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5G时代Wi-Fi会消失吗?新一代终端浮出,将实现无感知网络切换

2020-01-07 09:07 编辑:TF015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当移动网络越来越快,运营商推出大流量套餐时,曾经将人们从有线网络里解放出来的Wi-Fi(无线局域网),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鸡肋。在5G甚至6G时代,Wi-Fi 会消失吗?

2019年10月31日,在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朝阳门营业厅,消费者在体验5G云VR视频。当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发布各自的5G套餐。

近日,国际Wi-Fi联盟组织(WFA)在官网发布消息称,已在最近推出新的Wi-Fi 6E术语,以区分能够在6GHz运行的Wi-Fi 6设备。Wi-Fi联盟表示,已准备就绪,可以尽快进入6GHz,预计联盟成员将在CES 2020上首次展示Wi-Fi 6E原型设备。不过,Wi-Fi要使用6GHz频段,仍要等待全球监管机构的批准。

在国内,通过中国联通5G网络接入和华为Wi-Fi 6技术部署,深圳地铁福田枢纽早已在今年年中,成为全国首个Wi-Fi 6地铁车站。

“Wi-Fi是否会消失”似乎暂时还不是问题。下一代Wi-Fi理论最高速率可达9.6 Gbps,Wi-Fi 6芯片、终端、路由器都已相继推出。

什么是Wi-Fi 6?

5G是移动网络高速率的代名词,Wi-Fi 6则是无线局域网高速率的代名词,每4至5年发生一次迭代。

“移动通信与Wi-Fi,彼此势均力敌,一个主室内,一个主室外,二者既想各自占山为王,但也时不时相互成全对方。” 3GPP SA1副主席夏旭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5G套餐需要流量费,Wi-Fi则有天然的“免费”优势。

1997年,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制定出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当时的数据传输速率仅有2Mbps。经过20多年的发展,Wi-Fi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出现了802.11n、802.11ac、802.11ax。2018年下半年,为了让用户更方便地理解该技术的代际关系,国际Wi-Fi联盟组织(WFA)把802.11ax更名为“Wi-Fi 6”,相应的,802.11ac更名为“Wi-Fi 5”,802.11n更名为“Wi-Fi 4”。

2019年被称为Wi-Fi 6商用元年,和市场上已普遍存在的Wi-Fi 5相比,Wi-Fi 6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了四成,在1201Mbps,但理论数值上,Wi-Fi 6的网速要比1201Mbps快得多,最高可达9.6 Gbps,网络时延从平均30ms降低至20ms,能够支持增强和虚拟现实(AR/VR)。

另外,从华为今年8月发布的《Wi-Fi 6与5G技术及应用场景白皮书》来看,Wi-Fi 6作为下一代Wi-Fi,终端功耗节约30%以上,可以满足互联网终端对低功耗的要求。

目前,三星Galaxy S10系列和iPhone 11系列均支持Wi-Fi 6,思科、华硕等厂商已经向市场推出企业级的Wi-Fi 6无线网络产品,家庭级的Wi-Fi 6路由器也已开始推向市场。

“Wi-Fi 6的工作频段是2.4GHz + 5GHz,目前,支持Wi-Fi 6的路由器价格基本在千元以上,且Wi-Fi 6需要你的手机或电脑也支持的情况下才会开启,大部分的手机和智能家居都还不支持这个标准。”夏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Wi-Fi 6可与5G互补

“Wi-Fi产业链上的企业与5G类似,只是5G必须由运营商来推动,所以看起来运营商似乎对Wi-Fi 6的发展没那么积极,但其实早已在布局。”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早在2018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就已组织Wi-Fi 6技术测试,中国电信未来的家庭网关、“全屋Wi-Fi”都已把Wi-Fi 6考虑在内。另外,Wi-Fi 6在标准制定时,充分考虑了高速通信场景、高容量终端接入场景、物联网应用场景、通信安全等因素。在合适的场景下,Wi-Fi 6除了用于个人通信,还可用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

2019年12月,更关注Wi-Fi实际应用和体验的无线宽带联盟(WBA)宣布,在英国一家航空航天工厂完成用Wi-Fi 6传递4K视频等大型文件传输的实验。在测试过程中,Wi-Fi 6技术使用80 MHz信道产生了700 Mbps的速度,而视频通话和视频流等应用则在6ms以下实现了低延迟结果。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工厂环境或物联网场景下,Wi-Fi 6可以抗衡5G。

“在室内分布数据业务覆盖上,5G和Wi-Fi有一些竞争关系,但总体来说,5G和Wi-Fi是互补的关系,没有太大的矛盾。对于5G而言,除了数据,更重要的业务是打电话。”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01675.HK)副总裁兼CTO欧阳晔博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国外,有技术可以实现打电话时,可以从移动网络切换至Wi-Fi,但这项技术并未在国内推广。

