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自然水域面积,13年多了“48个昆明湖”

2020-08-18 15:27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和十几年前相比,北京的滨水廊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如果从空中俯瞰,这些河湖水系正在编织一张大大的“蓝网”,为城市带来生机与灵动。

但回望北京河湖水系发展历史,这座因水而建的城市也曾经遭遇沟渠河道长年干涸、断流河道盖板消失等情况。近些年,政府下大力气治理河湖水系、提高水系连通、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加强水资源保护、引南水进京、为永定河补水……这一系列措施让多年萎缩的“蓝网”越织越大、越织越蓝。

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自然水域面积在13年间增加了96.63平方公里,相当于48个昆明湖,中心城水系岸线长度累计超过321公里。一张由水体、滨水绿化廊道、滨水空间共同组成的“蓝网”系统已经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力的亮丽风景线。

历史

北京城因水而建 “蓝网”较为发达

北京市隶属海河流域,境内包括了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蓟运河、北运河五大水系,城区的护城河、清河、凉水河、昆明湖、八一湖等自然水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城市河湖水系格局。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武士敏对北京城市河湖水系变迁有深入研究,她曾经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写下多篇城市河湖水系变迁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北京不缺水,城市水系也比较发达。”武士敏告诉记者,元朝选择定都大都(今北京),就是因为这里有优越的水利条件。随后的元、明、清几个朝代兴修了众多治水工程,奠定了北京城河湖水系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对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市河湖进行大规模疏浚整治,包括北海、什刹海、护城河、筒子河、通惠河等。1957年和1965年还分别建成了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昆玉段,引永定河、潮白河水进京,为城市河湖提供了新水源。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河湖水系的水面一度占市区面积的3%,河道大部分有水,水质也基本良好。在郊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郊区河湖渠道仍大量存在,京西北是有名的海淀湿地,京南有著名的海子湿地,湿地面积占到平原面积15%左右。

今年已经70多岁的王老先生曾居住在玉泉山一带,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玉泉山周边有大片的水稻栽种,“如果没有水,种植这么多水稻,是不可想象的。”

遗憾

城市扩张干旱少雨 “蓝网”逐渐残破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北京城市河湖水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北京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扩张,城市河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首先是封盖河道,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封盖于地下,占全部护城河段的五分之三。由于修建地铁和建筑用地的需要,城市建设大量挤占了城市河湖水面,填平了太平湖、积水潭等八大湖泊,被填平的湖面33公顷,相当于城市湖面积的二十分之一。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城市河湖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加之长期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了,沟渠干涸了,河道干涸了。到九十年代中期,除地处北京、河北交界的拒马河尚有水流,北运河承接城市、城镇排水之外,很多河道都枯水断流了。加上当时工业兴起,污水大都就地排放,污染了不少河道,大部分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

家住光明桥附近的吴老先生还记得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他路过家门口的护城河,发现水面漂浮着大量绿色物质。“几乎是一夜之间,河道里的水就变绿了。绿绿的一层,跟绿油漆一样,散发着腥臭味,以前从没见过。”

那个夏天,北京城市水系全面爆发“水华”。长河、北护城、南护城河、通惠河、陶然亭湖、龙潭湖等河湖水面突然充斥了大量蓝藻,除颐和园、昆玉河、中心六海幸免之外,60%的河湖水系一片绿色。“水华”也叫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之一。一般是在死水区、不流动的水域,加上天热,太阳一晒就出来了。简单地说,就是水太少。

与此同时,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潮河在主汛期多次出现断流,密云水库水量告急,官厅水库有干库危险,这些都说明当时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日益严峻,京城“蓝网”逐渐残破萎缩。

重生

恢复河道治污补水 “蓝网”渐渐重获新生

从本世纪初开始,“蓝网”残破萎缩的局面开始慢慢扭转。治理城市河湖,还清水质;恢复郊区湿地、水网,扩大河湖水面;高效利用再生水和雨洪水,为河道补充景观用水;南水进京,增加水资源总量,保障城市饮用水;压采地下水、置换自备井、调减农业用新水量,让地下水位陆续回升、山泉开始复涌;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用生态办法提升河湖品质……

北京市水务局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市天然水域面积有所增加。

根据卫星遥感技术对本市水库、河道、湖泊等天然水域面积分析,2018年全市水域面积为449.84平方公里,较2005年增长了96.63平方公里,相当于48个昆明湖。中心城景观水系岸线长度比2018年新增18.4公里,累计长度达到321.4公里,超过了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2020年达到300公里的要求。

