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平方米商品房2万元!萧山大妈拿出记了25年的账本,年轻人看呆了
1995年全年消费9788元,2020年平均一个月消费1万元……如今52岁的沈美芳,用5个账本浓缩了25年光阴。从BB机到华为P40 Pro,从大到可以安家的房子,小到一针一线,账本记录了全家历年来所有的开销,也折射出萧山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
坚持记账25年
1986年高中毕业后,沈美芳在家附近的农场做会计,每天为单位记账,但很少给自己记账。直到1994年结婚后,小两口过日子,钱花得又多又杂,于是沈美芳开始记账,而且一记就坚持了25年。
翻看沈美芳1995-1996年的账本,虽然巴掌大的硬面抄纸张已有些许散落,纸张也泛黄褶皱起来,但圆珠笔的痕迹依旧清晰。里面记录的内容很简单,平均每天仅有两三项支出,有时候一连三四天都没任何支出。
被记录下来的,大部分支出都是日常买菜。如一斤鲫鱼3.5元,半斤饼干2元,一包酱油0.2元。「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900多元,每次花钱也都省着花,能保证温饱就行。」
对于这些老账本,沈美芳很少会自己去翻看,但对以前花的大额支出仍记忆犹新。「1996年花了6万元,给丈夫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跑出租。想当年结婚时,买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只要2万元,一下花了6万元着实‘肉疼’。」沈美芳笑言,钱是到处借来的,用了两年才还上。
生活在变化,账本的大小也跟着在变。2010年以后,沈美芳账本上各项花钱的类目多起来,买菜也不再是全家最主要的支出。与1999年相比,2019年账本的年终总结表格上,不见了种田收入、固定电话费、置产费用,取而代之的是首饰、护肤品、衣服、孩子书本费、加油费等。
5个账本见证生活变迁
从产品价格变动,到日用品花样翻新,再到新兴科技推陈出新,沈美芳的账本宛如包罗万象的生活变迁史,一串串数字诉说着时代的变革和百姓生活的巨变。
1997年,沈美芳家里一个月吃穿用度仅需900多元,放到现在,这只是他们家今年8月份两辆车的油费、保养费。
生活变好了,追求娱乐的方式也多起来。不久前,沈美芳购买了一部最新款手机,空闲时刷刷抖音,看看电视剧,和朋友网聊一下。回忆起家里的第一台通信工具,沈美芳感慨万千。
1996年,中文BB机开始流行,为了方便当时做出租车生意的丈夫,沈美芳攒了几个月的工资,给家里添置了一台。「1998年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2002年购买了翻盖手机,2004年买了可以拍照的手机,2007年拥有了可以上网的手机……我们全家的话费也从1998年的34.4元上涨了6倍不止。」
除了不断上涨的商品价格、一年比一年多的消费总额,有些数额也在不断下降,比如药费占生活支出的比重。沈美芳丈夫身体不好,常年要吃药,早年间买药是家里的大笔支出。如今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买药贵问题也迎刃而解。「早些年我丈夫每年吃药还要花六七万元,有了医保后自己只要掏2万元。」沈美芳表示,现在生活品质逐年改善,更多的是享受生活,以后还想出去旅游,开阔眼界,账本也会一直记下去。
▍记者手记
一支笔、五个账本,数字虽繁琐枯燥,却真实可靠,成为萧山「小康路」上的行程标记。GDP从1978年的4.03亿元,到1994年的突破100亿元,再到2019年的2198.51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90年的1855元、1371元,发展到2019年的70702元、41132元……全面小康路上,萧山的脚步信心十足、铿锵有力。
作为「账量小康」的记录者,相信沈美芳会一直将生活的每一点美好变化都记录下去,给这个巨变的时代留下一点痕迹。
延伸阅读:
这本老账本,翻着翻着就泪目了
一本家庭账本仿佛一架时光穿梭机,又好像一部迷你档案,记录了一户普通人家几十年间的点点滴滴。
杭州胡叔叔在回老房子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了两个笔记本,一翻开,是他结婚那年开始记录的家庭账户。
从1978年结婚到2005年左右退休,这两个记录了二十多年的账本,由胡叔叔夫妻两人合作完成:你记一笔,我记一茬。
一笔笔工资、奖金,人情往来,定期存款,小到棉毛衫裤,大到购买家电家具、置办房产,又或者是纪念日下过的馆子……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字里行间不仅仅是胡叔叔这个小家的过往和故事,它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家,如何从组合的那一天开始,一步一步、油盐酱醋茶地一路走来,逐渐开枝散叶。
在75岁的胡叔叔的娓娓道来中,依旧能够触摸到几幕杭州家庭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相挟相依的温馨影像。也让我们每个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现在拥有的普通日子多么值得珍惜。
记账的习惯来自于母亲
有传承也有变化
胡叔叔保留完整的两个账本,能让人看到一种满满的时代感和仪式感。
2020年4月7日,钱江晚报记者看到了这个账本,翻开其中一页是这样记录的——
毛毯33.50;棉毛衫裤5.83,布票10尺;棉毛裤2.75,布票4.7尺;尼龙袜2.75,短裤0.94;棉袄外子12.39……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东西很便宜,但是回到胡叔叔为结婚准备这些东西的1978年,10元以上都是很大的支出了(见右图)。那时一般人的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
