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陈独秀致胡适等13通信件何以成为镇馆之宝?

2018-05-14 08:57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在高校博物馆中,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建馆时间较早,而且展出内容极具特色。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就开始筹备博物馆的建设。2008年,博物馆正式成立。建馆之初,其展出内容主要以“北国春秋”北方民族文物陈列和校史展为基础。随着博物馆的不断扩大,展出文物及展出内容也不断丰富。

作者 姜宝君


人大博物馆

“北国春秋——北方文物展”是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内的常设展之一,其藏品也从最初的数百件扩充至数千件,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中国北方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物。其中不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精品文物,例如辽代的银丝网格围棋盘、木雕彩绘佛像和白釉穿带瓶等,均是国内罕见的文物珍品。

如果说在“北国春秋”的展出能够感受到北方民族豪迈与热血的风云际会,那么同样在博物馆三楼,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情,这就是全国首家以家书为藏品的家书博物馆。?人大家书研究中心主任、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家书博物馆于2016年10月正式挂牌。目前馆内藏有家书五万余封,从明末到21世纪,时间跨度长达400年。展厅内常设“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这些信件既从个人视角反映了大历史的风云变迁,也是撰写家庭及个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张丁介绍,实际上,这些家书在2009年便进入了人民大学博物馆。2005年,张丁运作一项“抢救民间家书”的文化项目,旨在面向海内外征集民间家书。当家书征集上来后,就涉及到长期的保管问题,于是博物馆的建设就提上日程。但博物馆的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恰好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建成,为了丰富博物馆的藏品,“抢救民间家书”整个项目组于2009年进入人大博物馆,并在人民大学博物馆成立了家书研究中心。

家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陈独秀致胡适等的13通信件,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的通信,这批信件是陈独秀写给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高一涵等人。写作时间在1920年到1932年不等,内容涉及1920年《新青年》创刊、编辑同仁意见不一的分裂等。?此前这批信件一直由胡适后人保管,2009年进入拍场,由人大校友出资、国家文物局实施优先购买后交付人大博物馆收藏。

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书信

除此之外,家书博物馆还收集了不少名人的书信。2016年,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长朱学范的后代向家书博物馆捐献了朱学范的书信。不过,张丁介绍,“家书博物馆并不以名人家书为主,更主要是收集普通人的家书。”最近,北京一位外贸系统老干部向家书博物馆捐献了2300多封家书,“截至目前,这是以家庭为单位捐赠最多的家书。”尤为珍贵的是,这些家书非常完整,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涵盖了半个世纪的变迁。这位老干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驻德使馆工作,其中有很多信件是从德国写回来,而且还有不少他与德国朋友的通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面对五万余封书信,张丁坦言,整理起来难度非常大。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家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生成数据库,让专业人士加以利用。“上海一位社会学家,通过几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书,就写出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论文。对我个人而言,能做的就是进行初步的整理工作,然后留给去专家学者去深入研究。”

另外,人民大学博物馆还有“遥远的记忆—于阗文书展”、“耕读传家—徽州文书展”、“股海遗珍—中国百年股票展”等多个常规展览。“于阗文书展”展出50件于阗古代文书,反映于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佛教重镇,在当时所发挥的宗教文化影响。“徽州文书展”通过一百多份精选的徽州文书,真实反映了徽州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状况。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