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河北:必要时可劝导取消或推迟婚礼

2021-01-06 19:49 编辑:u006 来源:河北日报

1月6日记者获悉,河北省民政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春节前后婚丧事宜移风易俗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加速,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随着2021年春节临近,赶在节前操办婚礼的群众逐渐增多,节前节后焚香化纸、燃放烟花爆竹祭奠先人的习俗仍然根深蒂固,因人员聚集导致疫情传播和因祭扫引发山林火灾的风险增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为扎实推进婚丧习俗改革,有效防控疫情和火患,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春节前后婚丧事宜移风易俗和疫情防控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推崇简约适度、文明向上的婚俗礼仪,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化婚礼仪式、控制婚礼规模、缩短婚礼时间,控制迎亲车辆、宴席桌数和标准,抵制讲排场、比阔气、高额彩礼等不良风气。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提倡不滥发请柬邀请宾客,鼓励不收或少收彩礼(聘礼)。反对扒衣、捆绑、扔鸡蛋、撒面粉等恶俗婚闹行为。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引导婚礼主办方不摆宴席,不邀请外地亲友前来参加婚礼,必要时可劝导取消婚礼、推迟婚礼,或举办仅限家人至亲参加的小型婚礼。

各地要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教育,推行“厚养薄葬”理念,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和治丧模式。劝导群众从简从快办理丧事活动,控制治丧规模,缩短治丧时间,减少人员聚集。反对在公共场所(有关部门指定的专用场所除外)搭灵堂灵棚、放哀乐鞭炮、搞封建迷信等扰民行为,反对使用封建迷信丧葬用品。推广与保护耕地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习俗,大力推行遗体火化、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反对乱埋乱葬、修活人墓、超标准建墓立碑以及私自建设“住宅式”骨灰存放设施等。打击“配阴婚”、火葬区遗体土葬等违法违规行为。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动员丧主劝阻外地亲友不要前来参加葬礼,视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必要时除保障遗体接运、火化和骨灰暂存等基本殡葬服务外,各殡葬服务机构可视情暂停开展守灵、告别、祭奠等服务。

各地民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不文明祭扫方式,不在市区街口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不在山林野外明火祭扫,不燃放烟花爆竹。对较为分散的农村公益性墓地、历史埋葬点、散埋坟地及街头祭祀活动,压实乡镇(街道)、村(社区)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管理,严防使用明火引发火灾事故。积极推行“互联网+殡葬服务”,鼓励群众通过网络祭扫、代理祭扫、网上时空信箱、小规模家庭追思等新型方式祭奠和缅怀先人,降低实地聚集祭扫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

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统一部署下,各地民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标语、横幅、农村大喇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居)两委和基层红白理事会作用,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简化、优化婚丧礼仪流程,实行绿色低碳祭扫,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同时,加强舆情研判及应对处置,及时客观回应社会关切。

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文明节俭办婚事、治丧事、祭先人上走在前列,主动作移风易俗、疫情防控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变观念,对身边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切实推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延伸阅读

河北4天新增117例,石家庄首例确诊患者:不知道是如何感染的

“我今天感觉好多了,可以说话了,咳嗽也少了,痰的颜色也淡了很多,嗓子还是有一点干,之前好几天都不能说话。”1月6日中午,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首例确诊病例田女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现在挺乐观的,谢谢大家的关心”。

2021年1月3日早上河北省卫健委发布消息,新增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据“掌中藁城”消息,该病例系藁城区增村镇小果庄村村民。随后,确诊病例不断增加,截止到1月6日,河北省共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其中,33例来自石家庄市,6例为邢台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8例。

河北首例确诊患者:“刚住院呼吸困难,今天感觉好多了”

田女士向健康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期间可以感受到,她说话的时候嗓音已经比较洪亮,只是说的话多了,还是会有一些喘气的声音。她表示,我刚来的时候,嗓子疼,呼吸非常困难,说话都有些费劲。

田女士回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感染的,感觉有一点奇怪,我当时以为自己感冒了,头一天晚上,感觉有点憋的慌,也有点咳嗽,因为当时是晚上,第二天早上4点我儿子就把我送到了省二院,当时因为有发烧的情况,人家就给做了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院,现在就是好好的配合医生治疗。”田女士说,我现在挺乐观的,也并不害怕这个病毒,谢谢大家的关心。

