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书评《王小波传》:无趣时代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8-04-13 09:41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1年前的4月11日,作家王小波在北京顺义的家中因心脏病去世,大的大量读者是在他去世之后获得的。这样一位留过洋,下过乡,做技术,写小说,特定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文学天才,丰富多彩而又英年早逝的一生留给后人持续不断的热潮。给他写传记不容易。

作者:陈梦溪


作者房伟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他曾经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住在中国人民大学门口的紫金大厦,熟悉王小波的人都知道他与人民大学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也是从那时起,房伟这个王小波的忠实读者开始筹备写偶像的传记。

房伟通过大量的采访、回忆、论述等资料,加上作者对于王小波研究的独特心得与感受,以通俗的语言描述了当代最有争议性、最富才情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一生。作者不回避王小波生前的落魄,探幽烛微,在对细节的观照和王氏精神高度的把握中,力争还原一个走下神坛的王小波。

给当代作家写传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房伟的主业虽然是做当代文学研究,但是他却说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觉得容易,但是进去之后发现难度是很大的行当,中途也遇到过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房伟当时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就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租了一个地下室。只要山东有课就回去上课,上完课就回到北京,继续住在地下室里。这期间房伟主要是对传记进行采访,采访对象包括王小波的亲人、对象、几乎所有的朋友,翻阅他的各类相关资料。后来,房伟在美国、香港、台湾,陆续又找到很多珍贵材料。房伟在2016年去台湾省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在这期间,他又找到了很多王小波和台湾之间的资料,在这次最新一版的《王小波传》中就有所收录。

这次的增订版还收录了在这四年期间,房伟又做了一些采访,主要是集中在王小波80年代末90年代初回国之后,这一段时间对王小波来讲很重要,尤其是关于90年代的那一部分。房伟看来,做传记要有一个严肃的“八卦主义”精,就是说要严肃,也要有趣味的东西在里面。因为增加了许多内容,增订版比第一版增加了近6万字,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有近30万字。

从房伟版的《王小波传》中,我们看不到一个文学青年成功的励志故事,房伟也刻意不将这本书写成一个励志故事,实际上这本传记是十分“反励志”的。从众多片段的叙述的拼凑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彷徨的、迷茫的,甚至郁闷的王小波,他不仅不完美,还有着每个人都有的缺点,他没有享受过功成名就,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甚至很有可能是本自费出版的“伪书”,他的小说频繁被拒,那个年代除了主流文学杂志,文学似乎没有别的出路被读者看见。就连欣赏他的朱伟也无能为力,只能在跳槽到《三联生活周刊》后给他开个专栏。在他的妻子李银河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后期间,他却日复一日郁郁寡欢地给北大机房修电脑,之后好不容易在人民大学谋得一份教职,生活刚刚平稳起来,就因为写作而辞掉了。可能读过他的小说的人会觉得惊奇,像他的作品名字一样“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但读了他的传记会发现,他其实在很多时候,是和我们一样的。

那些灰暗面仍然无法掩盖他的正直、坦诚和有趣,他的经历或许没什么传奇,但却成了与众不同的王小波。正如文学评论家吴义勤所说,王小波是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或者像另一位评论家孙郁更加简洁的概括:他是这个无趣时代的有趣之人。

房伟看来,平心而论,王小波的文字表达在中国当代文坛,不能算是最好的,却是最独特的。我们看到了他的小说拉杂冗长、结构和语言过于西化、后期小说变得模式化等问题,但谁都不能否认,王小波对中国现实和文化的理解是真诚而深刻的。说王小波深刻,是说他洞穿了中国现实话语迷雾重重背后的把戏,在悖论性体验之上,拥有了高蹈流走的气魄和超越性的眼光。说他真诚,则是指他拥有精英知识分子的科学理性和说真话、讲常识的勇气,又指他对底层和草根的尊重。王小波的生活甚少光彩,很多无奈,但没人否认他是一名好作家,他的文字被千万读者阅读,这或许就是一位不励志的作家给我们最大的鼓励吧。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