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姜姓从何而来?始祖神农氏,生姜也是其发现并命名的

2020-08-26 15:18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百家姓,姜。

作者:管弦


说到姜,人们自然会想到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姜,辛辣之后,常有温柔的感觉涌上心头。酷暑之时,多食用些生姜,益肺防暑,极利健康。姜姓,也集生姜的阳刚与阴柔于一体,与生姜,天生情投意合。

神农氏像

【始祖神农氏】

生姜,很有味道。

她性味辛温,能排毒祛寒,属阳,又善温补,含阴。适量食用她,能体健身安,毒邪不侵。在那一种相融与和谐中,食物越发清美,人也越发舒畅。

生姜是以阳刚带着阴柔,平衡万物的,这也是她的本字姜所蕴含的美妙。姜读“jiāng”,从羊从女,“羊”意为“驯顺”,与“女”联合起来表示“驯顺的女子”。在古代,姜与美是一样的,古代女子取名时也多以姜为名,寄寓着美好的希望,如赵姜、孟姜等。姜也指一条名为姜水的河流。

以姜为姓,也糅合着阴阳交融之美。姜姓的得姓始祖是中国上古部落首领神农氏,他因生于姜水而得姜姓,属于以居邑名为姓。姜与姬、媙等20多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源于阴:出自母系氏族、生于水边;盛于阳:得姓始祖为男性,雄壮的神农氏还因为懂得用火,被称为炎帝。

《国语·晋语》记载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出生的情况:“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少典是华夏族、汉族先祖之一,也称有熊氏,《国语》载其嫡子为炎帝和黄帝。《元和姓纂》《说文解字》《新唐书》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

神农氏出生地姜水的具体位置,有两种不同说法。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说姜水即岐水,在渭水北,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方岐水河畔,他在《水经注》“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代李贤、彭时等学者却认为姜水在渭水南,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原名清涧水),他们撰修的成书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第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帝王世纪》:母为有蟜氏,有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龙首而生炎帝,即此。”

真是喜欢古代学者踏实、认真、钻研的状态。这种状态得出的结果,又进一步呈现出姜姓的阴平阳和之妙:从水的方位而言,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从地理位置而言,一南一北,上北下南,相对而言,上为阳,下为阴。当然,无论南北,那古代姜水为渭河中上游的一条支流,还算是共识。其实,细想起来,这两种说法里的南北相距不过百里,而远古时期一个较大的先民群生息繁衍达数千年以上的地域似乎不会只有这么大,且从古至今的地貌变化大、地名变迁多,到现代也很难具体落实。所以,姜水是渭水北、还是渭水南的支流,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姜姓炎帝和姬姓黄帝带来了炎黄子孙,有了华夏民族,炎帝与黄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姜姓,宛若生姜,有着指点江山的豪迈与温柔。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说:“姜能疆御百邪”。那“如列指状”里,是微微的黄里裹着微微的白,还噙着一点儿似红还紫的尖儿,那一份细嫩剔透,堪比美好女子的纤纤玉指。低头沉吟间,宋代诗人刘子晕的《咏姜诗》跳了出来:“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

多么相宜啊。

【钓者姜太公】

生姜,也源于姜姓,与姜姓源远流长。

确切地说,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

神农氏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最值一提的,是他作为医药始祖的伟大,“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远古时期,百姓常以采食野生瓜果和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常伤脾胃,又得不到医药救治,受毒害而病亡的人很多。神农氏因偶尔无意中体验到一些植物的解毒疗伤作用而受到启发,开始“宣药疗疾”,立志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嚼尝大量植物,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一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遇到七十多种毒,又通过品出的百草神奇地化解了毒性。他还“味尝草木作方书”,记下药性。他积累下来的药草知识,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之后,被历代医家继续记录下来,形成中国最早的医药学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

生姜,就是神农氏所尝百草之一。那天,他采药时误食了毒蘑菇,瞬间头晕目眩,腹痛如刀割,吃随身带着的解毒药草也不止痛。很快,他晕倒在一棵树下,不久,却又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叶儿尖尖的青草儿,香气浓浓,再细细闻了闻,感觉又舒服了些。神农氏明白了,是这青草儿的气味使自己苏醒的,便又顺手拔了一兜,连着根块也嚼了,味道香辣而清凉。过了一会儿,他泄泻了一次,身体就痊愈了。他想,这青草儿真是作用神奇、能够起死回生啊,要给它取个好名字,想到自己姓姜,就为它取名“生姜”。

