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杨志学的诗歌贴近生活 以自己的歌唱汇入时代的交响

2019-11-01 00:56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杨志学主要是以诗歌评论家和诗歌编选家的身份而为人所知的。而在我浏览了他的诗集书稿《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之后,我觉得,实际上,杨志学首先是一个早就开始了诗歌写作之旅的诗人。他是因为爱诗、写诗,然后走上诗歌教学和诗歌编辑岗位的,然后又读取了诗歌理论方向的博士而得以进一步深造。

(杨志学诗集《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吉狄马加


《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所收作品,最早的写于1984年,彼时正值诗歌黄金年代。杨志学其时二十岁出头,恰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是属于诗歌的年纪,这种时代与个人之间的遭逢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杨志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浪漫主义色彩构成了杨志学诗歌的基调和底色,他诗歌的主题、内容甚至表达方式、语言方式等都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杨志学的诗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真挚、热烈,有感而发,贴近生活。他的诗是飞翔的,但不是挥斥方遒、搏击长空,而是低调、内敛的,像是“贴着地面的低空飞翔”。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到现在,中国诗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歌主潮、诗歌美学也已发生数度更迭,而杨志学也已从“弱冠”来到了“知天命”之年。三十多年中杨志学的诗歌也有一些变化,称得上宽阔、丰富、多样,但他诗中抒情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基调一直没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终归不应丢失其抒情的特质。一定程度上,杨志学正是以不变应万变。近年来,许多诗人追新逐异、标榜“先锋”,但其中的相当部分恐怕只是徒具其表,缺乏内在的支撑。相比之下,杨志学这样风格的诗歌写作表面看起来似乎略显传统,但却是路子更正、更扎实,并有可能走得更远的写作。

这部集子里不乏浪漫的纪游诗、深沉的怀人诗、温馨的亲情诗、纯真的恋情诗等,还有一些聚焦理想信念的作品,类型较为丰富。在诗歌的风格与美学上,杨志学曾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清新”的心仪:“我要把清新当作动词/让那不清新的变得清新/让已经清新的变得更加清新”(《我想取个写诗的笔名叫杨清新》)。实际上,“清新”的确是杨志学所追求的诗歌特质之一,他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比如他的一首只有四行的短诗《月亮》:“月亮若不在天上/或许她就在水里//如果她也不在水里/我想,她会在你的心里”,在场景的转变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寥寥数语却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

杨志学的诗歌,主要的是以个人、个体为本位来观照世界、抒发情感的,力求清新、自然、生动。当然,这与他对社会议题、宏大事件的书写并不矛盾。杨志学是有着宽广的视野和深切的关怀的,比如在诗歌《让我们祈福》中,作者祈福的对象就包括了小草、河流、森林、天空、日月星辰、大地、人类……诗人胸怀之“大”于此可见一斑。集子中一些作品看似粗放或漫不经心,而细读之下是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刻寓意的,如《为什么要去敬亭山》《缆车》《骑马进入朱仙镇》《山顶上的雪》等篇什,读来便均有令人回味和思考之余地。

诗歌,在每一个爱诗人的心目中都有着至高的地位。在怀念屈原的作品《端午节想起一个人》中,杨志学将诗称为“回荡在宇宙间的一支歌”——“一支最自由、最深沉、最光彩的旋律”,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爱诗人的一种心声。诗歌如此“自由”、“深沉”、“光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寻、吟咏,徜徉其中。

与诗同行,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幸福、慰藉和提升,他会因此拥有更丰富、更美好的精神世界。扩而言之,诗人以自己的歌唱汇入时代的交响,他的社会价值也于此得以更好地显现。(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