而胡叔叔家之所以有这个习惯,是受到胡叔叔母亲的影响。
“我妈妈有记账的习惯,几月几号买了什么菜、多少分量、价钱多少,都记得清清楚楚。”胡叔叔母亲的家庭账本,也由此成为了杭州统计局作为经济分析基础参考资料的“作业本”,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统计局的模范工作者。
胡叔叔结婚后,他的妻子叶阿姨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我们记得比较粗,没有我妈妈那么细,一般日常的米面油是不记的,主要是大体的收入、支出,再就是给女儿的压岁钱、买礼物什么的。”
账本里的回忆
让人忍不住泪目
如今翻开两个本子,一个个数字背后还能想起这几十年来两个人一路走过的点滴。
胡叔叔告诉记者,账本平时就放在那里:“工资、奖金、加班费等都会作为收入记上去,结婚后钱放在大家都能看得见的地方,谁用了钱说一声就好。”
两个人成了一个家,从此发生过一切,都留下了痕迹。
其中有一项,买车胎花了10元,牵出一段接送的往事。
胡叔叔的妻子叶阿姨退休前是一名数学老师,“她也是班主任,放学后她主动免费给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学生补作业,有时候从放学后的5点钟要一直到晚上8点。有几个男孩子特别皮,就跟打游击战一样,一个没看住,放学后就溜走了,好不容易截下来,还要抗议肚子饿,一句老师陪着你饿,才能堵住少年们的口。”
那时候的老师们真的是起早摸黑,天没亮就出门了,为孩子们操碎了心。
叶阿姨是个高度近视,加班后一个人回家胡叔叔不放心,于是下班后他都先回家做饭,之后就去学校接妻子。夜幕下,一前一后,一起回家。
说到自行车,胡叔叔开始笑,想起妻女的故事了。胡叔叔女儿小的时候,被妈妈的自行车载着,睡得迷迷糊糊的,“就要在自行车上装个架子,小孩子睡着了,歪来歪去不行的。”
于是,叶阿姨想出一招,教女儿唱歌,母女俩一路骑行,一路高歌,“买车胎的10元,是一次爆胎后换胎花掉的。”
回忆的盒子一打开,各种回忆不停涌现。
胡叔叔还记得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有时候是一顶帽子,也许是一套文具或者一支钢笔。
“女儿刚上初中那年,一家人去山东济南,花60块钱给她买了一双真皮鞋子,那个冬天她就没有长冻疮。哎哟,这些事情好像就是前几年的事,可女儿转眼间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
而胡叔叔捧在手心里的爱人叶阿姨也离他而去了。胡叔叔说着说着忍不住唏嘘。
账本里藏着小家故事
也藏着社会变迁
胡叔叔家的账本,不仅仅有小家的故事,也是对整个家庭资产、物价发展水平变化的记录。
一开始胡叔叔家每个月存银行5元钱、10元,收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几十块,到八十年代末的上百块。买个录音机260块,是一家人几个月的收入。
渐渐地,买缝纫机、电视机不再需要“券”。从1987年到1988年,女儿的压岁钱从50块涨到了100块,家里还会花上几百块钱买沙发。
再后来,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了。胡叔叔记得,1997年,他从国有企业离职到民营企业,工资一下子翻了一番。也是那时候开始,胡叔叔女儿考上浙江大学,需要自己缴纳学费了。
到了2002年,胡叔叔家的账本上,记下买了空调,存入银行的钱开始有了一万元。
那一年,他们家在临安买了房子。
“这一次记得比较详细,房子的楼层、单价都记下来了。”胡叔叔记得,每个平方米1860块,为什么要买呢,因为身边的人都在买房。“女儿大学毕业了,想着该买个房子,但是杭州城区的房价已经涨上来了,就去临安买。”胡叔叔想起来,会笑。“大家问起来你们怎么没买房啊,就可以说我们有房的,在临安。”
再后来,2005年左右,胡叔叔和妻子相继退休,固定收入就是退休工资,也就不再一笔笔记录。
这两本承载了这个家二十多年日常的本子也就停止了更新。
这是一代人的习惯和记忆
更是一个普通家庭最真实的日常
最初把这份账本分享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是胡叔叔的女儿小胡。
她告诉记者,无意中翻到的这本账本,还蛮感慨的。
“那时候的我爸妈的收入一个月才几十块钱,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一年不过七八百块。”
她说,和拉一下流水单,资金往来就明朗的时代相比,这样的账本真的很老了。
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再好不过的日常,也是最真实的记录。也因此,她发的朋友圈,引来了很多人的评论和点赞。
“可能大家都挺有共鸣的吧。我也有一些同学朋友说自己家也有这样的本子。”胡女士说,之所以把这份账本分享出来,她是想到了逝去的母亲,“账本上看到了我妈熟悉的笔迹,那个瞬间挺想她的。”
透过这两本账本,她不仅仅看到父母在共同记录生活中的资金流水,更多的是看到了他们对家庭的负责任,共同管理和共同承担,“一个家是怎么从无到有,我爸妈两个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让我们的家越来越好的……今天翻到这个本子,瞬间泪目。怀念过去的日子。不管我们身处哪个时空,请过好每一个今天。”
(原标题:萧山大妈拿出记了25年的账本,年轻人看呆了!原来生活变化这么大)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萧内网萧山论坛 浙江新闻网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