得姜姓之神农氏,又“生”出“新”姜。奇妙的姜,就这样将植物与人相牵相连。

时光,也如水一般,奔涌在似姜指间。大约公元前1084年,在渭水之滨,有一位72岁的老人,正稳坐钓鱼台。他先将满满的柔,握在水边垂钓之杆上,再将稳稳的刚,挥洒在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灭商盛周的千秋大业中。他是政治家、军事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齐国的创建者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亦名姜尚、吕尚。

姜子牙先祖曾辅佐夏朝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这也是姜子牙被称为吕尚的原因,属于从封地为姓(还有一说是姜子牙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被封于吕地而得吕姓)。姜子牙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年轻时,他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做过开店卖酒的伙计。无论在何种境遇中,他都坚持学习和研究,动心忍性,等待时机。他也是想借钓鱼求见当时的西伯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的。可巧的是,姬昌那日外出狩猎之前,占卜了一卦,卦象竟预示着一场别有意义的相识:“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出猎时果然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一番后,姬昌更是大喜,认为姜子牙是奇才,他说:“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尊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

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明)戴进《渭滨垂钓图》

【首霸姜小白】

钓鱼之乐,不在鱼,而在钓。鱼,来或不来,钩,总在那里。心,在无边的柔软的坚强的水的环绕中,安静而强大,无为而有为。

对于满腹韬略的姜子牙而言,那一次钓,也许是他早就掐指算好的;而在姬昌看来,却是天算。然不管人算天算,姜姓,都有着姜指般的灵动、明智、缜密。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齐桓公也得姜之魅力。

齐桓公本名姜小白,也叫吕小白、公子小白,是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哥哥公子纠争位。混战中,公子纠的辅佐者管仲用箭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装死逃脱。小白得君位后,要杀管仲,管仲的挚友、辅佐小白的鲍叔牙却极力保荐管仲,他说:“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姜小白便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假借杀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齐国,与管仲谈论霸王之术,谈了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大喜过望,拜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齐桓公像

想来,姜小白初得管仲时的喜悦,也与姬昌初得姜子牙时的喜悦是一样的吧。姜小白之用管仲,是有度量的。而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靠姜子牙奠定的基础,姜小白最应该感谢是管仲这位后人称颂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他在齐国为相40年,奠定了中国宰相制度,被尊称为仲父。大到正世安民方略、富国强兵决策,小到一时一事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他都亲力亲为。他辅佐姜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也和姜子牙一样,智慧、通达、富有远见卓识。

可惜,姜小白最终却不似姬昌。管仲仙逝前曾告诉晚年的姜小白如何识人用人,他说,易牙杀掉亲生孩子蒸煮成食物来讨好君主、开方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竖刁自行阉割来讨好君主,都是不可用的奸佞小人。鲍叔牙也坚持让姜小白辞退这三人。可是,姜小白最终还是忍不住重用了这三人。姜小白病重时,专权的三人更是作乱,不给姜小白食物,致其活活饿死。史载,姜小白死前曾用衣袖蒙脸,表示无颜去见已经仙逝的管仲。

也许,姜小白最终还是缺了一点姜性。而得生姜之真性的,除了神农氏,就数姜子牙。姜子牙还得神农氏尝百草之美,活了100多岁。想当年,姜子牙选择钓于水,是向生于水的神农氏致敬么?

生姜,也早将水火之性,融于漫漫岁月中。除了做菜和零食,生姜的用途还有很多:偶感风寒时,可以熬水喝;脾胃虚寒时,可以与红枣、红糖同煮吃下;寒气瘀积时,可以与芍药一同煎水喝;呕吐气逆时,可以直接嚼食或饮用汁液。夏天更是可以多吃点生姜,元代医药学家李杲说:“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冬吃萝卜夏吃姜”,是有道理的。

平衡,调和,长久,是为生姜。

(原标题:以姜为姓 生生不息)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