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老影像里的北平真美 这种美你们谁见过?

2016-11-17 12:00 编辑:TF006 来源:作者

老作家韦君宜对女儿说:“北平那时尽管快失守了,我们这些一二·九学生在拼命喊口号救亡,可是北平真美!你们没见过!“我们是成千论百唱着流亡曲蜂拥离开北平的,实在是忘不了1937年以前的北平,就如我自己忘不了1937年我的母亲一样。”

作者 侯宇燕


^

北平东单大街行人与车辆

在海默编剧,凌子风导演的老片子《母亲》里,抗战爆发前夕,张瑞芳扮演的母亲,千里迢迢去北平看望度过八年囹圄生涯,刚刚获得自由的地下党儿子。于是,整部影片中最富于诗意的一幕开始了。

开往北平的火车并不挤,人人都喜气洋洋的,好像要去往一个圣地。母亲穿着新做的白布褂子,坐在窗口,心早就飞向了北平。旁边一个年轻人叫着他妈妈:“娘。”母亲顺口答:“哎。”满车人都笑。母亲自己也笑了。旁人问她:“您上哪儿去?”“北平。看儿子去。”

那时候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呢?上世纪50年代的影像,很完美地复原了一个30年代的北平。画外音响着三弦的伴奏声,是悠长、和缓、禅意的。北海的桥上,有穿着和服的浪人及女子走过,暗示着时代的大背景。母亲最终也没能见上一面的儿子,和前来接头的秦文扮演的美丽的北平女子,缓缓地沿柳荫而行,又划着小船儿,从桥下悠悠地穿过。白塔的倒影,映在湖面上。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也是老电影的《青春之歌》。谢芳扮演的林道静,和于洋扮演的革命者江华,也是划着船儿,在开满荷花的北海停下桨来。那时候的北京,还都是很像北平的。

凌子风和张瑞芳参加抗战前,都是北平艺专的学生。二十年后,他们有机会以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拍摄了上述有关北平的一幕,这也成为整部《母亲》里最有味,最美丽,也最寄托深挚感情的诗意的一幕。是的,北平真美,凌子风们是见过的。

^

电影《骆驼祥子》剧照

又过了三十年。他拍摄了电影《骆驼祥子》。那时的北京已非北平的模样。于是不得不搭棚,塑造出一个虚拟的北平。这个北平没有了赖以维系的广阔空间,只能靠演员出色的表演来弥补空白。于是我们看到虎妞一扭一摆地踅摸进果子铺,胸脯挺得高高的。“这是什么?”“杏干。”“来一斤。这个呢?”“海棠干。”“也来一斤。”“哎!”我们看到拉着锃亮新车的祥子喜气洋洋停在胡同里一个摊位前,摊位后的门楣上,挂着宁静的红横幅:“吴昌硕画展” 。“掌柜的,来一斤槽子糕哎!”“得嘞您哪!”我们看到,因家贫不得不卖娼的小福子在大雨中躲在胡同里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祥子拉着车匆匆奔过:“要车吗您?”四目相对的一瞬,三弦又响起来了……

《祖国的花朵》,也是拍摄于50年代的。孩子们出入玩耍的院落,都是一两进的,挂着竹帘。空间一点不局促,院子里高高下下摆的全是花,碧蓝的天空还时常有鸽群飞过。摄制于60年代初的《地下尖兵》,被网友们称为最好地还原了北平的影片。胡同、四合院、牌楼、城门、北海、天坛、颐和园,从颐和园通往城里的幽静土路,还有游击队驻扎的山势险峻、沟壑纵横的黑山扈……

《停战以后》里的北平,也有牌楼,有大街,还出现了幽静的燕京大学。张平扮演的和谈代表,与秦文饰的教授女儿、英文翻译梅初——原型即王光美——坐着小轿车来到张平十几年前读过书的地方。大学里的教授,都很有北平味儿。多为一袭大褂,也有穿西装的,却手执烟斗。家中的布景,朴素中透着现代,一点都不马虎。黄素影扮演的梅初家老妈子,也很像王蒙在50年代初写的《青春万岁》里苏宁家的保姆,小白褂,干净利索,透着股精明劲儿。

《民主青年进行曲》,是在北平刚刚改名为北京的前后脚时段拍摄的,里面的人物,都是后来的大明星。即使不起眼的小反派,也是后来演日本军官已臻化境的方化。而像孙道临这样的主角,本身就是北平的学生,在北平成长、读书的。影片里,他走到清华大学的二校门前,绕道去同方部找昔日的同窗,却被那些穿着背带裤,在油印机前忙碌的女孩子的热情所打动。我想孙道临演到这里,心头一定会涌上十几年前,一二·九抗日救亡时期,他的北平学生生活吧。

那时的北平真美啊!她就如这些北平学生自己的母亲一样。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