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军事

塔山阻击战六天六夜创造战场奇迹 血性不改老兵难舍塔山情

2017-07-23 10:05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塔山,并不如其名,无塔无山,只是辽宁锦西以东的一个小村庄。1948年的一场战斗,使这个地方在中外战争史上享有盛名,也让参加过那场战斗的人民军队官兵,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不一般的情感。

时光流转,70多年过去,“塔山”却成为了一座堡垒,永立不倒。

档案:

1948年4月,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主力绕过国民党军坚守的长春和沈阳,千里奔袭,直指国民党军另一座孤城——锦州。一旦锦州失守,国民党军留守在东北的军队则无法南撤,被歼灭会是他们最后的结局,蒋介石迅速调兵东进驰援锦州,塔山阻击战就此打响。

从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 塔山之战进行了六天六夜。后人都说,塔山之战国共军队单纯从交战双方的兵力、火力、战场态势等客观因素来研究,国民党军实在没有理由输掉这场战斗。但是直到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支援锦州的国民党东进兵团始终未能在塔山地区前进一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支援计划。在整个战斗中,第34团一个团就取得了毙伤俘敌3321名的重大胜利。

后来,第34团被第4纵队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那一场震惊中外、无法复制的战场奇迹,也成为了第34团乃至整个解放军官兵引以为豪的经典战例。

经典

无法复制的战场奇迹

在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中,塔山阻击战作为经典战例,被收录其中。

一个小小的村庄,为何会发生这么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塔山又为何会成为交战双方——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势在必得的一处要地?

塔山东邻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12公里宽。当年,北宁铁路和山海关至沈阳的公路都从村庄中穿行而过。

塔山就好比一把门闩,死死地控制着东北南大门锦州的进出关口。

1948年4月,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主力绕过国民党军坚守的长春和沈阳,千里奔袭,直指国民党军另一座孤城——锦州。

对于国民党军来说,一旦锦州失守,那留守在东北的军队则无法南撤,被歼灭会是他们最后的结局。

蒋介石深知这一点,迅速调兵东进驰援锦州。所谓东进,是指国民党军从辽宁葫芦岛港登陆,向东北的锦州方向增援。

葫芦岛距离锦州仅有50余公里,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军队在10个小时内就能到达锦州,使欲攻城的解放军部队腹背受敌。

要解决这一困境,唯一的办法,是对国民党的增援部队实施阻击。而最好的阻击地点,便是锦州的“门闩”之地——塔山。

塔山一战关系到东北三省几十万国民党部队的存亡,自然时刻牵动着蒋介石的心。在他的直接督促下,10月9日国民党增援锦州的暂编62师、151师、8师、157师、62军等11个师的兵力已经集结完毕,40余门重炮将炮口对准了塔山的方向。

除去陆地,国民党参加塔山战斗的还有驻北平的国民党空军,海军第三舰队的3艘军舰,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最大的水面舰艇“重庆”号。海空军力,被蒋介石寄予重望。

反观解放军这边,参与塔山阵地防守的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和第11纵队,派出的兵力大约为12万人。

虽然一开始兵力上不占劣势,但是地理位置对解放军十分不利。

塔山方圆几公里内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有的只是低洼的土地。然而国军部队已经占据了塔山南面的大东山、小东山、影壁山一线高地,居高临下,第4纵阵地全部暴露在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这样的地势只有靠修筑工事进行防御。

防御工事如何修?刚好塔山附近有铁路,解放军当即动员官兵和群众,抬木头、扛铁轨,连夜修筑出了防御工事。

1948年10月10日,国民党军开始进攻。他们凭借优越的装备,用飞机战舰进行轰击。

后人都说,塔山之战国共军队单纯从交战双方的兵力、火力、战场态势等客观因素来研究,国民党军实在没有理由输掉这场战斗。

塔山阻击战,从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进行了六天六夜。

战斗之初,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

解放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坚强的抵抗,与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民党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民党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7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9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首次进攻失败后,国民党军集中了30多门野炮、榴炮与2艘军舰的炮火,并以5架飞机投掷炸弹,进行轰击。他们趁机发起集团冲锋,坚守塔山堡的官兵们顽强抵抗,英勇抗击,再次阻止了国民党军向前的步伐。

在随后的战斗中,国民党军总是妄图寻找薄弱环节进行试探性进攻,都碰了钉子。解放军一面抵抗敌军进攻,一面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加固自身防御。

