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际

日本发现变异新冠病毒,6月开始扩散,新毒株是否更具传染性?

2020-08-09 12:23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统计,截至8日20时(北京时间8日19时),日本当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565例,连续两天单日新增病例超过1500例。另据日媒当天报道,该国最新研究发现,6月中旬以来日本出现了变异后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累计确诊47464例,累计死亡1042例。东京都8日新增确诊病例429例,累计确诊15536例。当天新增确诊病例较多的还有大阪府178例、爱知县177例、福冈县150例、神奈川县128例。

当天,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共有39个报告了新增确诊病例;冲绳驻日美军通报了7例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达310例。

日本东京银座商业街上行人稀少。新华社 杜潇逸 摄

据《读卖新闻》当天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6月以来在日本扩散的新冠病毒是变异后的、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

研究称,今年3月起日本疫情扩大,主要是由欧洲相关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导致,但在5月下旬已暂时平息。6月中旬起,以东京为中心出现了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并向全国各地扩散。目前日本国内大量增加的确诊患者大都属于这种变异后新冠病毒的感染者。

日本东京,人们戴口罩出行。新华社 杜潇逸 摄

日本厚生劳动省8日统计显示,日本确诊病例中已有31307人出院或结束隔离,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式检测人数累计约98.6万,较前一日增加约2.4万人。

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是否更具传染性?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7月中旬刊文称,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讨论这种病毒的变异以及这些变异如何可能令病毒更具传染性。

此前,一篇预印本研究报告已经引发关注,它研究的是一种涉及新冠病毒病原体刺突蛋白的特定变异,该报告现已经过同行评审并发表在《细胞》双周刊上。这篇论文详述了新冠病毒中一种氨基酸的改变,这一改变可能令病毒更具传染性。但病毒学家远未就这种变异可能带来的影响达成共识。

这篇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的一个天冬氨酸(D)变成了甘氨酸(G),这项氨基酸改变对于病原体的传染性十分关键。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计算生物学家、这篇新论文的主要作者贝特·克贝尔说:“这种刺突蛋白在病毒的生命机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克贝尔和同事在用多种方法对两种毒株进行研究后得出了这一结论。首先,他们进行了一项统计学分析,分析显示了常被称为“G毒株”的变异病毒是如何在多个大洲赶超与其同时存在的最早版本的新冠病毒“D毒株”,从而获得支配地位的。

然后,研究人员对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G毒株在人体内产生的病毒超过了D毒株。但G毒株并没有带来更高的住院率,这意味着它显然并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最后,研究团队成员将含有D或G氨基酸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植入了其他致病病毒,从而制造出了“假型”病原体。他们在一个实验室培养皿中用这些假型病毒感染了人体细胞,对这些病毒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携带G氨基酸的病毒更具传染性

然而,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瑞士巴塞尔大学分子流行病学家埃玛·霍德克罗夫特说,在培养皿中研究细胞不同于用人体免疫系统对多种类型细胞进行试验。霍德克罗夫特说:“对于得出什么程度的结论,我们需要非常谨慎。”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

早在7月初,在世卫组织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曾表示,实验室研究发现,新冠病毒D614G变异可能导致病毒加速复制,意味着可能加强其传播性。但实验室结果同病毒在实际传播中发生的变化间,还有很大区别,科学家已对该变异进行监测。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其实2月份就已发现D614G变异,欧洲等地发现的早期病毒基因序列中就已出现该变异,有研究显示29%的新冠病毒样本都出现了该变异,但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其会导致更严重的病情。

 

 

(原标题:日本发现变异新冠病毒,新毒株是否更具传染性?)

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新华社、央视新闻

监制:苏越

编辑:张杨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