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有大批文人剧本虽然华美典雅,但因为不便排演,而尘封为永久的案头之本,不能搬做场上之曲。汤显祖显然是个中高手,他不仅深谙声腔,还能亲自教伶人演唱。他著名的《七夕醉答君东二首》中写到“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作者 闫平

汤显祖像
被放大的剧坛风波 深谙音律的汤显祖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是汤显祖的家乡,今在江西省抚州市,玉茗堂是他的居所,也是他戏剧活动的舞台。当时在此地流行的是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而“临川四梦”便是依托海盐腔来进行创作的。海盐腔也是体局静好的音乐,与昆山腔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唱时仅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丝竹管弦,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
海盐在明代海禁之前,是繁荣的港口城市, 《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元代的海盐澉浦“有船舶甚众,运载种种商货往来印度及其他外国”, 此外,海盐又是浙江重要的产盐区,富庶繁华的经济基础孕育了“州少年多善乐府”,在此地形成了动听的新声腔,与原本盛行的北曲及弦索官腔区别颇大,一时大兴,在中国戏曲音乐史上占有过辉煌的一章,流传地区从诞生地浙江发展至江西、山东甚至北京,甚至一时居于四大声腔之首,也是后来昆山腔形成的重要基础。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对于创作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创作者熟悉声腔格律和表演规律。明清以来,有大批文人剧本虽然华美典雅,但因为不便排演,而尘封为永久的案头之本,不能搬做场上之曲。清代有位职业剧作家李渔,虽然作品格调不高,但影响很大,他对戏曲编剧工作有如下理论总结和要求:“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汤显祖显然是个中高手,他不仅深谙声腔,还能亲自教伶人演唱。他著名的《七夕醉答君东二首》中写到“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檀痕”是指乐器檀板,有控制节奏、主导乐曲的作用。在戏曲乐队中,鼓和板的地位一直很高,相当于西洋交响乐队的指挥。亲自掌板教歌,可见汤显祖的戏曲音乐才能过人。
也正因为“临川四梦”皆依托海盐腔所作,当更为委婉缠绵的昆山腔兴起后,汤显祖好友吕胤昌便下手将作者最得意的《牡丹亭》细细改过,以便适合“吴歌”。此举遭到汤显祖不留情面的激烈批评:“《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他还曾叮嘱演员:“《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个误会。令汤显祖反感的改本出自另一位剧作家沈璟之手,吕胤昌只是代为转交。这便引出了明代万历年间剧界文坛另一段公案——汤沈之争。关于这段公案,后来生发为戏曲剧本创作理论一大题目,认为是沈璟所代表的“格律派”(又称吴江派)与汤显祖的“文采派”(又称临川派)之争,多少论文洋洋洒洒,述作丰多。
其实,沈璟堪称万历剧坛领袖,他不仅创作十余种剧本,还厘定曲律、撰写曲论专著,跟随他主张的名曲家有吕天成、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等。而汤显祖并无系统的理论论述,也没有紧密的什么派别成员,何况一作“吴歌”,一用“宜(黄)伶”,本不是同一声腔系统,争论调律,难免驴唇马嘴。故此,很快地,就在同时期,剧坛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守词隐先生(沈璟)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汤显祖)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深谙音律的汤显祖,虽放言“宁可拗折天下人嗓子”,实际上绝不会让自己的歌篇到不能付诸舞台的地步,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载:钮少雅《格正还魂记》、叶堂《纳书楹四梦全谱》“居然不易一字,照样被之声歌。于以证明汤作并非完全不能上口。”
上海昆剧团 明珠成串 少年成角
在昆曲演出史上,临川四梦都留下了折子戏,历代宝爱,传承至今。上海昆剧团原就长期演出这些折子戏,如今连演完整的“四梦”,明珠果真成串矣,韵致不减,更为光华灿烂。台上有正当年的梅花奖得主黎安、沈昳丽演绎《紫钗记》,气度沉着,那份临水照花人般的默契更不用说。

