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小黑垡村林间种下“聚宝盆”,低收入户全摘帽

2020-08-24 14:27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大兴区唯一的市级低收入村——长子营镇小黑垡村,如今华丽转身,全村230户低收入户全部成功摘帽,“逆袭”靠的是什么?记者近日探访小黑垡村找到了答案,四个字——林下经济。

资料图 小黑垡村科技小院为村民脱低致富提供全方位支持。 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大清早6点半,村头的银杏树下,几十位村民忙着挖洋葱。“自打有了这份买卖,我家年收入从4000元涨到了6万元。”地头,人称老李的低收入户李树合向记者分享这项绿色产业带来的喜悦。

在北京农林科学院的帮助下,村里已经发展5年林下经济,除了50亩洋葱,还有120亩林下食用百合、97个大棚蘑菇,都能带来稳定收益,今年还新增了北京油鸡的林下生态养殖项目。

往昔

困难户生活拮据

买卫生纸都要赊账

“最困难的时候,就连卫生纸都要去小卖部赊账,等领了救济金再补上。”老李和妻子都患有腿部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早些年,因为没有来钱的道儿,家里的外债账本越来越厚,到2015年,共有外债13万余元。

“我们村地理位置有些偏,没有产业基础,而且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发展面临着劳动能力较差、增收渠道窄等难题。”小黑垡村党支部书记韩森说。

但总不能坐以待毙。这几年,借着全市百万亩大造林的东风,村里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2000多亩景观生态林。林子刚栽下没几年,树冠还没有郁闭,发展林下经济正是好时机。2015年,村里借了35万元启动资金,与一家企业合作种植万寿菊。村干部带着39个村民一起和万寿菊打交道,其中就包括老李夫妇。年底一算账,老李家里增收了8000多元。

村民对林下经济满是期待。韩森却合计着,林下经济是个增收的路子,但真想要发展成规模,还需要政策支持,更要有高人指点。

变迁

专家团冒雨进村

量身定制产业方案

接下来的几年,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借助各种“脱低”政策,一个又一个低收入帮扶项目被引进到村,其中绝大部分都与林下经济有关。

第一批来村里提供帮助的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团队。“专家们第一次进村,是个大清早,下着毛毛雨,人家连口水都没喝,就直奔地里采样本。”这一幕深深印在了村民的心里。老李说,他信这群脚上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专家。

“专家经常与我沟通了解村里的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种植成效。”韩森说,结合小黑垡村的实际情况,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给小黑垡村量身打造了林下食用菌基地的建设方案,就连97个棚分别建在什么位置的具体原因,都在报告里有体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食用菌种植在第一年就大获成功,高峰时每天可以产出1000斤,村民也不用为销路发愁,因为专家早已帮忙对接了大洋路批发市场。2018年年底,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又帮着村里引进了林下食用百合,第一季就获利47万余元。今年,又增加了洋葱、胡萝卜的种植和北京油鸡的生态养殖项目,都在2000多亩林地内开展。

今朝

研究生驻村帮扶

逆袭故事写进论文

为了确保小黑垡村“脱低不返低”,2019年6月,在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北京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又在小黑垡村成立了科技小院,选派两名研究生驻村,在低收入帮扶、林下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在研究生郑俊涛和高亮的书桌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坚持下去,决不做逃兵,凡事不要急功近利,脚踏实地做事。“我们要把小黑垡村的‘逆袭’故事写进毕业论文。”这两位研究生说。

两位研究生说,来村后他们发现,小黑垡村的村民们都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林下经济当中用于较少病虫害、增产增收的银灰膜、锌肥、硫肥等……研究生一琢磨,原因一定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在前期工作中,已经用地里的实际成效给大家解放了思想。

小黑垡村的发展并不会止步于“脱低”,目前正在计划建立智慧化村庄管理体系,韩森说,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每家每户都连入“大数据”系统,村民有诉求可以一键呼叫,有求必应。

 

(原标题:农林专家进村上门帮扶 生态林下种洋葱养油鸡 林间种下“聚宝盆” 低收入户全摘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陈强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