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 与现代画家唐英伟结下不解之缘

2018-07-05 10:58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中国木刻的复兴,形成艺术界转变的一个新现象,在国难日深的当儿,我们用刻做工具,唤醒全国民族意识这是最恰当的。所以在推进现代木刻的途径中,我们不能忽略下面二点:一是求木刻艺术的修养,二是木刻艺术的大众化,积极唤醒民族精神。”——唐英伟

作者:吴兴文


《中国的血》封底印制的藏书票

世人皆知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是李桦与北方的“平津木刻研究会”取得了联系,把木刻传播到全国去。1935年在北方几个省市(包括上海)举行的“第一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和1936年在南方几个城市(包括上海)举行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都是由李桦和全国各地从事木刻的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特别是“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移到上海时,鲁迅非常高兴,带病去参观,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6月10日李桦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发起“现代版画研究会”(后简称“现代版画会”)。当时该校由广东国画研究会人李研山执掌,国画系大批聘用传统派画家;西画系有关良、谭华牧、何三峰等,而事实上关良等人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所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有吸引力。此时的李桦,除了素描教学之外,其它他的时间都在研究木刻。于是发起在校二年级学生参加“现代版画会”,在课外向他学习木刻。除了赖少其、陈仲纲等二十七人外,还包括国画系的学生唐英伟,因为上了李桦的素描课而加入。

1930年照片,李桦(中)和唐英伟(右)

全体成员于当年6月16日开第一次筹备会议,讨论会章。6月19日正式成立会;决定每星期六开周展一次。9月16日至19日在市美礼堂开第一回月展内容作品125件。10月23日至26日在广东省民教馆,举办第二回月展共148件。12月17日出版《现代版画》半月刊第一期,上机印制五百本。由于机器印刷的效果不理想,第二期以后改用手工拓制。创刊当天至27日,在青年会客厅举办第一回半年展会员作品共316件。12月26日第一次征求会员,加入九人。来年的元旦,参加“平津木刻研究会”在北平太平庙,举办的“第一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出作品共160件。

1935年5月4日至11日,唐英伟在青年会客厅,举办个人木展作品共112件,开始崭露头角。在“五四”运动十七周年纪念当天开展,不啻代表唐英伟追随鲁迅反对“五四”运动的变节者,与为有产阶级的走狗的欧化绅士们,表达的一种抗议之声。6月1日出版个人木刻集处女作《青空集》。10月15日至20日在山西榆次,举行个人木展共50件。可惜的是暑假过后,李桦被校方解聘,到了12月30日,检查全会会员,实际得九人。1936年1月24日至30日,唐英伟回到家乡广东省潮安县民教馆,举行个人木展作品共115件。2月10日唐英伟将作品移往杭州民教馆展出。

主编《木刻界》,受到鲁迅肯定

由于《现代版画》为了保证木刻的质量,以手工的方式刷印,最多只能印到一百册。为了进一步推广新兴木刻运动,李桦以“现代版画会”的名义,邀请唐英伟主编《木刻界》月刊,改采机器印刷的方式。一方面以杂志推广新兴木刻,《木刻界》于1936年3月15日开始筹备;一方面以巡回展览,团结各地的木刻同好,同月18日协助李桦筹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鲁迅像 赵延年木刻作品

唐英伟于创刊前夕致函鲁迅,请他为《木刻界》撰文。鲁迅于3月23日回信:“中国的木刻,我看正面临危机,这名目是普及了,却不明白详细,也没有范本和参考书,只好以意为之,所以很难进步。此后除多多绍介别国木刻外,真必须有一种全国的木刻杂志才好;但自全国木刻展览后,似乎作者都已松懈,有的是专印自己的专集,并不选择。”给予唐英伟莫大的鼓励。

另起一段,又说:“所以《木刻界》的出版,是极有意义的。不过我还是不写文章好。因为官老爷痛恨我的一切,只看名字,不管内容,登载我的文字,我既为了顾全出版物的推行,句句小心,而结果仍于推销有碍,真是不值得。”鲁迅虽然没有为它写文章,但是唐英伟每期出版后,都寄赠鲁迅一本,并用钢笔在封面空白处题“鲁迅先生校正,英伟敬赠。”有如跟老师交报告。

唐英伟主编的《木刻界》月刊,于4月15日创刊。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评论,每期都有专论和重要文章;二是木刻作品,每期刊出木刻作品十幅,大多是“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入选作品。每期印刷五百本,委托上海杂志公司广州支店总代售,发行到全国各地。他在《发刊的话》一文,说:

“中国木刻的复兴,形成艺术界转变的一个新现象,在国难日深的当儿,我们用刻做工具,唤醒全国民族意识这是最恰当的。所以在推进现代木刻的途径中,我们不能忽略下面二点:一是求木刻艺术的修养,二是木刻艺术的大众化,积极唤醒民族精神。”

