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北京南苑机场除了曾是军用机场外,还跟乾隆和小燕子有点关系?

2018-07-30 10:26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南苑将恢复“南囿秋风”历史景观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南苑地处古永定河流域,地势低洼,泉源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茂之地,加之离北京城非常近,颇受历代帝王的喜欢。自辽金时起,封建帝王就在这里筑苑渔猎。元代定都北京后,南苑一带成为皇家猎场,并历经元明清三代。

清代南苑范围

南苑在清代时期达到鼎盛,不仅筑起城墙开辟多个城门,还修建了多处行宫以及若干庙宇,清代皇帝在此围猎,还在此检阅部队。遗憾的是,清朝末年,随着国力的衰落,南苑逐渐废弃,苑内的众多建筑,现已无存。

不过,作为三代皇家苑囿,南苑还是通过不同方式留下了痕迹:如今大红门、西红门等地名是当年大门所在;新宫、旧宫等地名是当年行宫所在;当年苑内桥梁、庙宇众多,在时光变迁中,如今还残存一些建筑,诉说着背后的往事。

清代扩建南苑留下多处地名

南苑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湿地,从辽代开始,这里就是皇家猎场,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南苑一带在元明清三朝,更是成为皇家苑囿。何谓皇家苑囿,是专供皇帝游乐、生活以及处理政务的园林,苑内不仅能供帝王享受射猎之乐,还修建了供帝王居住、宴饮、游乐的宫室建筑群。南苑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南囿秋风”是明代燕京十景之一,清代初期,南苑还是皇家第一园。

为何南苑一带是湿地呢?这与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有密切关系。永定河是北京境内最大的河流,它的冲积扇造就了北京平原(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永定河水通过河底砂石层渗透到南苑地区,因此,永定河长年渗透水供应,再加上旧时降雨量比现在多,南苑一带形成一片湿地。不仅如此,南苑地区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泉源密集,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南苑一带水草丰茂的独特地理特征,受到当时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青睐。辽金时期,统治者常在此进行围猎活动,时称“春捺钵”、“夏捺钵”。辽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得幽云十六州后,升幽州(北京地区)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南京(今北京)成为辽朝五京之一,成为契丹皇帝“四时捺钵”之地。辽圣宗时期(统治时间为982-1030年),因对北宋王朝有军事行动,“春捺钵”、“夏捺钵”多在南京。

不过,当时契丹皇帝狩猎活动中心不在如今南苑一带,而是在南京城东南的延芳淀。延芳淀在今通州区南部漷县镇一带,水域广阔,芦苇丛生。辽代在此地建有宫殿、呼鹰台,皇帝常在此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延芳淀大约从元代逐渐缩小,至清中期完全消失。

1153年,金代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据《金史》记载,金中都南城外有广乐园(又称熙春园、南园、南苑)、建春宫,广乐园内有熙春殿、常武殿、临武殿等,金代海陵王、世宗、章宗皇帝多次到广乐园游玩。《金史·世纪补·显宗纪》记载,1185年,金世宗皇太子完颜允恭去世,葬入南园熙春殿,当时世宗从上京会宁府(金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来到中都,未入京城,便先到熙春殿祭奠太子。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建春宫和大宁宫(后来的北海公园)齐名,金章宗在1196年至1201年的六年时间内,共去建春宫14次。

元代,南苑一带得到了极大发展。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定都北京。这个游牧民族出身的皇帝,为了在冬春之际进行驰骋围场,纵放鹰隼之需要,在郊区开辟了供皇族游猎的四处“飞放泊”(《元兵志》载:“元志,冬春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下马飞放泊,柳林飞放泊、北城店飞放泊和黄堠店飞放泊。在这个四个“飞放泊”中,下马飞放泊的规模最大,它就是南苑一带。《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下马飞放泊在大兴县(元代大兴县,为元大都附郭赤县,即元大都治所之地,并非如今的大兴区)正南,广四十顷。”何为“下马”呢,“盖言近也”,即离大都城近,上马不一会就到。

明朝永乐年间,在下马飞放泊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大型皇家苑林——南海子。“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南海子的范围,即今大红门往南至南大红门,马驹桥往西至西红门,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总面积210平方公里,面积是北京城的三倍,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皇家园林,明朝在南海子建了围墙。

晾鹰台遗址

自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要在南海子进行大规模地狩猎和练兵活动。永乐、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皇帝常出猎于此。明代在南海子四面辟有四门: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建有庑殿行宫(在今旧宫镇庑殿村,此行宫到清朝已坍塌)以及管理南苑的机构旧衙门提督署、新衙门提督署,修治桥道,建有鹿圈、二十四园等。

南海子有海户(耕种和养殖劳动者)1600人。南苑泉河湖遍地,树木茂盛,动物繁多,风景优美,“南囿秋风”是“燕景十景”之一。每到秋季,蔚蓝的天空下,百泉涌流,河道纵横,湖波荡漾,绿荫遍野,宛如人间仙境。

明朝南海子遗存古迹很少,只留下两座石碑。一是万历十三年(1585)立于西南海子角北侧“重修镇国观音寺碑”,碑文记载“都城南四十里许乃上林苑海子,我国家蕃育鸟兽之所也”,现存于团河行宫遗址公园内。二是近年在旧宫镇庑殿路出土的“上林苑南海子碑”,出土之地正是明代管理南海子的机关——旧衙门提督署旧址,此碑现存于大兴区文物管理所院内。此碑为汉白玉质,通长194厘米,宽76厘米,厚19厘米,碑首篆书“上林苑南海子”,碑文记述了明代南海子的历史沿革,是表彰时任上林苑南海子提督张敬齐的功德碑。

明代后期,南海子逐渐荒废。不少建筑坍塌,二十四园无处可寻。顺治元年,清世祖建都北京。清朝沿用明制,继续将南海子做为皇家苑囿,根据古代在皇城四周建苑的规制将南海子改称南苑(如今还留下西苑、北苑等地名)。

清朝将明朝两座衙门改建成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并新建了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每座行宫占地几十亩,有三四百间房,团河行宫是最富丽宏伟的。后来,由于八国联军的掠夺、焚毁及军阀拆除,这些行宫遭到严重破坏,旧宫、新宫、南宫已片瓦无存,只留下地名。团河行宫是这四座行宫中存留遗迹较多的一处,遗存有乾隆御碑亭、翠润轩、150多棵松柏树。近年大兴区政府对团河行宫进行了复建,按原样建了20多处建筑。

清代几任皇帝一直在南苑大兴土木。清朝乾隆年间,拨38万两白银重修南苑围墙,把土墙改筑成砖墙,并增修了镇国寺门、黄村门、小红门、双桥门、回城门五座大门。九座大门规制不同,有的三个门洞,有的二个门洞,有的一个门洞。门洞顶端建有飞檐斗拱屋脊式门楼,上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门漆饰红色,大门上钉着横竖成行大圆帽铁钉。另外,清朝乾隆年间改建南苑苑墙时,为了千多名海户出入方便,在围墙上开辟了13座角门,角门比正式苑门建筑结构简单。南苑苑墙、苑门、角门已无存,在大红门村东存有500多米长的苑墙遗迹,多数苑门只留其地名,如今角门地区的一些道路名都是因马家堡角门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先后共有12个封建皇帝到南苑行围打猎,累计达132次之多。光绪以及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九年春巡幸南苑,先后驻跸团河行宫、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并游览了南苑的大部分景点,这是清代帝王在南苑最后一次临憩活动。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