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地理

万宁桥多次修复回归原名 重现700年前繁华盛景

2018-07-27 15:03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从地安门到鼓楼,会经过一座不起眼的单孔石拱桥,桥面不长,用石块铺砌,桥的两侧虽有汉白玉石护栏,但年代久远,部分护栏已经由象牙白氧化成灰褐色,且上面布满了伤痕和裂纹,怎么看都貌不惊人。殊不知,这座平凡的小桥已有700多年历史,曾是元代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也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见证,它还有一个很宏大的名字,叫“万宁桥”。

万宁桥,建于元代,原为木桥,后改为石拱桥,古朴粗拙,略有雕刻,并命名“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因位于皇城的后门地安门之外,曾称海子桥、后门桥、地安桥。

1292年,忽必烈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方案,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天子脚下,北部的积水潭,即现在的什刹海,成为大运河的终端码头。当时,积水潭水面很大,所有进入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万宁桥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万宁桥西北角,立上了一座“遗产区界桩”。

早年的万宁桥风光秀丽,桥西是碧波荡漾的积水潭,宽阔的水面上停泊着来自南方的密密麻麻的漕船;桥南地安门大街两旁,高柳巨槐,迎风摇曳;再往南不远,是金碧辉煌的皇宫;桥东则是小桥流水人家。有商就有市,积水潭漕运码头的设立促成了积水潭至钟鼓楼一带 “商业中心”的形成,那时的万宁桥周边,有骆驼市、牛马市、鹅鸭市、羊市、米市、面市、绸缎市、皮毛市、帽市……盛况空前。

之后的几百年间,万宁桥周边的商业兴衰有变,但万宁桥仍旧保持完好,桥下河道仍存。1955年,地安门外大街扩建道路,将河道改为暗沟,为方便交通,桥也改为微拱形。

1999年,北京对万宁桥进行了修复并对周边进行了整治。说到这次整治,还与北京晚报有关。1998年11月5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发表了一篇《保护和力求恢复后门桥的历史风貌》的文章,引起了北京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时,发表这篇文章的报刊就是《北京晚报》。侯先生在文章中称:“后门桥处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古迹。历史上元朝废弃金中部旧城,另建大都新城,需要重点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二是开凿运河以通漕济运。概括起来讲,首先是以作为漕运起点的海子桥,也就是现在的后门桥,来确定自北而南纵贯全城中轴线的位置。所以在大都城初建时,选择海子桥作为全城规划设计的起点,是十分重要的……希望有朝一日桥梁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经过改造之后,仍能恢复万宁桥的名称。”

据说,当时在修复万宁桥时,有人很担心:七百余岁高龄的石拱桥,是否还有力气承担现代化的交通?赶紧做了个实验,让数十辆满载重物的大卡车,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桥身上,发现桥梁的结构与框架并没有坍塌或变形。这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建筑水平让今人为之折服。

修复后的万宁桥,桥面宽约17米,长约34.6米,桥洞宽约7.2米,高约3.5米。桥的护栏在元代万宁桥旧构件及1955年补缀的青砾石替换购件基础上,新补置了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构件。另外,桥东西两侧、南北两岸有6尊石头镇水兽也恢复了。其中,桥东北岸的那尊颌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证明是元代之物,其他5尊分别为明、清时期的遗物。现在这几尊镇水兽都被铁栏围上了,很难近身细看,但惟妙惟肖的姿态还是让人感觉,一“点睛”,它们就能抖抖身上的尘土站起来。

在这次整治中,除了修复万宁桥并恢复原名,还清除了古河道上的房屋、盖河水泥板及河中填土,修复了古河道两岸的石泊岸。另外,万宁桥东的玉河也重新亮相,复建后的玉河水道,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自万宁桥起至东不压桥止,水道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水深1米左右。玉河两边,也重现了那恍若江南的美景:清水蜿蜒前行,河上架曲桥连接两岸,河岸垂柳依依,石道曲径通幽,白玉石栏杆矗立,两岸是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落……仿佛700年前的“万宁桥盛景”又回来了。

Go提示

万宁桥西的金锭桥和什刹海,是常规的游览胜地。现在,也可以到万宁桥东,沿着玉河南岸走走,人少景美,从繁华的地安门外大街转进去,会别有一番清幽之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海霞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