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北京西城一条市井短街,在作者笔下为何别有风味?

2019-11-03 14:42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西城区粉子胡同最西口、把头的第一个院门。粉子胡同是直肠似的东西走向,东头出口就是西单北大街,而我们西头出口成丁字形,也是西单北大街路西另一条著名的西斜街胡同沿线,由东向西再向北,斜愣愣拐过来的那一段,就自然形成了南北走向的一条短街,全长不足百米。

作者:史锦萍


王金辉制图

进深虽短,但是由于四通八达的岔口、接壤着周边数条巷口,尚可通向西单、西四、丰盛、辟才头条、赵登禹路等主街干道,也恰恰因为得天独厚的轴心位置,这里便形成了密而闹的商贾市井,几家颇有分量的店铺,经营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吃穿日用必需品。

副食店

从我家西口右起第一家,超大的副食店。其实那个年代的“超大”也不过五六十平方米,它承载着方圆几百户家庭的油盐酱醋、糖酒肉类、瓜果蔬菜以及针头线脑,一应居家用品的供给。当然那些紧缺物品是要限量凭本凭票的,货品不充足,所以常常会有排队等货的场景。平日的店堂里,三面围墙一圈柜台,各类商品按照玻璃柜台依次划分,明码标价一目了然,柜台后面只两三个售货员移动式服务,即可满足客流。几个老资格售货员和居民那叫一个熟悉。

副食店里我最感兴趣的,是糖果柜台圆玻璃瓶里的小巧粽子糖和晶莹橘子瓣糖。另外,我最喜欢看的场景,是售货员伯伯往我们的罐头瓶里装芝麻酱,那绝对是高超的技艺,芝麻酱黏黏稠稠的又有韧性不好取断,那年代还限量供应,既不能超标,也不能短两,只见售货员伯伯手持长柄铁勺在大瓷缸里稍许搅拌,顺势舀起一勺酱,提到一尺多的高度,瞄准秤盘上搁着的小瓶口,轻轻倾倒,待到秤梁起伏,一个骤然的翻腕,让流淌瞬间断停,再看瓶子里的麻酱,数量不多不少正正好。绝了!

■菜市区

副食店门前的台阶一侧,常年搭着两座帆布棚子,临街支上几块木板就是菜市区。那时蔬菜品种总是很单调,夏天丰富些,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秋冬季,清一色的当家白菜、成筐的萝卜和土豆。每年冬储大白菜季节,菜市区便会门庭若市,人群熙攘。每天,一辆辆马车运送着满载的大白菜,菜站容纳不下了,就会延伸着堆放在居民院门口两侧的山墙下,一摞摞地码垛抵到房檐。等到白菜都被拉走,地面上一层散落着菜帮和叶子,菜站只好委托居民住户自己清理,可欢喜了院里的人,“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番全员上阵,既洁净了地面,又收获了鲜菜。待到晚饭上桌,家家都是以白菜为首的主菜,熬白菜、炒白菜,或是像我家一样,蒸出薄皮素馅大包子,笼屉一揭,热腾腾、香喷喷。

■酒馆满员

由副食店往北,间隔几户人家,就是一个狭长面积的小酒馆,门口醒目的大红色“酒”字牌匾分外惹眼。铺里虽然只有三四张老式八仙桌、几把长条凳,但小店每天人气满满,酒香四溢,喜好咂两口的叔叔伯伯们三五围簇,一盅烫酒,一纸包自带的花生米放中间,奢侈的也就多了几块五香豆腐干,清冽的酒、通红的脸,在热氛中聊侃到昏天黑地。

每当家里来客人,父母总指派我去打酒,我也由衷喜欢摸摸那些摆在柜台上的酒坛子,溜光锃亮、高矮胖瘦、深沉的颜色、有年岁的派头,还喜欢那些舀酒的家伙,大的憨实,小的精致,把浓郁的酒香挥洒在一沉一提中。

有时我也在家里偷偷抿一小口,就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都是一股辛辣味儿,为什么要摆放那么多坛子?为什么要有不同的标签和价格?

■国营粮站

短街另一侧的重量级商铺是国营粮站。在那个粮食定量的年代,粮站可是温饱的希冀和标识啊,连里边的工作人员都给人高大上的优越感。那时购粮除了带粮本、粮票、现金外,还必须自带结实的口袋,在柜台前的大漏斗下接粮。由于口粮是命根子,所以买粮的人格外珍惜,哪怕几粒米、一撮面,都舍不得放弃,所以无形中的潜动作,是在漏斗接应米面时,会对漏斗有一个碰撞,把那些粘在漏斗焊接缝隙里的米粒或面粉敲打出来,容进自家口袋。那次,我和同院的李叔一块买粮食,李叔彪悍,力道蛮大,在敲打漏斗时用力过猛,生生把人家的铁皮漏斗焊接处撞开了一个口子。此事在街巷被谈笑许久。

■临街早点

离粮店不远,是一个国营饭馆。中规中矩的木棱玻璃门窗,里面是铺着桌布的餐桌和带有靠背的椅子,透着讲究。后厨里乒乒乓乓做出京味菜肴,飘出十足的酱爆香。只是,“下馆子”离普通人家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只能从玻璃门窗窥探盘碟交错的陈设,没机会品尝菜香。

每天清晨,饭馆门口的早点档却是我们的果腹大集。油锅里翻腾的油饼、焦圈、油条,笸箩里冒着热气的椒盐火烧,配上浸着香油的咸菜丝,我们百吃不厌。偶尔攒几个钢镚,换个糖油饼吃,更是能解馋好几天。

■启蒙书屋

还有精神食粮呢。

十字路口的少儿书店,是住家的私人开设,不仅吸引周围的孩子们前来看绘本,花一二分钱,不限时间看书;连大人们也频繁光顾,近代英雄、远古侠士、爱恨情仇、狐仙鬼怪……说来真得感恩这个小小陋室,我可是忠实的常客,这里算是我的文学启蒙之地——刚识字的我就是被这里的中外儿童故事书所吸引,由浅入深,走上爱文学之路的。

■公共厕所

对了,短街里最新型的建筑,要属斜街拐弯处的那座男女区分的公共厕所了。

新砖堆砌、水泥溜缝、中规中矩的两间标准砖房,在那个户户院落里都是逼仄的“小茅房”男女混用的尴尬年月,这所端庄大气的公共厕所真算是有里儿有面儿了。一提起“斜街公厕”,那绝对是当时那一片区域的地标性建筑。

当然,建了这个公共厕所,最受益的是我们这些周边居民,拉撒勿论,像我这样“聪明绝顶”的小脑瓜,总会以“上厕所”为理直气壮的借口,脱离家长的视线,大摇大摆出院门放飞玩耍了。

当然,还有空气中永远飘荡着的水煮羊头的清香;有墙角处、电杆下,自行车补胎换件、修鞋换掌、磨剪子抢菜刀的便摊;有挑担走街、俏品货郎的吆喝声接长不短;有和风暖煦下台阶上三五个晒太阳的老人、奔跑玩耍的幼童、过往行人的脚步……都是我难以忘怀的短街风情。

烟火市井,日日年年。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