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又背锅!“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孙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

2020-01-10 08:33 编辑:TF017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孙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

《纽约时报》文章的截图

近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人会买人造肉吗?》的报道。然而,这个本该为读者介绍中国人消费习惯、科技发展的话题,被作者硬生生地涂上了“中国威胁论”的色彩。

这篇企图夹带私货的报道,从标题就开始做起了文章。这篇新闻的中文标题为《中国人会购买人造肉吗?》。但在英文版本里,标题的主干却是这样一句话:不可能的饺子与渺茫的包子。

结合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作者在缺乏完整推理逻辑和证据的情况下,配合这么个标题,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非常抵制人造肉。

文章中英文标题的对比

文章开头写道,中国不断增长的肉类消费,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缺水、热浪,以及亚马孙雨林被毁”。

紧接着,作者引用了采访对象、人造肉制造商老板的一个比喻: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孙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

作者先构建了中国人“抵制人造肉”的形象,再借一个卖人造肉商人之口,痛斥了中国人吃普通肉类的“恶行”,寥寥数语,中国人吃肉,就成了“破坏世界环境”。

相比之下,选择人造肉被说成是中国人“解决环境问题、减少进口依赖”的灵丹妙药。可报道马上又说,中国给人造肉进入市场设置了“政治阻碍”。

原来,什么破坏环境、进口依赖不能解决,都要怪“该死的中国政治”。

但事实真的像这个作者说的这样吗?

其实,《纽约时报》这位作者与其反复讨论“政治”、“文化”、“口味”,为何不肯谈谈最基本的事实:人造肉的价格非常贵!

根据CNBC新闻3个多月前的报道,文中抱怨中国市场“政治和文化”阻隔的公司老板,他家产品的价格就不便宜。用他家人造肉做的汉堡,成本是普通牛肉汉堡的3倍。

作为商人,这个老板难道不清楚“价格影响需求”的常识?

CNBC新闻截图

当然,熟悉西方媒体的读者,对《纽约时报》这个观点应该不陌生。用“中国人吃肉太多”指责我们破坏环境,已经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这篇报道的标题,就叫“中国人吃肉量是美国2倍了”。

不知道作者是否知道,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截图

事实上,中国上涨的消费是源于我们庞大的人口,论人均肉类消费量,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不仅远低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甚至还低于同为新兴国家的巴西。

即使在平均消费量低于西方的情况下,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

也就是说,相比更破坏环境的捕捞,中国人靠养殖解决了吃水产的问题。

各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图片截取自BBC报道

不知道面对这些数据,《纽约时报》心里会作何感想?

毕竟,如果中国人吃肉会让亚马逊雨林冒烟,那吃肉比我们多一大截的西方世界,恐怕已经把全地球给点着了。

网友听后发出灵魂质问

澳大利亚烧了四个月,是因为中国吃肉太多了吗?

 

延伸阅读:

5克人造肉价格远超大龙虾,踏踏实实吃真正的肉类吧

因为具备良好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肉类一直在我们的餐桌上不可或缺。

一段时间来,一些肉类价格出现上调引发关注。就在前几天,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赚足大家眼球: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在这里诞生。人造肉即将迎来春天,不久后我们就可以吃上价廉物美的人造肉了吗?记者昨天求证发现并非如此,真正意义的人造肉目前的制作成本远远超过普通肉类,且产量极低,离真正走向大众餐桌还需较多时日。

据了解,目前行业内的人造肉有两类,一类是以植物来源的蛋白为原料,通过物理方法改变蛋白质结构,从而模拟真肉的外观和口感的“植物肉”,前端时间出现在西式快餐店的植物肉汉堡等产品,都属于这一类。而另一类被称为“细胞肉”,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动物组织的品类,在口感和成分上更接近于传统肉类。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人造培养肉即属于这一类别。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得到了培养肉。这也是国内首例由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而成的人造肉。

人造肉成功了,很快就能上市应用吗?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告诉记者,事实上国外也有一些知名农产品企业在研发这类人造肉,但仍处于研发阶段,以目前的技术而言,培植细胞肉的体系中需要加入大量的动物血清,而血清来自于血液,因而为获得血清必须屠宰动物,加上仍在研发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科研的人力和物力,人造肉的成本远远超过普通肉类。

据介绍,2013年,世界上第一个从实验室造出来的细胞培养人造肉,制作成本高达215000英镑。此次周光宏教授培养得到的人造肉也只有区区5克,实验意义远大于应用意义,“即使目前真正的人造肉上市,价格也将远远超过大龙虾。”专家说,对于普通市民,现在还是踏踏实实吃真正的肉类吧。

那人造肉的应用前景在哪呢?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表示,目前最理想的应用可能是载人深空探测,比如去火星或者更遥远的星球。以各国建设的模拟封闭式太空舱为例,舱内人员可以通过自主植物栽培获取足够的蔬菜粮食,但肉类蛋白,目前只能依靠饲养黄粉虫,它的口感肯定不如真正的肉类,因此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来源:综合环球网、网友评论、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