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汤显祖科举四度落榜 为何被张居正看中却又两次受阻于他?

2016-08-25 11:54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明清以来,有大批文人剧本虽然华美典雅,但因为不便排演,而尘封为永久的案头之本,不能搬做场上之曲。汤显祖显然是个中高手,他不仅深谙声腔,还能亲自教伶人演唱。他著名的《七夕醉答君东二首》中写到“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作者 闫平


汤显祖像_调整大小

汤显祖像

被放大的剧坛风波 深谙音律的汤显祖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是汤显祖的家乡,今在江西省抚州市,玉茗堂是他的居所,也是他戏剧活动的舞台。当时在此地流行的是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而“临川四梦”便是依托海盐腔来进行创作的。海盐腔也是体局静好的音乐,与昆山腔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唱时仅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丝竹管弦,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

海盐在明代海禁之前,是繁荣的港口城市, 《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元代的海盐澉浦“有船舶甚众,运载种种商货往来印度及其他外国”, 此外,海盐又是浙江重要的产盐区,富庶繁华的经济基础孕育了“州少年多善乐府”,在此地形成了动听的新声腔,与原本盛行的北曲及弦索官腔区别颇大,一时大兴,在中国戏曲音乐史上占有过辉煌的一章,流传地区从诞生地浙江发展至江西、山东甚至北京,甚至一时居于四大声腔之首,也是后来昆山腔形成的重要基础。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对于创作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创作者熟悉声腔格律和表演规律。明清以来,有大批文人剧本虽然华美典雅,但因为不便排演,而尘封为永久的案头之本,不能搬做场上之曲。清代有位职业剧作家李渔,虽然作品格调不高,但影响很大,他对戏曲编剧工作有如下理论总结和要求:“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汤显祖显然是个中高手,他不仅深谙声腔,还能亲自教伶人演唱。他著名的《七夕醉答君东二首》中写到“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檀痕”是指乐器檀板,有控制节奏、主导乐曲的作用。在戏曲乐队中,鼓和板的地位一直很高,相当于西洋交响乐队的指挥。亲自掌板教歌,可见汤显祖的戏曲音乐才能过人。

也正因为“临川四梦”皆依托海盐腔所作,当更为委婉缠绵的昆山腔兴起后,汤显祖好友吕胤昌便下手将作者最得意的《牡丹亭》细细改过,以便适合“吴歌”。此举遭到汤显祖不留情面的激烈批评:“《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他还曾叮嘱演员:“《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个误会。令汤显祖反感的改本出自另一位剧作家沈璟之手,吕胤昌只是代为转交。这便引出了明代万历年间剧界文坛另一段公案——汤沈之争。关于这段公案,后来生发为戏曲剧本创作理论一大题目,认为是沈璟所代表的“格律派”(又称吴江派)与汤显祖的“文采派”(又称临川派)之争,多少论文洋洋洒洒,述作丰多。

其实,沈璟堪称万历剧坛领袖,他不仅创作十余种剧本,还厘定曲律、撰写曲论专著,跟随他主张的名曲家有吕天成、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等。而汤显祖并无系统的理论论述,也没有紧密的什么派别成员,何况一作“吴歌”,一用“宜(黄)伶”,本不是同一声腔系统,争论调律,难免驴唇马嘴。故此,很快地,就在同时期,剧坛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守词隐先生(沈璟)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汤显祖)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深谙音律的汤显祖,虽放言“宁可拗折天下人嗓子”,实际上绝不会让自己的歌篇到不能付诸舞台的地步,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载:钮少雅《格正还魂记》、叶堂《纳书楹四梦全谱》“居然不易一字,照样被之声歌。于以证明汤作并非完全不能上口。”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