。1月底,他带着叶剑英写给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信中说:范、刘(刘达)二同志侦察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地区的选择,以香山为适当,只需牵动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决。

后来又经过全面调查和勘察,最终香山被确定成为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的驻地。

为了保密,中央机关对外用代号,称“劳动大学”(简称“劳大”)。设立三个临时办事处:第一站设在城内弓弦胡同15号,称“劳大筹备处”;第二站设在城外青龙桥,称“劳大收发处”;第三站就是香山驻地,称“劳大招待所”。中央机关分驻在香山,中央军委机关分驻在西山一带,中央警卫和公安部门分驻在西直门、颐和园至香山一带。为了便于联系群众,工青妇等群众团体驻在城内。

当时,“劳动大学”的通行证是一枚徽章。它大小类似一元硬币,呈圆形,正面有“七一”字样,反面有编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文字或标志。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这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及中央军委机关人员出入香山的通行证。“进门的时候认章不认人。”讲解员说,也是因为当时的保密性强,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这枚徽章。

《城市生活常识读本》教啥?第一课是“学走路”

解放战争中,部队战士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不知道有电灯、马桶,也没见过红绿灯,初置身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许多人都有点犯蒙。史料记载,战士们过江以后到了皖南的城市,有的以为电灯是火,就把香烟凑上去点火,有的把灯绳一拉后看到灯泡发亮感觉害怕,很多人不会使用水、电、气等设备,还闹了笑话。

《城市生活常识读本》

为了对战士们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也为了维护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出版的《城市生活常识读本》应运而生。

这本小册子里内容具体细致,第一课是“走路”,介绍了城市交通状况,强调走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要穿过街心从街这一边到街那一边去时,一定要左右看清楚,趁没有汽车、电车来往的空隙通过,否则横过街心时就有被疾行之车辆撞到的危险。”书里还介绍了城市生活的一般规则,如怎样坐火车、汽车,要注意公共场所的秩序,怎样使用电灯电话、怎样防止触电等生活常识。

锦旗为何缺一角?他用生命捍卫“渡江第一船”

展厅中有一面不完整的锦旗,质地为布质,长20厘米,宽16厘米,一侧被损毁。

 

缺了一角的锦旗

这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玉华的,锦旗的一角在渡江过程中被炮弹击穿。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来到了安徽省省会——安庆,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渡江准备中。成长在渔民家庭的陈玉华,当年只有21岁,全家靠捕鱼勉强度日。在争取全国解放的大形势下,陈玉华和父亲主动报名,成为“支前船工”中的一员。

渡江前,野战军首长亲自为陈玉华戴上奖章,上面缝有名字、年龄和出生地。纪念馆讲解员说,戴上它意味着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由于陈玉华当时担任的是前锋主攻,首长还特地颁发给他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团”。陈玉华小心地把这面锦旗缝在了衣服的内里上。

4月21日凌晨2时,106团的渡江号令打响,密密麻麻的船只犹如离弦的箭,直刺江南。作为前锋船,陈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松,父亲陈文义掌舵,儿子陈玉华负责扯帆和摇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送军过江。靠岸后,迎接他们的不仅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还有无数的障碍物和地雷。

为了给后继部队扫清障碍,陈玉华和战士们潜伏在硝烟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线。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火光背后只见陈玉华血肉模糊,身上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被炸掉了一角。

渡江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说:“这坚韧卓绝的渡江准备,把北方人变成了南方人,把陆军变成了水军,把浩荡长江变成了平阳大道,这是奇迹。”

 “八一”军徽如何固定帽子上?

周总理拍板用棉线不用铁丝

一对展品被很多讲解员称为“镇馆之宝”。它们是中央军委作战部参谋赵光琛参与设计制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徽。其中一枚是未使用的式样,一枚是正式使用的式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徽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统一军旗、军徽的问题,并确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工作,中央军委作战部参谋赵光琛也参加了这一工作。

1949年4月,周恩来批准了作战部设计的八一军徽图案。赵光琛拿着图纸,到北平前门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厂,制作了一枚将五星周边和“八一”二字镀成银色的军徽。

周恩来看过后,说电镀太亮、太耀眼。后来朱德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于是,赵光琛又制作了一枚涂上黄红两色珐琅釉的军徽样品。周恩来审看后,让赵光琛把军徽缀在帽子上,戴上给他看看。赵光琛说:“帽徽后面穿铁丝的铁片还没有焊上。”

周恩来听后说:“固定帽徽不要用铁丝,铁丝容易扎伤战士的头,还是用棉线固定好。”赵光琛把军徽放在帽檐上,用手按了按。周总理仔细端详了一阵子,满意地点点头。也是由此,帽徽的五角星上多了5个小孔。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开幕,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发布了《关于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为镶有金黄色边之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正式诞生了。

如今展柜中的两枚样徽,就是1949年4月由周恩来亲自审定的。

观展提示

时间:长期展陈 每周一闭馆

地点:香山革命纪念馆

票价:免费 需提前预约

观展亮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城楼上,八个大红灯笼挂起。毛泽东主席通过“九头鸟”喇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后,28响隆隆的礼炮声响起。

时隔70年,两个红灯笼、10门礼炮,还有“九头鸟”喇叭在展厅重逢。这些开国大典的“亲历者”背后都有故事。

“九头鸟”喇叭

成功将毛主席的声音传到全国各地

先说“九头鸟”喇叭。开国大典时,国内还没有无线传输技术,城楼上的声音只能通过喇叭扩音,再通过电台的收音装置传到全国。但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太大,再加上开国大典当天广场上有30万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够。怎么办呢?当时负责转播技术工作的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把九个喇叭都焊在钢板上,分成三排,一排三个,俗称“九头鸟”。经过试验,“九头鸟”喇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功将毛主席的声音响亮地传播出去,传送到全国各地。

开国大典红灯笼

老匠人带徒弟三天三夜做成

红灯笼难在制作。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布置装饰天安门城楼的方案足有20个。周恩来最终认可了八个大红灯笼的方案。

被请来做灯笼的是一位70多岁姓尹的老匠人。他诚恳地说:“我这辈子没有做过!这么大的灯只能在城楼上做。”他和徒弟忙了三天三夜做成8个红灯笼。每个灯笼需要3个成人手拉手才能环抱,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1994年,悬挂了45年的红灯笼被折叠式的灯笼替换。其中,悬挂在东二、西二位置的两盏宫灯被拍卖,拍卖所得捐赠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和希望工程。一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另两对由天安门管理委员会收藏。如今展厅里的一对就是从天管会调拨来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刘冕 武亦彬 程功 摄 制图 张存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