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行业

“没有人愿意来,你留下吧”,这一留就是四代人……

2021-06-04 22:10 编辑:文文 来源:网络

“我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农业科学家。”

“我的梦想是去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一名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

1993年,河北邢台平乡县,贾村小学

乡村教师胡清汝用借来的录音机,录下了五年级小学生的理想。

2021年儿童节,这段被胡清汝珍藏了28年的录音在网上曝光,并迅速窜上微博热搜榜。最戳人心的是,曾经在录音中喊出理想的孩子,如今大部分都已经得尝所愿。

这场“理想照进现实”的背后,是胡清汝与学生们约定的实现。从教四十年的胡清汝,如今仍然坚持为乡村孩子播种理想的种子。其实,这颗倾注了爱与希望的种子,已经在胡家四代人、20多名乡村教师的心中传承了70余年。

“教育世家”胡家的传奇故事,将在深圳卫视《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第八期“教育篇”中徐徐展开。

01 梦启

1945年,一口手摇钟在村民腾出的两间民房外挂了起来,贾村第一所小学诞生。挂起手摇钟的胡金錡是贾村小学的第一代教师,胡家一门师表的传奇故事也由他拉开序章。

两间民房拼凑而成的贾村小学旧址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工农子弟就学困难、文盲基数大的问题。在贾村,有文化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有知识、有文化,将来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上过私塾的胡金錡用满腔热忱和一生坚守,担起知识“引路人”的重担。

在胡金錡执教的年代,学生的课本还是用毛笔手抄的,没有统一的教材,有时只能靠自编,学生也非常少,然而胡金錡对待教育却一点都不含糊。

胡金錡根据实践经验编写了一本《珠算新集》

胡金錡自制的作文修订本

批改学生习作时,他总会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学生写得好的句子,他就用“点”来标注,有错误的地方,则会被用“小圆圈”圈出来,并且每篇作文都能得到他的详细批语。当这本胡金錡给学生批改的作文合订本出现在节目中时,我们仿佛可以透过泛黄的纸页、穿越七十多年的时光,看见胡金錡伏案批改作文的身影。

胡金錡所教的第一批学生虽然只有八个,但其中有六个人成为了国家干部,他为贾村的教育埋下了第一颗珍贵的种子。村里的老人常说,只要远远听见手摇钟的钟声,就知道是胡金錡老师开始上课了,后来,胡金錡将钟绳交到了儿子胡庆瑞的手中。

02 留下

“我们村又穷又偏,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意来,你还是在我们村当老师吧。”

1959年,胡庆瑞高中毕业,因为父亲的这一番话,他停下踏上远方的脚步,走上了贾村小学的讲台。当时的教育界,已经拥有了统一的教科书,贾村小学的课桌也从泥台子变成了水泥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里,中国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扫除文盲和普及基础教育之上。

1957胡金錡和胡庆瑞

胡庆瑞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在村里办扫盲班。每天晚饭后,胡庆瑞就会来到门口空地,将马灯挂在弯弯的枣树枝上,用自制的木制小黑板,教村民们学习。村里的青壮年、妇女都围在灯下听他讲课,一些老人还搬来了纺花车,边纺线边听课,这就是当时“全民扫盲”年代特有的场景。

1981年胡庆瑞送的毕业班照片(第二排左数第四个为胡庆瑞)

在胡庆瑞的悉心教导之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甚至在国家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就有四个学生考上了大学。胡家两代从教,让基础教育的触角延伸到贫困乡村,为农村孩子打开了拥抱知识的新世界大门。胡家教师的队伍也在他们的感召之下越来越庞大。

03 扎根

“河北省优秀教师”、“燕赵最美乡村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被授予30多项荣誉称号。谁能想到,这样一位饱受赞誉的乡村教师,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军人。

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毅然报名参军。在政审、体检都过了、离军旅梦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的父亲胡庆瑞却将贾村小学的钟绳递给了他。

1981年胡清汝高中毕业照(后数第二排右数第五个为胡清汝)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当时的贾村小学,只剩下一个老师,而这个唯一的老师也即将退休。村支书找到胡庆瑞,跟他说“清汝高中毕业了,就让他在家当老师吧。”因为这一句话,贾村小学的讲台,迎来了胡家第三代教师。

2000年贾村小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胡清汝所在的学校有了固定的校址,大队投资盖了校舍,学生也能在木制课桌上学习。2017年,平乡县脱贫摘帽,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需要住宿的学生也都住上了公寓,第二年,学校开始为学生供应免费的营养餐。乡村教育的状况在胡清汝的见证下一步步改善。

20世纪90年代胡清汝送走的毕业班合照

如今的胡清汝,已经扎根乡村40余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一点一点地为学生补齐短板;学生家庭困难想要辍学,他就为学生垫付学费,直至将孩子送进了大学的殿堂。在胡家人的眼中,教书已经不仅仅是个职业,而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念。胡家第四代教师、胡清汝的女儿,也选择回到乡村当一名幼师。

乡村教育任重道远,没有人愿意去,他们就选择留下,这一留就是四代人。70年的时间里,胡家走出了20多名乡村教师,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插上知识和智慧的翅膀,让他们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正如节目中所说的:“胡清汝一家四代,扎根于乡村的课堂,守护的不仅仅是乡村孩子的求知梦,更是未来中国的星星之火。”

04 奔赴

胡家四代人选择留下,为乡村孩子谋划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有一些人则选择奔赴远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为人师表的大爱。

2013年广东首批援藏支教老师到达西藏林芝

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选拔首批15名在职教师赴西藏支教的通知。被支援边疆志愿者的伟大精神感染已久的江文雄毅然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为了韶关市首位援藏的小学教师。

2014年江文雄与妻子一起参加受援学校六一庆典

为期一年的支教结束之后,本应该回到韶关的江文雄,却萌生了与西藏“续约”的想法。他的妻子深知他心中那一团为边疆支教事业燃烧的火焰,最终他们选择将孩子托付给亲友,舍下小家,携手奔赴西藏支教。

2016年,江文雄援藏支教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这一次,他带回了“扎西嘉措”这个藏区孩子为他取的藏文名字。孩子们说,他们想要借这个名字“祝福有智慧的老师吉祥如意”。这份来自边疆的纯真祝福也坚定了江文雄在两年之后奔赴新疆支教的脚步。

05 传承

从前的手摇铃声变成今天的电子铃声,胡家四代人依然在接力传承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祖国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也早已用上了现代教学设施,而江文雄那颗愿为支教事业无悔奉献的心依旧火热。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之上,有无数像他们一样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鞠躬尽瘁的老师,他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见证着中国百年教育的孜孜求索。

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了举国扫盲的历程,中国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文盲比例大幅度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义务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加速度,我们仅用20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守住了孩子们的求学梦。

教育工作者们牢守“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信念,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将沿着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两个大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左)、深圳卫视主持人熊熊(中)和深圳卫视评论员余治国(右)

《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节目,以四个清晰的年代坐标,将中国百年教育发展史悉数呈现到我们眼前。教科书的迭代,乡村教师、支教教师的无私奉献……在这些鲜活感人的故事中,我们仿佛能预见中国教育的璀璨未来。

无论胡家四代人的扎根乡村、还是江文雄的几赴边疆,他们心中装的始终是那些渴望知识灌溉的学生,目之所及的皆是他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用不竭的爱,润泽孩子们的心灵;

在中国百年教育史上,浇灌出一朵朵生机勃勃的教育之花。

本周六21:20,锁定深圳卫视《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园丁”的故事,走进百年中国教育变迁史,打开壹深圳App或天威深视频同步观看。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