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篇章!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三朵巨大的红白 “伞花”在酒泉东风着陆场上空盛放,返回舱仿佛按下了慢放键,缓缓摇曳着向地面降落。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人们紧张地注视着大屏幕上的同步画面。返回舱离地面越来越近,6个气囊打开,落地缓冲,平稳着陆。期待许久的掌声顿时充满了整个大厅。
5月8日13时49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标志着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前期试验照片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了解到,经过试验船对关键技术的验证,未来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以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有大幅提升。安全性方面,技术人员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和敏感器的“组合拳”,使新飞船具备自主应急入轨、自主轨道抬升、自主升力控制等功能,可以快速、从容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采用了2具减速伞和3具主伞组成“群伞减速”回收方案,并在备份上进行了科学设计,即使是一具减速伞或主伞失效都能保证舱体减速着陆。多道“保险”确保航天员安全。
舒适性方面,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得顺心、住得舒心,五院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新一代载人飞船舱内空间大的优势,在舱内装饰、设备布局、人机交互界面、整船载人环境设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返回舱内设置了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以及独立卫生区,鲜明的功能分割能让航天员快速找到“家”的感觉。技术人员还在舱内专门配置了生活娱乐大屏,并为航天员配置了穿戴式显示仪表,让航天员时刻了解飞船的健康状况。
为了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被五院技术人员设计成可重复使用,如星敏感器、计算机等一些高价值的设备,经过优化设计由服务舱调整至返回舱安装,这样就可以随返回舱返回后进行回收利用。同时,返回舱外包覆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轻质防热结构,执行完任务后只需更换轻质防热结构,经过规范严格的检测,就可以再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前期试验照片:收伞
还有一批新技术在此次任务中得到应用:返回舱结构首次采用了密封舱和非密封舱设计;防热结构首次采用了新型轻质耐烧蚀的碳基防热材料,满足高速再入热防护需求;首次采用国际上推力最大的新型单组元无毒推进系统……
载人航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能够促进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太空作为人类第四疆域,已成为确保国家安全与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制高点”。
自1992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踏实前行。五院研制团队突破并掌握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出舱到交会对接的跨越式发展,具备了我国建立空间站所需的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面向中国载人航天向更遥远的深空挺进的任务需求,2015年,五院论证提出研制新飞船试验船开展高速再入飞行试验的方案。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短短三年间,五院便完成了方案设计、产品研制、整船总装、综合测试、大型试验,突破了大量关键技术,从无到有打造出了这艘承载新希望、开拓新“天路”的新飞船试验船。
经过任务验证,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记者从五院了解到,与国际先进的天地往返航天器相比,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能力毫不逊色,都具备适应多任务需求能力、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兼顾陆上和水上着陆能力等。
试验船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具备雏形。后续五院将结合任务需求,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深化论证,尽快完善和研制具备高承载人数和货运运输能力、适应近地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使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全面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为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通讯员 保石 薛飞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