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人与法

老年人被骗主要源于三大“软肋”,专家建议用新技术助其抵御风险

2019-12-30 14:28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上午,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老年维权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北京法院共受理涉老(60岁及以上)案件约12.5万件,约占案件数的12%。其中,涉老合同类纠纷占比最高,达到43.8%,反映了老年人经济与交易行为及风险的日益增多;继承纠纷依然是家庭矛盾的核心,占比12.9%,年审理案件过万;物权与侵权责任纠纷也有相当比例,老年人的财产安全风险上升。

涉老案件约12.5万件,占比12%;合同类纠纷占比43.8%     宋溪 制图

为何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能屡屡得逞?老龄专家认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可支配闲置资金较多、与子女沟通不充分这三大“软肋”,让老年人成了骗子的目标。

【软肋1】 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北京老龄协会相关专家认为,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打着“权威”的旗号所蒙骗,容易因受到关心或产生同情而轻信他人。同时,老年人在知识更新和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都与年轻人存在一定差距,对于虚假信息难辨真伪,对一些诈骗的手段缺乏有效的甄别方法,容易被犯罪分子的套路和骗术“洗脑”。

【案例】 加个“干闺女” 伤感情又伤钱包

今年68岁的赵女士自从会用微信之后,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天天抱着手机不挪窝。微信里经常会有陌生人突然冒出来加好友,“反正我也不会跟人家见面,也骗不着我什么,聊得来就聊两句,聊不来就不搭理了呗。”

一天,一个微信昵称叫“美美”的人加了赵女士的微信,两个人聊得很投机,从养生美食到家长里短,短短几天时间就成了熟人。“美美”对赵女士也很体贴,经常嘘寒问暖,让赵女士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干女儿。赵女士跟“美美”说自己的颈椎不好,家里的枕头总是睡着不舒服,“美美”赶紧推荐了一款保健枕,价格99元,并且表示自己可以帮赵女士购买,赵女士只要微信转账就可以了。

一番商量之后,赵女士正打算微信转账,但“美美”又突然说自己的微信转账支付金额超额了,让赵女士从微信上给她发送一个二维码,扫码付款。

由于对付款二维码和收款二维码不太了解,赵女士将自己的付款二维码连续三次发送给了“美美”,与此同时,赵女士手机收到了银行短信提醒,她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共消费1500元,每次500元,一共三次。赵女士突然意识到,对方可能是个骗子,赶紧用微信再联系“美美”,但对方已经联系不上了。

 

【软肋2】 可支配闲置资金较多

北京老龄协会相关专家认为,老年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可支配的闲余资金较多,尤其是很多老年人名下还有房产等固定资产,另外,老年人大多退休在家,有比较充裕的空闲时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犯罪目标。同时,老年人具备健康长寿、社会认同和惠及子孙等心理需求,也具有图实惠、易轻信、盲目从众等心理特点,容易被诈骗分子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

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相当一部分老人退休后开销不大,手中持有较多的积蓄,希望积蓄能有所升值,于是会选择投资理财,但自己又不太懂,希望能在不费劲的情况下就获得高回报,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高回报、低风险来吸引老人。“很多老人觉得,人家有合同,就算有问题,法律也会保护我的。”该负责人说,老人在投资“以房养老”、理财、国外娱乐城等项目的时候,总觉得有项目“存在”,还有合同可签,就是正规的,但实际上犯罪分子的经营招牌、代理机构的资质等具有极大的蒙骗性,老年人很难识别。

老龄专家提醒,签了合同并不代表这事儿就一定合法,老年人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提高警惕。