全市监测的7座重要水库全部达到健康水平,23个重点河道、湖泊中15个达到健康水平,同比增加4个;水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白鹭、天鹅等珍稀水禽成为常客留鸟,全市水生态持续改善。

未来

中心城水系岸线将增至500公里

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本市将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度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基本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7%。

到2035年,全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中心城区景观水系岸线长度将增加到约500公里。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成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探访

“盖板河”重见天日 水穿街巷美景再现

探访地点:转河、玉河

西直门桥西北角、轨道交通13号线高架桥下,有一处蜿蜒曲折的绿色滨水长廊,这里是南长河的一部分。因为这段河道呈“几”字型,故称为“转河”,西起北展后湖,一路东流到北护城河,全长3.7公里。走在转河岸边,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随处可见,岸上栽着柳树、杨树,水中生长着荷花、芦苇,要不是有轨道交通时不时从高架桥上“轰轰隆隆”驶过,还以为这里是一条远离城市的“野河”。

遛个弯儿、钓个鱼,这里已经成了周边居民每天离不开的滨水休闲场所。“我记得小时候,这个附近都是马路,上面还盖了房子,家里老人总是说,底下有河。”岸边,一位40岁左右的居民回忆说,“幸亏后来重新开挖了,要不我们现在也享受不了这么美的水景儿。”

原来,2002年迎奥运开展大规模市政建设时,水务部门重新开发,将转河东段的“暗沟”改为“明渠”,并绿化河岸,让弯弯河水一直流往北护城河,形成了城市园景公园。近些年,城市河湖部门持续对转河沿线进行绿化、景观提升,为周边市民营造优美水环境。

位于什刹海东侧的玉河也有类似遭遇,它曾是北京城内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但随着历史变迁,上世纪五十年代逐步成为盖板河,上面盖起各种建筑成了街巷。2005年,玉河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玉河南端重见天日。如今,修缮后的河道碧波荡漾,两岸种植着古槐、高柳,河中生长着菖蒲、芦苇,荷花点缀其间,增添灵动之美。白玉兰石板桥和清澈碧绿的河水相映相辉,古香古色。亲水平台上,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跳起扇子舞,一副“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再现眼前。

“臭水河”告别脏臭 引来珍稀水鸟栖息

探访地点:凉水河

全长68公里的凉水河是北京城区最大的排水河道,69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的污水倾泻其中。“水的颜色像墨汁一样,还没走近,就能闻到臭味。”在凉水河光彩桥附近居住的市民张先生现在还能想起10年前凉水河的味道,“你再看看现在,成了我们的后花园了。”

现在的凉水河已经成了张先生和附近居民最爱的一处休闲场所,只要有时间就愿意来逛逛。顺着张先生指的方向朝凉水河看去,清澈河面泛着碧波,滩地上满眼绿植,红色步道蜿蜒分布在河道两侧,正在锻炼的人们给这个如画的景象增加了一丝动感,河边钓鱼的老人又给这个画面增添了趣味。

经过多年的治污攻坚战,这条臭水河终现水清岸绿,这里也成了水鸟的乐园,大批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河道内也出现了鱼虾,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

“断流河”恢复生机 补水带来2865公顷水面

探访地点:永定河北京段

记者日前探访位于石景山、门头沟和丰台河西交界处的莲石湖生态公园,这里已成为烟波浩淼、清新爽朗的大片湿地,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岸边游玩。走近岸边,河道宽阔,植被丰富。仔细观察,水中的小鱼不少,胆大的孩子用长杆逗鱼玩儿。“前阵子补了水,感觉水多了,景更美了。”游客李女士感叹地说。

从今年4月20日起,永定河上游生态水量调度工作正式启动,1.75亿立方米上游来水通过官厅水库汇入永定河北京段。莲石湖只是沿线受益区域之一,这次补水不仅让永定河北京段实现170公里全线通水,还让卢沟桥下游16公里以下河段结束25年“断流史”。沿岸许多市民争相一睹水头风采,有人甚至开车追着水头跑了上百公里。

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生态补水后,在永定河北京段形成水面2865公顷,其中在三峡段形成水面700公顷,在平原段形成水面2165公顷。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叶晓彦

流程编辑:TF015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