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孤独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2016-02-26 15:08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6年2月26日讯,“如果任其发展,有的孩子长大了身体高大强壮,但有暴力行为;有的一直很紧张,一出门紧紧捏着妈妈的胳膊,回来后母亲整个胳膊都是肿的;有的女患者成年以后,每天就在自家一楼牢笼一样的钢窗里荡秋千;更有的成年患者因病无法参与社会活动,但往往体力好、精力旺盛,每天早晨3点多就醒了,因为没有语言,常常对着黑夜嚎叫……”正月,辽宁鞍山天使之翼孤独症儿童培训中心办公室里,40岁的于溟校长语气沉重,向记者描述着几例孤独症患者早期干预不利年后虐心的场景。

42_调整大小

小虎上个训课时,姥姥在门外关注着他的每一个反应。孤独症康复训练过程漫长而枯燥,需要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才可能收获孩子一点点进步的回报。

37_调整大小

在不到二十米的狭小空间里有如此多的个训教室,每个教室内都有老师和孩子单独训练。这种布局一是因为有助于孩子集中精力,二也是民营机构经费、场地有限使然。

41_调整大小

家长在康复训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耐心+信心+恒心+体力=孩子的进步。

38_调整大小

从入学时话都不会说,到如今主动展示自己的“书法”让身边的家长喜极而泣。

39_调整大小

个训课上,孙老师每天要给十几个孩子作口腔按摩,他两手大拇指骨节都已经增生。孤独症康复中心的老师月薪3500元。他们从早到晚8小时满负荷工作保障孩子每天的进步。

40_调整大小

做专业,研究专业,用专业改变孩子是于溟办学的宗旨。十年坚守,他的努力得到了无数孤独症患者家庭的认可。

在于校长办公室外,刚刚结束春节假期回到学校的五十多个孩子嬉戏打闹着,家长们相互寒暄拜年。年味让校园二层小楼里一派热闹喜庆,看起来和普通的幼儿园开学场景并无二致。

四岁的“小虎”(化名)已经在培训中心上了大半年的课。由于父母都在国外工作,他每天由姥姥姥爷陪伴着来校进行训练。想知道孤独症距离普通家庭有多近,小虎一家的经历非常典型。“开始就是感觉孩子特别好动,在国外生的‘洋娃娃’嘛,况且男孩儿淘点儿没啥。后来我们就感觉他说话语迟,大人还是觉得是因为一会儿国内的汉语环境、一会儿国外的英语给孩子弄蒙了,谁想到了三岁多,叫‘妈妈’还有些含糊,行动思维跟别的孩子也不一样,到医院一检查,全家人都懵了……”每天陪外孙子辛苦训练的姥姥回忆起最初知晓孩子病情时的情景还难抑泪水。而今看到孩子在自己和老师的努力下一天天进步,老人说自己仍觉得浑身是劲儿,还要加油努力。

从2006年在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孤独症康复群体,到如今把康复中心从北京“搬”回到东北老家。十年光阴,于溟校长亲眼见证和参与了无数不幸的孩子通过专业训练,从一个没有语言,行动不能自理的患儿,进步到最终步入社会,进入正常的幼儿园、小学……这一切都成为他继续坚守的动力。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刘航 摄影报道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