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际

中方宣读中俄外长联合声明

2021-10-08 07:36 编辑:u019 来源:外交部官网

10月7日,第76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简称“联大一委”)继续举行一般性辩论。中国代表团团长耿爽大使代表中俄作共同发言,宣读中俄两国外长同日发表的关于加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联合声明。

耿爽宣读了声明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中俄重申《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是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的支柱,应得到完全遵守和进一步加强,包括达成包含有效核查机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呼吁《公约》缔约国制定相关执行标准、技术指南及程序,完善调查使用生物武器事件的机制。

中俄关切地注意到,由于2001年美国不顾各方共识并单方面退出,过去20年里《公约》缔约国始终未能重启核查议定书多边谈判。美国及其盟友在境外开展的生物军事化活动(美国在境外部署超过200个生物实验室,相关活动缺乏透明度),引起国际社会对其遵约的严重关切和质疑,对中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风险,损害相关地区安全。美国及其盟友应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对其境内外生物军事化活动作出澄清。缔约国在提交的宣布材料中增加境外生物军事化活动信息,有助于填补机制空白并增进缔约国间信任。

中俄呼吁缔约国关注科技的快速发展,并促进最新的生物技术得到充分的和平利用。呼吁缔约国采取建设性做法,确保明年举行的审议大会所作决定有助于加强《公约》。

耿爽最后强调,中俄将要求把联合声明作为联大文件散发,并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弘扬真正多边主义,强化《公约》权威性和有效性,捍卫多边军控与裁军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中俄两国外长关于加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联合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以下称“双方”)重申《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的支柱,决心维护《公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自1975年生效至今,《公约》的目标始终是完全消除生物武器。

双方重申《公约》应得到完全遵守和进一步加强,包括达成包含有效核查机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并通过定期协商与合作解决与《公约》执行相关的任何问题。

双方强调《公约》的职能,包括与联合国安理会有关的职能,不应被其他机制所替代。双方呼吁《公约》缔约国制定相关执行标准、技术指南及程序,以完善调查使用生物武器事件的机制。

双方关切地注意到,尽管存在压倒性的共识,过去20年里《公约》缔约国始终未能重启核查议定书多边谈判。正是由于2001年美国不顾各方共识并单方面退出,导致谈判进程中止。在军民两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此举导致生物武器风险不断上升。

在此背景下,双方强调美国及其盟友在境外开展的生物军事化活动(美国在境外部署超过200个生物实验室,相关活动缺乏透明度),引起国际社会对其遵约的严重关切与质疑。上述活动对中俄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风险,也损害了相关地区的安全。

双方进一步注意到,美国及其盟友在其境内开展的生物军事化活动同样引发了严重的遵约关切。

鉴于美国及其盟友并未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以减轻国际社会的关切,双方敦促美国及其盟友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对其境内外生物军事化活动作出澄清,同时支持重启《公约》核查议定书谈判,以确保美国及其盟友遵守《公约》规定。

在此方面,双方注意到强化《公约》建立信任措施机制的重要性,包括在缔约国提交的宣布材料中增加境外生物军事化活动的信息。这将有助于填补机制空白,并增进缔约国间的信任。

双方呼吁缔约国共同努力,在安全和有法律约束力基础上加强《公约》,欢迎各方提出的倡议,也支持完善《公约》执行的相关中间措施。可通过部署机动性生物医学团队,在发生使用生物武器事件时提供援助、开展调查,并应对各种来源的流行病。该倡议将集体安全与和平合作的原则结合起来,是在国际层面完善《公约》执行的新路径。

双方强调,缔约国需更关注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对军民两用研究风险的认识,并促进最新的生物技术得到充分的和平利用。在此方面,双方支持设立《公约》科学咨询委员会,以分析相关科技发展并向缔约国提出建议。

在明年举行的《公约》审议大会上,双方将考虑任何能够加强《公约》并以非歧视性方式促进其执行的倡议。呼吁缔约国采取建设性做法,确保审议大会所作决定有助于加强《公约》。

(原标题:中方宣读中俄外长联合声明)

来源:外交部官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