国民党军一次次强攻、一次次偷袭,统统败下阵来。10月15日中午,主力部队之一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与兄弟部队同心协力,歼灭了锦州国民党守军,取得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解放军直接伤亡三千余人,而敌军伤亡六千人以上,伤亡人数仅为敌军的一半。这场战斗是第34团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最为残酷的阵地坚守防御战。

在整个战斗中,第34团一个团就取得了毙伤俘敌3321名的重大胜利。直到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支援锦州的国民党东进兵团始终未能在塔山地区前进一步,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支援计划。

1948年10月16日,第34团被第4纵队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那一场震惊中外、无法复制的战场奇迹,也成为了第34团乃至整个解放军官兵引以为豪的经典战例。

血性不改老兵难舍塔山情

磨砺

不容失守的精神高地

塔山英雄团的炮兵排长李晓曦是吉林长春人,小时候便听过姥爷讲塔山阻击战。2015年军校毕业后,李晓曦被分配到了团里。

李晓曦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姥爷:“我分到的单位是塔山英雄团!”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姥爷只扔给他一句话:“那个仗是你打的吗?”

在单位的教育下,李晓曦才渐渐明白:英雄团队固然荣耀,但自己不能躺在团队的功劳簿上,只有给单位增光的义务,没有给团队抹黑的资格。

“塔山精神”,是“塔山传人”心中的精神高地,就如69年前的塔山阵地一样,不容失守!

运输班班长褚建行,因为长期从事驾驶工作,患上了腰肌劳损和腰间盘突出。

2015年,褚建行由于身材高大形象好,被初选进入“九·三”大阅兵的徒步方队。了解他身体状况的战友宁小东给他打电话:“阅兵训练残酷,选拔严格,身体挺不住就回来吧,不丢人。”

“我出了塔山英雄团的门,要么让我从天安门走回去,要么就让我躺着回去!”褚建行“倔”得很。

腰不舒服,他提前在腰带里插上木板撑着;为了练力量,别人踢正步穿皮鞋,他就穿作战靴;为了纠正罗圈腿,他连睡觉都拿背包绳捆着腿。

历经3轮淘汰,褚建行终于圆了“阅兵梦”,但是一米八一的大个子,一下子从160多斤瘦到了110斤。“回来的时候我一摸,身上都没一点肉感了。”谈起褚建行,宁小东既心疼,又敬佩。

不过,宁小东一点儿也不觉得吃惊。他在塔山英雄团当兵10几年,见多了拼命的战士。

黄章亮,为了在开训动员比武中拿名次,别人午休的时候练习手榴弹投掷。卧、跪、立,3种姿势反复练习,练到最后手也肿了,筷子都拿不稳,甚至连上铺都爬不上去。

朱彦成,为了把火箭筒练到“发发十环”,不停地练习射击,导致右肩习惯性脱臼,双耳被噪声震得流血。

“荣誉比生命更重要!”来到塔山英雄团,每个人对荣誉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每年有新干部、新兵来到塔山英雄团,有几件“入门”功课必须要做:学塔山战史、祭塔山先烈、唱塔山战歌。这几门功课不做,入不得“塔山门”。

在塔山英雄团,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连歌、连训,战斗文化画上墙,优秀官兵上橱窗,让大家时时刻刻感受争先创优、崇尚荣誉的浓厚氛围。

入了“塔山门”,想当好英雄传人、注入塔山基因,必须经历一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磨砺过程。

团里某炮兵连在组建3天后就参加了边境战斗,当时的指导员写下了一份战斗总结。如今这份战斗总结作为传家宝已经传了37年、11任指导员。

每逢新兵入连,都要领读这份战斗总结,让他们在聆听前辈战斗故事中感受团队荣誉、强化责任担当。

团里的二连,在1964年参加全军军事尖子比武,夜间班进攻和夜间防御战术都拿了第一,被授予了“夜老虎连”荣誉称号。

在过往的50多年里,这只“夜老虎”不忘初心,不管是军事比武、考核演习,还是抢险救灾,始终秉承着“逢冠必夺、逢一必争、逢战必胜”的精神。

2010年,广西来宾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二连受领的任务,是确保灾情最重的村里4000多亩的高价值农作物不受损失。

重大任务前,连队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干部一律吃住在田间地头,抢浇田地。广西的夏日气温超过40℃,二连的官兵们连续奋斗了三天三夜,好几个人都累倒在田埂上。

在塔山英雄团,二连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典型。团里有9个英模连队,个个都是善打硬仗、最能攻坚的钢刀铁拳。