除了《发刊的话》外,《木刻界》每期的封面都是唐英伟的木刻作品,同时发表一幅木刻作品,并且撰写每期的《编后记》。第二期5月15日出版,唐英伟发表专论《青年木刻家对于木刻应有的认识》,第三期6月15日出版,唐英伟除了专论《木刻的现实问题》一文外,并设“我创作木刻的经过”专辑,除唐英伟以外,以及胡其藻、陈烟桥、刘仑、李桦和赖少其等人共六篇;下一期续刊新波、刘惊白、海流的专文。

1936年5月10日发出“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简章。5月28日至6月4日,在南宁博物馆举行“现代版画会”展览。6月30日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征集作品期满。7月1日唐英伟木刻长卷《国内大事记》(一─六)出版,原作长达六尺;同时出版《藏书票集》,收入十款藏书票。两部作品都参加这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

同年5月,茅盾受到高尔基通过新闻报导,和图像纪录“在世上的一天”的启发,在《申报》与几份大众和文学期刊,刊登一则约稿通知,呼吁作家踊跃为一本《中国的一日》的书投稿。除了随笔、新闻报导、小品文外,并向艺术家约图画、照片和木刻等作品。6月初便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三千多件作品,最后这本报告文学作品集于1936年9月出版。最有创意的要数唐英伟提供的木刻长卷《国内大事记》,横向的展示处于动荡不安和战争之下的国家景象,细致地刻画了每个事件、风景、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人们的激情以及吶喊。

鲁迅抱病参观木刻展

7月5日配合“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木刻界》第四期提前十天出版专号。唐英伟特别撰写《全国木刻流动展览的意义》一文,说:“帝国主义者强辣的手段在不断的施行着,我们全领土的所有权,已经发生动摇;大众的生命财产,天天受到剥削,在这日趋恶化的社会过程中,不愿做奴隶的大众们,是不能盲哑的,沉默的,不反抗地而只是等待灭亡;在这生死最后关头的危难期中,我们要怒吼,反抗,而且要集合全国民众的力量作民族生存的战斗。──这是民族斗争的直接阵线。”

“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就在出刊的当天,在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展开。专号的封面是唐英伟一幅名为《前进》((图一))的木版画海报。为这场展览会定下了基调。7月10日闭幕以后,唐英伟将这些展览作品护送到杭州,在附近的绍兴举办。接着者警察查禁《木刻界》月刊。九月末巡回到上海展览,于10月6日至8日假基督教青年会九楼,以前开苏联版画的会场举行。

10月8日展览举办的最后一天,鲁迅突然造访。据沙飞在《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会场里》一文,记载:“((鲁迅))自今夏病过后,现在未全恢复,瘦得显得可以,可是他却十分兴奋地、很快乐在批评作品的好坏。........……鲁迅先生徘徊了好些时才走,给与人们一个极亲切的印象。”遗憾的是,唐英伟已于上海开展后返回广州,鲁迅于十一天后病逝,永远地错过和鲁迅碰面的机会。

推广新兴木刻

唐英伟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在培正和华侨中学任教。他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怎样创作木刻》,同时在此杂志上发表了很多作品。由于理论促使实际工作需要,他在杭州《东南日报》副刊,开始发表连环木刻《火线》。自从“七七”抗战爆发后,深入各地举行巡回木刻展览,抗战期间在广州出版了一册《木刻》。来年暑假,赴广西流动展览一个月。

1938年秋季,唐英伟到达香港。先在渔业研究所工作两年,对于生物绘图产生兴趣,而且愈来愈专业,作品数量逐渐丰富。他的杰出表现,留给香乐思博士深刻的印象。在这段期间认识了许地山,许氏是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的主任。在他的书房,看到很多古籍木刻的插图,特别是简洁有力的汉代的石刻线条,于是唐英伟请他在木刻艺术上指导和帮助。并于1939年8月20日在香港出版《中国的血》木刻集,这是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本木刻集;许地山在扉页题词:“愿将此中的一切,永刻在人人底心版上。”该书的封底是一款藏书票(图二),显示唐英伟在香港以版画为笔,号召同胞抗日;同时借着藏书票的创作,没有忘记他那帮在大后方从事木刻创作的朋友。画面上锐利的刀锋,充满了战斗力,仿佛他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从战火中突围而出。

唐英伟在当地站稳脚跟后,他于1940年3月和4月分别举办了两次“木刻研究班”,为香港日后的木刻活动打下了基础。5月,又以召开“木刻研究班”的形式,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会址设在坚尼道13号A,与全漫协香港分会同,后迁至跑马地正信中学。香港分会成立不久,即在坚尼道的中华中学举办了“纪念鲁迅六十周年诞辰木刻展”,展品除了来自陕北、重庆、桂林、广东和香港等地外,还包括李桦所作的抗战门神,叶灵凤收藏的木刻作品以及各地木刻刊物七十余种,这是中国新兴木刻在香港的首次亮相。