在夏旭看来,Wi-Fi 6是5G在物联网方面的有益补充。

“5G网络是在更高的C-Band(频率在4-8GHz的无线电波波段)和毫米波段上部署。这也就意味着,5G信号相对于4G的‘穿墙’能力更弱一些。从这点来看,在室内用WiFi6来弥补5G信号的覆盖问题,将是一个非常好的互补方案。”夏旭向澎湃新闻记者进一步解释, 5G的终极目标是万物互联,从数据上看,5G的最大连接大约是100万/平方公里,但在某些城市的中心地带,这样的连接数恐怕还无法做到连接所有设备。这时Wi-Fi 6就可以做有益补充。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5G的核心网正逐步地往固移融合方面发展,Wi-Fi 6也将接入5G核心网。在3GPP定义的5G标准中,5G核心网支持如Wi-Fi的非3GPP接入网的接入,这意味着,将来用户在室内外移动时,可以一直享受高速率,实现无感知的Wi-Fi与5G网络切换。

一份来自华为的报告显示,目前Wi-Fi芯片的出货量每年超过10亿片,其中智能手机几乎占Wi-Fi芯片组出货量的一半。支持11n(Wi-Fi 4) 的企业级芯片预计在2019年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华为预测,随着Wi-Fi 6芯片的成熟及支持Wi-Fi 6终端的日益普及,Wi-Fi 6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到2023年,预计90%的企业无线网络会选择Wi-Fi 6。

延伸阅读

5G时代 谁是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当前,全球移动互联网正处于向5G规模化商用过渡的关键时刻。回顾整个移动通信发展史,2G时代发短信是最时髦的通信方式,3G时代微信兴起,4G时代手机把衣食住行都“管起来”,那么5G将催生哪些“杀手级”应用?将对电子信息产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高密度等特点,能支持更高效的信息传输、更快速的信号响应以及海量的终端接入。5G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新技术手段降低数据成本,这有助数据流量消费不断增加。

业界人士认为,5G是第一个为各类传感器、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虚拟现实等智能设备服务的网络,它将重新定义信息技术相关行业,从零售到教育,从交通运输到远程医疗,从基础设施到工业制造……5G技术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它产生的影响将不亚于电力和汽车。
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兴通讯副总裁崔丽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说,5G将催生“瘦终端”。5G的超宽带使云端和本地已经没有差异了,许多应用可以放到云端,这将使终端更加简洁,“变瘦”的终端也会更便宜,使消费者节省了成本。“比如说机器人,云端机器人一定比你单独买一个大的机器人要便宜很多。”

TCL通讯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邹传勇认为,从应用或行业生态角度来看,3G到4G的过渡主要体现在手机上。但对5G来说,手机和平板电脑只是很小一部分应用,更多的是高可靠、低时延、海量物联等场景,比如车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这些应用的普及会加速驱动技术的升级换代。

各大参会厂商对5G时代充满期待,他们展示了众多适用于5G网络的新产品和技术方案,不少方案已在相关行业展开探索性应用,可以窥见万物互联的未来图景。

诺基亚在大会上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应用案例。据上海诺基亚贝尔执行副总裁马涛介绍,他们演示的是在德国斯图加特一个总装车间,让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实现智能制造的场景。这个系统由诺基亚和博世合作开发,在5G及专网下工作,可以帮助博世实现定制化工业生产,并进行现场监控,大幅提升产品质量。

据爱立信介绍,该公司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触感功能的柔性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实现了基于5G通信技术的远程控制。2018年12月,团队已在实验室中成功完成了远程手术的试验操作。这是一项对精度要求非常高的操作。5G让传输速率大幅度提升,时延等问题也有效解决,这是顺利开展远程医疗的重要技术前提,有望给医疗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带来非常好的补充。

一家香港创业公司带来了与中兴通讯合作设计的机器人,旁边工作人员身上佩戴传感器后可与机器人互动,在低时延的5G网络下,工作人员只要做出一个动作,机器人能立刻准确地跟随。

“这个机器人可以用在一些会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地方,比方说拆弹,危机处理这些……它也可以在工厂里面做自动化(加工),”该公司创始人吕力君介绍说,未来如果5G网络成熟了,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对机器人实现远程精确操控,机器人就可以有更多用途,比如进入普通家庭充当保姆等。

2019,搭上5G的快车

2019年被称为“5G商用元年”。搭上5G的快车,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想象不到的变化?高清同步课堂、远程医疗、5G远程驾驶……通过与教育、医疗、工业制造、智慧城市等行业的深度融合,5G技术正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新应用、新业态、新价值。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澎湃新闻、环球网、新华网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