这支诞生于1937年天福山起义,转战胶东地区抗日,进军东北参加解放战争的部队,在80年的历程里历经大大小小战斗数十场,涌现出了一批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

正如一名战士在团里组织的“书香塔山”朗读活动中说的一样:“过往的功劳和荣耀,是前辈们攻克下的阵地,作为‘塔山传人’,坚守阵地、再立新功是对他们最好的汇报。”

坚守

永不磨灭的英雄番号

“团长同志,全体老兵集合完毕,应到43人,实到43人,请指示!”2015年3月,在塔山英雄团,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昂首挺胸,整齐列队,口号嘹亮。

像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年都能在这个团里见到。政治处主任王英华说:“从团里走出去的官兵,无论离开多久,回来了都是塔山好兵的样子。”

炮兵营教导员刘勋在团里干了10多年了,对“塔山情”深有体会:“每一年都会有很多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兵,回到自己的连队、排房,来看一看自己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让刘勋印象最深的,是二连的老连长李德元:80多岁的老兵回到连队,像个小孩一样兴奋,连蹦带跳,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跑,这里摸摸,那里瞧瞧。“笑声从进连队起就没停过。”

不管是退伍转业,还是工作调动,离开这支部队几年,甚至几十年,“塔山英雄团”这个番号在他们心中永不磨灭。

去年,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炮兵连官兵一个不落,全部回到连队。这群从战火硝烟中退下来的老兵,只有一个请求:让他们再操一次炮。

虽然已经脱下军装,动作也没有当初的流畅,但这群带着儿子、甚至孙子的老兵们在老连长的口令下跑位、架炮、瞄准……一板一眼,英雄风范丝毫不减。

这群老兵所操作的炮,早已不是当年的老式武器。这支部队成立80年来,历经5次改革,装备不停更新换代,驻防地点数次更改,番号也几易其名。

从骡马化到摩托化、机械化,再到信息化的接续转型中,一代代官兵勇当改革强军先锋,将塔山精神赓续相传。

2016年初,团原副政委崔金涛的一纸转业申请让不少官兵吃了一惊。“逐年列装的信息化装备,让我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离别之际,摸着熟悉的枪炮,这位老兵饱含深情,“一个军人如果难以适应部队转型的需要,转身离开或许是对部队最大的贡献。”

就在前几年,这个团换装了某新型步战车,但是全团85%的官兵没有接触过该型装备。为此,上级将98名直招士官分配至该团,填补专业人才的缺口。专业骨干刚到该团,68名老兵就主动让出班长岗位。

七连四班原班长叶少华担任班长多年,还曾在全军狙击手比武中打破纪录。然而,部队转型发展中,叶少华深深感到自己落了伍,主动向连队递交了退伍报告:“惟愿我的转身,换来部队的转型。”

原二营教导员在春节时得知自己即将交流到别的部队,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了一对春联:“一进塔山门一生塔山情 出了塔山门还是塔山人”。

如今,在改革强军征途中,“塔山英雄团”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整个团将面临转隶、重组,原有的团编制将不复存在。

编制改英雄血脉不改,番号变战斗作风不变。军改关头,塔山英雄团的官兵们发扬当年塔山阻击战中先辈们用鲜血凝铸成的塔山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

今年,转业指标较往年大大增加,部分军官即将结束他们的军旅生涯。宣传股长李耀华,已经被确定为转业对象,连表都填了。但是,家离营院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的李耀华回家却越来越少了,加班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要趁着最后的一段时间,把各类资料整理好,也算为部队作最后的贡献吧。”

与李耀华一样,待转业的干部全部坚守在岗位,照常工作、训练,标准一分不降,干劲一丝不减。

在改革的征程中,既有急流勇退,又有深情坚守的。

二连指导员李金鑫,入伍之前是金融专业毕业生,有一份在银行的高薪工作。军改之际,有朋友劝他转业回地方,一起“捞金”。

李金鑫断然拒绝:“我当兵提干后之所以选择回到塔山英雄团,是因为在团里的日子才是我要的生活,我的青春因为塔山英雄团而精彩。面对改革,坚守是我心灵的选择。”

上等兵高翔抱着锻炼的心态来到部队,本想干两年就退伍。在塔山英雄团的一年多时光,他深深地爱上了两件事:跑步、读书。“很享受在部队的日子。”

面对军改,这个20岁的小伙子道出了几乎所有“塔山人”的心声:想继续在部队干下去,成为军改的见证者,期待军改之后的英雄部队新面貌,更想以自身的努力,成为军改的参与者。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曾涛 陈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