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垃圾分类,由倡导转为法定义务!肯分类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2020-05-22 14:02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5月1日,随着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本市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为了此次《条例》修改,一场“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在去年于全市范围内展开。1.2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面对面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不到4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条例修改。这还是本市首次在法规草案形成阶段,就将拟修改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向群众征求民意,这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的一次新的尝试。

“五四”青年节,青年团员和社区青年志愿者们值守在北京印象社区垃圾分类站,协助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肯分类、能分对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卫江顺是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王家园胡同35号院的老居民,今年5月,他又多了垃圾分类志愿者这个新身份。“这垃圾桶就设在我们院门口,院里的居民帮忙盯着最方便。我在这院住了60年,我当志愿者有优势,平时说点什么大家都肯听。”卫江顺发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不过半个多月的工夫,肯分类、能分对、正确投放垃圾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整治 脏臭垃圾桶变身分类垃圾柜

始建于1954年的王家园35号院由一溜溜成排的平房和带有地下空间的楼房组成,是典型的老旧小区。1960年便搬到王家园35号院,由于资格老,居民们选卫江顺当起了“院长”。

回忆起35号院过去的样子,老居民无不摇头。几十年来,院里违建丛生、小饭馆扎堆、地下空间还聚集着上百外来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垃圾分类投放了,大家能把垃圾扔进桶里就不错。“楼后头有俩垃圾桶,楼前有三四个垃圾桶,居民根本不懂什么垃圾分类,什么垃圾都混着扔。”卫江顺回忆说,垃圾桶周围又脏又臭,大家扔垃圾连垃圾桶都不愿意靠近,离桶还老远呢,直接把手里垃圾袋“悠”起来,远远地往垃圾桶里“空投”。投准了还好说,投不准,垃圾散落一地,弄得别提多脏了。

2016年,王家园35号院被列入了疏解整治的重点。2018年3月,经过一年整治的王家园35号院以全新的面貌亮相,特意定制的铁皮立式分类垃圾柜首次出现在了这个不大的小院中。连分类垃圾桶的位置,都是居民统一决定的。垃圾桶放谁家门口,谁家都肯定不乐意,于是,大家伙一合计,干脆将分类垃圾桶放在了一进院门的主通道一侧。

立法 养成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海淀街道人大南社区的智能垃圾分类站可实现对厨余、纺织物、纸类、金属等多类垃圾的分类接收。

配上了分类垃圾桶,但是想让居民养成自觉垃圾分类的习惯,可并不是件容易事。

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垃圾分类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分拣,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迁,更是一种好习惯和新时尚。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列入立法工作计划,自此,从2012年便开始施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启动修改。

2019年8月,“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不到4个月的时间,条例便完成了修改。今年5月1日,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监督 指导员分时“盯桶”全程指导

随着《条例》的实施,垃圾分类指导员进驻王家园胡同35号院。院里有居民偷懒,懒得将垃圾投入分类垃圾桶内,还想图省事,将垃圾扔在地上。垃圾分类指导员立刻上前阻止。早上7点到上午9点,下午2点到晚上8点,垃圾分类指导员分时“盯桶”,全程指导、监督院内居民按照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居民渐渐开始有了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

但是,像这样成组的垃圾分类桶站,卫江顺所居住的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工体社区一共设置了19处。社区只有8个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人不够怎么办?于是,卫江顺和其他老居民挺身而出,当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天排班值守其他11个点位。“现在省心多了,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增强了,厨余垃圾分得可清楚了,连张餐巾纸都不会混进去。”

全国人大代表、市律师协会会长 高子程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助力垃圾分类

2018年,市里组织召开法律顾问座谈会,我提出建议,要根据国情,以切实举措,使得北京市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垃圾分类这一文明习惯引入校园,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孩子的自觉行为和对家长的监督引导,从长远看,其效果可能会超过执法部门的影响。

2019年,作为人大代表,我参与“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深入基层,听取民意。“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让大家自觉完成垃圾分类?”“罚则如何定比较合适?”“垃圾不分类,除了进行经济处罚,是否还要纳入诚信体系?”“该不该限制过度包装?”经过实地探访,召开座谈会,与物业、餐饮、垃圾分类企业、社区工作者及居民代表面对面进行交流,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

如何能确保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尽快落地?我认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对生活垃圾管理的监督力度,让生活垃圾管理没有死角。比如,可以在所有垃圾桶前都设立监控探头。

应将行之有效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与垃圾分类管理相结合。按照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类共有十类责任人,一旦某个责任人没有尽到责任,市民通过街乡都可以及时“吹哨”,召集相关的管理部门报到,要求没有尽责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立即改正,甚至进行处罚。比如,对于小区来说,如果物业没有尽责,小区居民举报投诉后,街乡也可以“吹哨”,请相关执法部门“报到”处理。

垃圾分类,并不只是把垃圾分开投放这么简单,一旦成为一种全民自觉的行为,对首都文明程度的提高意义重大。首都形成了全民垃圾分类的氛围,将有利于推动其他文明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将对全国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利于整个国家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楠 饶强 摄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