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人民医院最初由中国人“众筹”成立,见证中国医学百年发展与进步

2019-09-30 12:21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是小县城,几乎都有一家甚至数家用“人民”来命名的医院。在北京,也有这样一家医院,这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是中国人在101年前“众筹”成立的第一家现代化西医医院,初建时名为“中央医院”,后更名为中和医院。1950年,医院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启事,正式更名为人民医院。

     图片提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人民政府接管了医院

1950年初春,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副部长贺诚邀请中和医院院长钟惠澜、副院长孟继懋、黄萃庭座谈医院工作。卫生部领导对医院的关心,让参加座谈的院领导感到格外温暖。座谈后钟惠澜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把医院交给政府办,可能会办得更好。”

一天,钟惠澜找到黄萃庭交流,没想到黄萃庭也有此想法。1950年3月25日,中和医院召开第103次董事会,提出“把医院交给政府办”。董事会中的林巧稚、孟继懋、方石珊等人都非常同意。

两天后,钟惠澜上书卫生部,“尚蒙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准予接管,对于历来捐助人广为一般民众诊疗之志愿,拟请继续照顾,又对于教学的工作,拟请力予扩充。”卫生部收到钟惠澜的信函,很快做出决定:1950年4月1日下午2时派人前往正式接管中和医院。

1950年4月1日,全院上下沉浸在喜悦之中,医生护士奔走相告,欢呼庆祝。这所中国人自己筹集资金办起来的医院,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发展,在连天烽火中负重前行,终于在这一天,迎来了医院发展的新阶段。

195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启事》,告知全国人民:本院原名中和医院,前经呈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业蒙照准,并奉命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

    人民医院浴火新生

此后,人民医院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人民医院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还帮助国家新建医疗机构,培养医院人才:援建小汤山疗养院,支援阜外医院和友谊医院建设,为新建的北医三院和北医第四附属医院输送医疗人才……

岁月更迭,转眼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医院有限的空间已经很难满足诊疗需求,北京市规划局批准将西直门西南侧用于筹建人民医院新址。

1982年4月11日深夜,一场意外的大火蔓延了人民医院的主楼,熊熊大火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大火中,医务人员一次次冲进火海,搬出可能随时会被引爆的氧气瓶,转移正在住院的病人,抢救病历资料……火灾中,医院损失财物折合人民币达12万余元,然而,391名住院病人全部成功转移,没有一人伤亡。

大火之后,新院建设更是迫在眉睫。1984年,人民医院在新址举行了奠基仪式。1991年4月,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西直门院区正式投入使用,这就是现在人们最为熟悉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

1995年6月,人民医院创始人、第一任院长伍连德博士的女儿来到人民医院参观。她在白塔寺老院区的灰楼前久久凝视,眼含泪花,许久都没有说一句话;等到她来到西直门院区,看到一栋栋新楼,她欣喜不已,感慨地说:“从阜成门到西直门,虽然只有两站地,但时光却跨越了80年。”

    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重大事件面前,人民医院始终是把人民健康放在最高的位置。

1960年4月1日,北京市二龙路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附近的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和其他闻讯赶来的热心人前去救火。但很快,救火变成了“救人”:近千人因为苯中毒倒在地上。伤员太多,只好将最重的伤员送到人民医院抢救;伤情比较轻的输送到附近一所中学处理伤口,输氧治疗,然后再分批转送全市十多家大医院。

伤情就是命令!人民医院调集全院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连夜抢救;伤员太多,床位不够,护士抽出床垫子铺在地上,变成临时抢救床。

稳定患者的病情后,医院组织了一支医疗组,到化工厂附近的居民家中逐一排查,筛查居民体内的苯含量……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苯中毒患者日益好转,医院专门开了一场病友座谈会,每个因为热心救火而中毒的患者都没有怨言,他们的脸上都是劫后重生的喜悦。

2003年,人民医院再次遭遇重大挑战,他们毫无准备,就与SARS狭路相逢,大批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围剿病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可谓惨烈,两名医务人员因公殉职。SARS胜利后,经受住考验的人民医院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从中和医院改名为人民医院,70年来,人民医院植根沃土,茁壮成长,医疗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位位大家从这里走出去,钟惠澜、林巧稚、关颂韬、谢元甫、谢志光、孟继懋、周华康、曾宪九、吴阶平、张乃初、冯传汉、陆道培等中国医学史上闪亮的名字永远镌刻在百年历史丰碑上;亚洲第一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手术、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和中国第一台体外震波碎石设备在这里诞生,见证了中国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小百科

    人民医院

1918年 中国人自行筹资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家综合性西医医院“北京中央医院”成立,由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担任首任院长。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之时的门诊病房楼前,有两座黑色的铭碑,上面铭刻着88位捐助者及46家部门团体为筹建做出的贡献。

1946年 更名为北平中和医院,在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坚守仁心济民的使命。

1950年 新中国卫生部全面接管,医院更名为北京中央人民医院,此后“人民”二字成为医院至高无上的使命内涵。医院的名字始终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6年 医院再次更名为“北京人民医院”。

1958年 医院划归北京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1985年 随北京医学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

1991年 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西直门院区投入使用。

2000年 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医院第六度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19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经相关部门批准,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有望试开诊。按照规划,通州院区总设计床位将达到1500张,其中一期开放床位800张。人民医院,这所一直在西城区的医院,迈出了向东的脚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贾晓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