1940年11月,唐英伟继续举办了三次“木刻座谈会”,以提高青年木刻爱好者的创作技巧,同时与“十月诗社”合作在《民国日报》编印了《木刻与诗》周刊(后改名《木刻》周刊),发表他本人与梁永泰、伍廷杰、区颂声等的木刻专论和作品。1940年12月10日,唐英伟《国民日报》上发表《木刻的任务》一文,指出:第一,要“彻底摆脱封建艺术的羁绊”;第二,要“不模仿西洋的作风”;第三,要“反对个人主义艺术的表现,树立现实主义的独创风格”,第四,要“表现中国的抗战精神,创造民族艺术的新基础”。唐英伟的这些主张,与新兴木刻运动所提倡的艺术风格和社会功利原则基本一致的。1941年2月在岭英中学举办了“第一次木刻巡回展览会”,目的是“不但希望给予社会一个认识,而且更希望这些木刻的原动力能激起香港更大的木运的波涛来。”

著书告慰鲁迅在天之灵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进一步突袭香港。唐英伟将木刻画和书籍寄放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代理主任马鉴家,没想到对方惧怕日军,《唐英伟木刻集》第二、三集、《新生木刻集》、《到前线去》连环木刻集、《木刻艺术论》、《木刻的理论与实际》二书等底稿,都被马鉴烧毁;只留下在自己身边,当年出版的《唐英伟木刻集》第一集。

离开香港后,唐英伟不久应聘到东坪石中山大学一年,全木协香港分会也随他离开结束。他在这段期间完成《中国现代木刻史》和《雕塑的研究》,并且将木刻和雕塑作品举办展览,以及中国“木刻总会”改组,选任常任理事,后来负责《黔桂版画》期刊编辑。为了配合抗战,于1944年12月在重庆举行“唐英伟个人木刻展览会”,内容有:(一)抗战史迹;(二)黔桂铁路工程;(三)国防工业建设》;(四)青年从军运动;(五)风景及人物。教育部长朱家骅看到他的木刻作品,便电调他到重庆工作。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敦聘他为副研究员,这是木刻作者进入最高艺术研究机关的第一人。

特别是《中国现代木刻史》于1944年7月在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出版,唐英伟在书中第一章第二节〈鲁迅的提倡〉的总结:“(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接踵在上海出现后,更证明鲁迅所说的中国还有一些‘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青年人的努力,是热情与忠诚的。这一次的展览会更给与苏联的版画展览会一个相对照,中国的艺术青年,不但已经迎头赶上去,而且在创作上已经轰轰烈烈地放射着辉煌的光芒于世界。这在鲁迅先生的评批中,‘第二次的成绩比第一次的展览有进步了。’这一点上观察起来,中国的新兴木刻,已达到鲁迅先生所预期的途径了。”以告慰鲁迅在天之灵。

远离是非纷争,选择香港为家

1945年7月,唐英伟被中国美术学院派到北平接收北京艺专。因为徐悲鸿患病,旧同事做了接收院长要员,气氛冷淡,把他当客人接待。于是南下到杭州国立艺专,开设木刻课程,任副教授兼出版组主任。不久接到数年断绝消息的香港渔政司香乐思博士的来信,请唐英伟到香港工作。1947年夏天,利用暑假期间,先到广州重游,接受祝秀侠的建议,于1948学年度在广州省立艺专开设木刻课程,来往粤港两地。

就像唐英伟在1936年6月15日在《木刻界》第三期,发表《我创作木刻的经过》一文,说:“我不愿意模仿西洋木刻或无论那一个作家的风格,虽然他们的作品有时能使我受感动,但我的主观使我固执,只许做一个客观发展木刻艺术的特殊个性者,所表现出来的是被一般人所鄙视的大眼粗手大脚的劳动典型的画面,但我内心的意识并不以人家的见解和批评的歧视而轻视自己的工作,我永远抱定‘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被人轻视’的信条,作我努力工作的态度。”

唐英伟这种只服从鲁迅、许地山等权威的个性,造成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促使他全心全力投入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但因抗战胜利后,新一轮的人事安排,导致他不愿卷入是非纷争之中。连亦师亦友的李桦,在1947学年度应聘北京艺专教师之前,曾于1946年10月写了两封信劝他都没用,唐英伟不得不表明他的心迹:

“既不愿谈政治,更不想与政治人物结不解缘,因为这个缘故,我决心不想再作三日京兆的浮沉官海的迷梦。只愿寄情于杭州西子湖的山水间,虚度战后的残生,于愿已足。谁知道青年的记忆于一夜风雨飘摇之中,又令我重温着南海之滨的旧梦了,回到香港来作殖民地主义者的帮闲者。在这插翼难飞的樊笼中,受困了二十多年之久,指望早日恢复生活的自由,和创作艺术的自由,可惜一延二、三十年了,我的木版已化成灰烬,而我的内心却仍热烈的期待着!”

最后因为他择善固执的性格,决定到香港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留下鲁迅对他的肯定,让我们去回顾。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