【案例】 一人饰多角 骗老人没商量

今天是社区活动工作人员,明天变身电话推销员,后天又变成了医院专家,其实这都是骗子一个人的伎俩。为了高价出售保健品诈骗老年人,骗子已经开始升级保健品诈骗方式。

70岁的刘女士曾经在社区参加过一个保健品公司的宣讲活动,本来老伴儿拦着不让去,可刘女士觉得,在社区组织的活动肯定没问题,自己绷着一根弦儿,肯定不会被骗的。

到了活动现场,刘女士看到填写相关信息就能找工作人员免费领取一个保温杯,于是她就照实填上了自己的住址、电话、患有糖尿病等信息。两个小时的宣讲活动结束后,主办方也没有组织任何购买环节,这让刘女士放心不少,回家还跟老伴儿说:“人家是正规公司,没忽悠我们买一毛钱的东西。”

几天后,刘女士在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医学研究院的专家,跟刘女士聊起了糖尿病,并给刘女士“配了药”,称这种价格不足百元的药能治疗糖尿病,他还会定期电话回访。刘女士的确是被糖尿病困扰多年,价格又不贵,于是就通过货到付款的方式吃了一个疗程。一来二去,刘女士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买了几万块钱的“药品”,直到后来有人提醒,才意识到自己受骗。报警后她才得知,这个骗子一人分饰多角,其实就是从社区获取老人信息,再假扮专家行骗,诱导老年人花费高价购买其保健品,先后骗取80余名被害人180余万元。

 

【软肋3】 与子女缺乏沟通

北京老龄协会相关专家认为,子女与老人的沟通不充分,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沟通,不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或者用物质条件的支持代替情感交流,忽视精神层面对老人的关心。社会方面的支持不足表现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尚不能满足老年人对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部分老年人孤独感较强,加之当下社会空巢老人问题愈发突出,导致老年人精神世界匮乏,容易在感情上被骗子“俘获”。

北京市老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角色适应等原因,导致逐渐失去保护能力;随着老年人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家庭地位变化、空巢与独居现象日益增多等原因,家庭保护也出现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经济压力与医疗负担重、立法保护不健全、司法保护不足等问题,导致对老年人的公共保护不足;在公益领域中,老年维权组织与维权力量都比较薄弱。

【案例】 独居寂寞冷 “黄昏恋”丢了退休金

年近七旬的贾女士中年丧偶,女儿已经成家搬出,自己一人独居,退休后喜欢在公园晨练。一次晨练,她偶遇了一位穿着讲究、能说会道的60岁左右的男子,男子自称姓刘,贾女士对他产生了一丝好感。二人经常在公园碰面,聊天过程中,男子有意无意地向贾女士透露,自己是做生意的,虽然离异了但名下有三套房产。贾女士觉得遇到了条件特别优秀的男士,一门心思想跟他结婚,这名男子也表现得非常主动,表示非贾女士不娶,甚至还要给她的存折里打入25万元作为订金。

一日,这位男士表示要去银行汇款,但是因为额度大,需要贾女士的身份证和银行存折。正巧当天贾女士有事不能一同前往,心想反正是对方给自己打钱,不去也罢。于是,这位男士带着贾女士的银行存折和身份证去了银行,结果贾女士当天不仅没有收到25万元存款,反而发现存折上的2万元退休工资都已经被取走了,而刘某再也没有出现过。

贾女士报警才得知,很多跟她同龄的老人都被此人骗过,情节都大致相同,少的几百元,多的有6万多元。刘某真实姓名叫牛某,60 岁,从1981年开始,曾三次被判刑,最近一次刑满释放后不思悔改开始诈骗老年妇女。

【马上就访】

建议用新技术帮助老年人抵御风险

老龄专家建议,经济社会发展与老龄化的速度相比,老龄法律体系建设更需要与时俱进,在老年人财产安全、养老服务行业监管、老年人就业、赡养等方面积极推动立法;在当前的老龄体制机制下,针对老年人中的高龄、失能、独居等特殊困难群体,政府行政部门要牵头建立社会保护机制,提升老年群体自身保护能力;积极扩大社区保护,在老年人家门口筑起安全防线;积极培育公益组织,在老年群体中建立起互帮互助机制;运用新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能,善于运用新科技、新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老年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