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建外大街上的友谊商店?这个曾经被视作国家名片的地方,如今却显得有点突兀,不仅没办法和周边林立的高楼、明亮的灯光融为一体,而且鲜有客人光顾,萧条的状况不言而喻。

北京友谊商店
进出商店皆“贵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贸易部下文,要求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五大城市建立高档消费品商店,以适应外国友人、国际海员以及华侨的生活需要。
1964年12月1日,北京友谊商店在东华门大街25号开业,同时提出了店面口号:“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只有那些持护照、华侨证、外籍工作证的人,或已经达到一定层级的红色贵族及家属才能进店消费。一时间,进出友谊商店成了身份的象征。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随着使馆区、齐家园公寓、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建成,北京大部分外国人集中在建国门外大街区域,周恩来总理决定将友谊商店从东华门大街迁到建国门外大街,作为使馆区的配套项目。

建成之初的友谊商店
在经历了1971、1972两年的建设期之后,友谊商店新楼于1973年4月1日正式开业。
今天的普通消费者走进这座四层建筑,已经无法感受它建成之初的繁华。空荡荡的大厅仅有几个柜员闲散地聊着天,浅蓝色的条纹制服让人有种“穿越”的错觉。店内经营的玉器、珠宝、丝绸、仿古家具,在任何一家大型商场都能找到比其更加精致、华丽的替代品。

友谊商店内指示牌
可在当年,国内物资紧缺的情况下,食用糖、烹调用油仍实行定量供给,友谊商店里却有大量市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手表、皮鞋、洋酒等,都是人们眼中的稀罕物件。而且不同于其他商场,这里只收外汇券,很多人眼巴巴地看着持有外汇券的人从友谊商店买可口可乐,而自己只能到别处买一瓶几毛钱的汽水,愈发加重了对友谊商店的好奇。

1979版外汇券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冰箱是绝对的紧缺产品,友谊商店里却一字排开
在友谊商店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国家中外高级领导人的身影。钱其琛、阿沛阿旺晋美等领导都曾到友谊商场参观、视察,美国总统尼克松、伊朗公主、丹麦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政要,也曾是这里的顾客。
售货只等“上门客”
作为国家“门脸”的友谊商店,服务对象都是外宾,因此服务员要会说外语,特别是英语和日语,而且还要遵守严格的纪律。

友谊商店里的售货员
所以当时能在友谊商店工作的,都不是“一般人”。赵玲玲当年是父亲通过关系进友谊商店当上售货员的。说起当年的兴隆,她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天天都是熙熙攘攘的,蓝眼睛、大胡子的,说什么话的人都有。”买东西的多数是外国人,很多中国人只是好奇来转一转,想买也没有外汇券。商店不用担心销货问题,没有定额,完全是等客上门。优雅的工作环境,让店员都有一种崇高感。
那个年代,到友谊商店买到一件其他商店没有的东西,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赵玲玲说,刚进店时,看到外国人手里拿着外汇券,想买什么买什么,自己守着那么多的东西却无能为力:“心里觉得特堵。”她表姐结婚那年,和男朋友到友谊商店看好了一双进口皮鞋,央求赵玲玲帮忙兑换一些外汇券。在外人看来,赵玲玲在友谊商店工作,肯定能兑换到外汇券。“咱又不认识外国人,也没有在国外工作的朋友,从哪里搞外汇券呀。”赵玲玲说。直到表姐结婚她还是没有兑到外汇券,只好把钱退给表姐。
但在这里工作的售货员普遍存在着态度不好的问题。受“文革”影响,中国外交环境全面恶化,以私人身份跟随旅行团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大幅减少,只有少数政府层面的代表团有机会再次踏入友谊商店的大门。
因此当时招收营业员更多地是要求政治素质过硬、根正苗红,而不是业务纯熟及服务意识强。这一背景下,很多人在和外宾打交道时常常发生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连要不要擦皮鞋、要不要接受小费都成了问题。
时任柬埔寨军需军备大臣、民族统一阵线北京委员会主席的杨森安将军来做衬衣,营业员就站在柜台里面量尺码,还责怪外宾姿势站得不对。日本外宾林美由子希望营业员将商品上的灰尘擦一下,却被置之不理。
但由于是“铁饭碗”的缘故,即便被外宾多次投诉,也没引起太大改变。

影视作品里国营商店的傲慢售货员
1986 年,著名华人华侨领袖陈香梅女士率台胞代表团访问大陆时,这一问题再次升级。陈香梅在她的自传中回忆:
我选择了北京的友谊商店。只有一位朋友和我两人一同去了友谊商店。首先我要买几件毛线衣送给钓鱼台的女服务员。(友谊商店的)柜台小姐都在嗑瓜子,聊天,看见顾客来就像看不见,一副爱理不理的后娘脸孔。……服务员端的是铁饭碗,没有人敢纠正他们,总之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我想这种态度如何和资本主义的市场去竞争。
走下神坛终衰落
作为社会主义物资供应短缺时代的特殊产物,友谊商店从开业之初就被赋予了为国家争取更多外汇的经济任务。但与之相比,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政治宣传——用琳琅满目的商品向来华外宾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不关心友谊商店背后的经济成本。

90年代的友谊商场
到了21世纪,随着各种大型商场雨后春笋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友谊商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装潢老气、货品陈旧、价格偏高、服务态度冷淡,加速了它的衰落,“友谊”的招牌仍在,但商店早已不是从前的香饽饽,不可同日而语。
此前,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在一篇题为《北京友谊商店成‘宁静港湾’》的文章中写道:
你在这家商场里转来转去,整层楼可能见不到一个人影。你对着墙上的貂皮大衣耸耸肩,不用担心售货员会打断你的美梦。在食品区域,当你从金属货架上拎起积满灰尘的商品时,你的手指会变成灰白色。收款台前排长队的景象已经很久很久没出现了。这就是友谊商店。
如今,中国消费者涌进了沃尔玛、宜家和家乐福。友谊商店成了被遗忘的历史遗迹。顾客不见了,但其余一切都没有改变。售货员还是原来那副神情。一块锦缎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想可以用它做窗帘。一看价格,我大吃一惊:比附近市场贵30% 。友谊商店仍是国有企业,这里没有现代中国的浮华和喧闹,没有死磨硬泡的推销。在这个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这里是一个宁静的港湾。

如今人们更加青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
2007年澳门首富何鸿燊曾宣布注资40亿元对友谊商店进行全面改造,将其重建成CBD地区包含高档商场的商务建筑及设施集群。但最终项目无疾而终。

何鸿燊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房地产业内人士曾对媒体透露,该项目停滞的原因是出在审批环节上。也有参与新友谊大厦设计的PTW中国事务所的员工透露,该项目未能开工缘于合作方合同纠纷,友谊重建项早前曾经拥有另一家签约伙伴,合约未结束时便有赌王的介入,两家目前仍有一些纠纷未能解决。


偌大的商店空无一人
今年7月23日,北京市规划委网站发布了友谊大厦项目的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按照设计方案,友谊商店将建成北京友谊大厦,建筑高度159.5米,共有11层,工程估价19.35亿元。
建成后的大厦将涵盖办公、商业、公寓等多种功能,是长安街沿线建筑规模较大的商业设施。建设周期(规划)为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
但愿这一次,规划真的能将52岁的友谊商店带离困境,让它重归公众视线。
参考资料:
1.北京友谊商店成立
2.北京友谊商店,一个被冷落的时代记忆
3.退去神秘色彩 友谊商店伴随外汇券消逝
所有内容 均属原创
如需转载 注明来源
来源:微信公众号 芝麻匠通讯社 麻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