1月6日早上,田女士的儿子丁康(化名)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现在也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了,父亲也被确诊,我们都在医院进行隔离观察,也在接受一些基本的治疗。”

“我们也知道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们,我们也会积极的配合治疗,目前所有来找到我们的都是表达关心的,心里非常温暖。”丁康说,谢谢大家的关心,谢谢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还有来这里支援的医生和护士,是她们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她们都是精兵是战士,太谢谢了。

婚宴参与者:村里人早就不戴口罩了,没想到会有这事

“12月28日上午到机场北路附近某酒店参加婚礼”,河北省石家庄市所公布的行踪轨迹中多人指向一场婚宴。

根据疫情防控部门公布的权威行踪轨迹可以看到,目前石家庄市确诊的33例病例中有5人曾参加了此次婚宴,马君(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现在一个人在隔离点隔离,没有什么症状,这边一天检查3次体温,也进行了2次核酸检测了,目前都没有问题。”马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害怕的,只是害怕会给别人带来影响,出了这种事情,大家都不想,谁也不是故意把病毒带过来的,我们只能配合相关部门工作。

马君说,“我1月3日接到通知说要集中隔离,晚上就被拉来隔离点了,头一天晚上,我们村第一例出现之后,我们就进行了核酸检测,我做核酸的时候都是晚上11点多了,后来才听说,确诊病例跟我参加过同一场婚礼,但是我当天并没有见到她。”

“我现在还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当时是坐在一个角落里,我们那一桌子人目前还没有确诊的。”马君回忆,当天婚礼现场人挺多的,说实话,我们那戴口罩的人并不多,村里其实好多人早就不戴口罩了,当天给我们上菜的人,也是有的戴着口罩,有的没戴。

马君说,“我和新郎是远房亲戚,新娘不是本地人,那天的婚礼现场没有任何异常,发生这样的事情,谁也不想,现在我们村隔离的人都非常配合这个工作,没有一个人抱怨,现在也不知道要隔离多久,直到解除隔离,我们都会配合工作。”

除上述婚宴外,有8例确诊病例曾提到,到小果庄村参加“固定活动”,但并未提及是什么活动。“我们村每周三、周五和周日确实有一些信教的人会聚集在一个家庭里进行活动,这个是疫情之前的事情。”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小果庄村路书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隔离居民:收到了社区发的药,现在很安心

1月3日,官方通报小果庄村新增一例本土确诊病例后,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小果庄村升级为高风险地区,增村镇实行封闭管理。

1月5日,藁城区全员进行核酸检测,“当天我们通知全员核酸检测后,街上的人就少了很多,每一个小区都有专人在把守。”来自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居民李先生表示。

1月6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1月2号晚上7点左右,我们就看到群里有消息说村里有一个人确诊了,然后还从我家的窗户上看到有医护人员在村里边活动,基本上就知道应该是有确诊病例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全家除了做核酸就没有再出门了。”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小果庄村的村民李健(化名)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们1月2号晚上连夜做了一次核酸,然后1月4号和1月5号又分别做了两次核酸检测,都没有收到结果,听他们说,没有收到结果就是没有事(阴性)。

在小果庄村外开烧烤店的赵先生(化名)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1月2号晚上,一听到消息我的店就关门了,当天晚上小果庄村就封了,当天晚上我们都连夜做了核酸直到凌晨2点多。第二天早上这边的路也就封了。”

“我们一家六口人都在家里隔离,心态也比较放松,不怎么害怕,因为刚刚听说的时候,我们就出去买了点东西,现在物资还是够的,不知道之后怎么办,应该会有人志愿者给我们送。”李健告诉记者,之前我们的防护意识都不高,没有多少人戴口罩了。

“我们1月2日就收到消息说,村里有一例确诊病例,现在村里每天都定期消毒,现在我们了解到大家的吃穿用度还都够,如果不够了,我们会有人去安排送。”路书记也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石家庄市给我们每一户居民都准备了中药,都会定时送到村民家里。

李健也告诉记者,“自从我们居家隔离之后,都有志愿者来给我们送药,送了两次了,能吃3天,我们都会按时吃这些药,也非常安心,我现在就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一起度过这个难关,在家也可以多锻炼锻炼,加强免疫力,相信疫情肯定很快就能过去。”

(原标题:河北: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必要时劝导取消或推迟婚礼)

来源:河北日报、健康时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06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