《紫钗记》
还有上昆最年轻的90后演员挑梁《南柯梦记》。电影《霸王别姬》中两个孩子望着台上泪汪汪地盼着成角儿,那不会是没有来源的想象。但上昆如今的当家人谷好好偏有魄力要让他们“年纪轻轻就成角儿!”蒋珂、卫立两个年轻人也真是争气,国家大剧院满坑满谷的座儿,他们也能挥洒自如。《牡丹亭》是观众最为熟悉的,版本流传无数,此次演出由“昆大班”老艺术家蔡正仁、梁谷音领衔,端的是风月如旧,倩影如梦。“昆三班”黎安、沈昳丽、余彬、 “昆四班”胡维露、“昆五班”张莉、倪徐浩等相随写出一派盛景,还有配戏的十二位花神美人,灵秀得就是一圃争艳的春花,一段“好景艳阳天”,唱得令人心舒。
而作为头场打炮戏上演的《邯郸记》,是上海昆剧团老艺术家计镇华给老生行置下的“两亩地”。此次由小有名气的京剧演员蓝天担纲,“京昆不分家”,他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是卢生从黄粱一梦中醒来的独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几番荣辱,得失无常,人生百味俱尝尽,也罢!”计镇华亲授的戏,这段的确动人,一生如梦的况味,总是令人沉吟。
写戏者人生如戏 邯郸梦汤翁若梦
这部传奇,也是映射汤显祖自家经历最多的。明代士子唯一的晋身之道是科举,汤显祖的这条路走得真是漫长潦倒,还不如卢生。汤显祖考了四次,皆败北而归。不是因为不得青眼,反而是因为才高名大,招来是非。
汤显祖耕读世家,少有才名,5岁撰对,12岁写诗,1 4岁中秀才,21岁中举,但看似平坦的科举之路,随之终止了。他22、25、28和31岁,一再落榜。28 岁那年,第三次春试,首辅张居正看中他的才气,有意让他与自己的儿子同场得中,以衬儿子的“真才实学”,这是一条抱大腿的捷径,但汤显祖谢绝了,换来落第的结局。代替汤显祖接受拉拢的人得中状元,张居正之子嗣修得中榜眼。31岁,汤显祖第四次赴京春试,这次张居正有意推出长子张敬修和三子张懋修,于是他又派人来游说汤显祖,汤显祖再次拒绝,并掷地有声言道:“吾岂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张懋修高中状元,张敬修赐进士出身,汤显祖再次名落孙山。 直到汤显祖34岁了,张居正病故,他第五次上京春试,才终得以跻身进士行列。

《邯郸记》
新内阁的张四维和申时行也想拉汤显祖做门生,但汤显祖之师罗汝芳正被两位首辅打压,他念及师恩,不肯相就,自请到南京做了掌管礼乐祭祀的一个闲散小官。仕途难有作为,反使汤显祖广泛交游,醉心曲辞。正是在南京的日子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戏曲创作。但这种风流注定难以维系。万历十九年(1591年)闰三月出现慧星, 神宗借此“不祥之兆”责备言官工作不力,耿介的汤显祖立刻写下犀利的《论辅臣科臣疏》,列举劣迹,弹劾权臣,不料龙颜震怒,他被贬往偏远的岭南做小史。这些经历都和《邯郸记》中的卢生十分接近,想必卢生一枕黄粱时,梦着的正是汤显祖自己的辛酸、愤懑。
昆曲几度苍凉 今天倍感珍惜
汤显祖的仕途坎坷,昆曲也几经苍凉,曾遭两次巨大危机和难堪冷遇。第一次发生在康熙晚期,被称为“乱弹”或“花部”的新兴地方剧种,蓬勃兴茂,和“雅部”昆曲分庭抗礼。人们开始痛快地发表抑昆曲而扬乱弹的意见,批评昆曲的文雅艰深,欣喜“花部”诸腔的通俗易懂。新兴的花部诸腔,不仅吸引着广大的渔夫农叟,而且也吸引了士大夫。有识之士虽然想振兴昆曲,但是不得不向花部讨出路。至二十世纪,国计民生愈发艰难,雅歌难续,在和“乱弹”的角逐中,昆曲打了败仗,依附于昆曲的传奇的作者们,从此再难打起精神来。像“临川四梦”、《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千钧之作再没有了。多赖昆曲传习所,边演边学,在江南保下一脉火种。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在漂浮苦熬,这也是上海昆剧团最艰苦的时候。台上演《闹天宫》,二郎神带着天兵天将、孙悟空带着小猴子,装扮一新,乐队、舞美、服装、后台准备就绪,幕布拉开,台下三五个老观众,演员比观众还多。“没有经费印说明书,就在剧场外给观众发简单的一页纸的介绍。”谷好好回忆,“后来看到这张纸被扔得满地都是,演员的名字上有很多鞋印,特别难过。”很多人改行,留下的人天天问自己到底在干嘛,演出一场拿一二十块钱,没有观众,还要继续唱戏吗?谷好好唱刀马旦,每天要耍刀耍枪,“好几次我把武旦刀扔掉了,说不干了,想了想,再把它捡回来擦干净。”“那种门庭冷落,我们走过,所以我们倍感珍惜。昆曲有今天,不容易。”谷好好说。
当今天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里,我们看到男孩子、女孩子还有中年人、老年人都穿得漂亮体面,在红色丝绒座椅上郑重地坐着,仔细阅读说明书,面上焕发着神采,真是令人欣喜又感动。600年前,由汤显祖在玉茗堂中做得的这场大梦,如此香甜、幽深、绵远,在今天真个又是“好处相逢,相看俨然”,生起无数美好,多少因缘。
汤显祖的纪念活动办了许多年,今年尤其气势宏阔,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抓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1616年逝世,2016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也多少因为这个原因,汤显祖才被称做 “东方的莎士比亚”。第一个发此高论的,是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其《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曾评价:“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不过莎士比亚早已尽可能地融入了现代英语文化,影响了全世界。而汤显祖不仅尚不为西人所知,国人对汤显祖也大感陌生,即使戏剧界,对汤显祖剧目的现代利用和拓展,也难以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幸好还能见到这样赏心悦目的精品,上海昆剧团将“临川四梦”首次整体搬演上舞台,在600岁曲辞迤逦响起的背后,是几代昆曲人薪火的传承,同是动人的风景,也是新的传奇。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