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客有手腕能让科学家闭嘴,可病毒不讲政治也根本不怕恫吓
英国《自然》杂志道歉了。作为一本世界顶级学术刊物,此前,该杂志曾将新冠病毒直接与武汉、中国相关联。在最新的社论中,《自然》杂志表示,“当初的做法确实有误,我们愿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知错认错、过而能改,这样的反思,无损大刊的颜面,体现了科学的良知。
战疫至今,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始终在不遗余力抹黑中国,鼓噪疫情操弄各式政治话题,而另一方面,科学界、医学界的声音则恰恰相反。在对病毒溯源的判断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文章鲜明驳斥“武汉病毒”,称“没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武汉”;在对中国抗疫的评价上,《科学》在线发表针对“武汉出行禁令”的调查研究,指出“这一举措减少了近80%国际传播,对遏制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面对一些政客甩锅卸责的相关言论,《柳叶刀》直言不讳,当疫情来临时,如果人类不去学习试着理性、与他人共存,那么病毒终将胜利……可以说,整个疫情的发生发展与抗击防控,本来事实十分清楚,判断十分清晰,不论是从科学、从专业,还是从救人等纯粹的角度,都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但很显然,这样的结论是西方政客所不愿承认,也不敢承认的。
疫情如镜,照出了心态和格局的差距,也照出了全球治理赤字所在。在政客们高分贝的大嗓门下,科学家的专业理性声音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世卫组织专家的反复警告和经验分享,始终没有得到相关国家的足够重视,反而被攻击“每个方面都是错误的”。强调“假如我们更早行动,会拯救更多生命”的美国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因“讲话诚实”并多次纠正特朗普,而一度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隐匿噤声,如今更面临被炒的风险。甚至连《纽约时报》一篇“纽约确诊病例大多来自欧洲”的报道,都被特朗普怒批“失败”,因为“病毒起源没有追踪到中国”。
在权力加持的强势发声下,政客俨然成了“最懂病毒的人”,而疫情也就顺理成章被异化为攻击别人的“政治病毒”。当科学问题被“零和思维”所裹挟,被“一己之私”所操弄,疫情防控也就难免离科学越来越远。
“当前需要的是审慎而非恐慌,科学而非污名化,真相而非恐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疾呼言犹在耳,但西方一些政客始终是“装睡的人”。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鼓噪别人的“错”,才能证明自己的“对”。炒作“中国病毒”,是为了祸水他引,掩盖自己防控的滞后和不力;质疑中国“瞒报死亡人数”,是为了转移焦点,让国内公众相信即便死亡10万人都已经是“不俗政绩”;诋毁中国对外援助,是为了挑唆矛盾,以新的“中国威胁论”来填补自己在全球抗疫中的缺位。某种意义上,他们将疫情无限政治化,正是对自身抗疫现实悲观诿责心理的投射,再加上选举在即,政治豪赌的冲动也更加明显。可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政客为何不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挽救更多生命上,“保卫福奇”已连日登上美国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政客有手腕,可以让科学家闭嘴,可病毒不讲政治,也根本不怕恫吓。眼下,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已突破58万,死亡人数也上升到2.2万,美国全境更是首次进入“重大灾难状态”。如此境况,完全打破了人们对美国经济最发达、医疗科技最先进、相关资源最丰富的传统认知,而这恰恰是其对世界其他国家抗疫经验及教训均予轻视的结果。假如重视中国的预警,及早筹备应急预案;假如听从世卫组织专家意见,尽快采取防控举措;假如对本国专家3个月前就拿出的“新冠病毒预警备忘录”多些重视,而非“没看到,也没想着去找”,疫情何至于失控至此?事实说明,科学的问题,还是要本着科学精神、拿出科学手段来解决。出于政治私利的甩锅卸责,甚至一心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只会让自己的“机会之窗”越来越小。
究竟谁是负责任的,谁是不肯尽责担当的,世界自有公论。但身处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利益关系高度交融,强行切割各自为战,带来的必然是人祸。着眼个别国家的消极应对,有国际观察人士提出“G0”概念,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能力、有意愿制定并执行全球经济议程。话虽极端,却多少点出了当前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不论是疫情信息通报、防控和诊疗经验分享、药物和疫苗科研攻关,还是边境口岸管控、维护畅通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需要各国有效沟通,积极协调行动。只有本着团结精神,采取透明、有力、协调、大规模、基于科学的全球行动,世界才能真正协力向前。
尊重理性、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生命,在这场捍卫人类生命的战斗中,我们要努力让抗击疫情成为加强人类合作的契机,拿出勇气,破除杂音,人类就能真正将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张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