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智能设备走进社区:新科技有新问题 新鲜过后莫成摆设

2018-09-06 16:02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72岁的刘家栋,从没想过自己会与“智能科技”扯上关系。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他用上了人脸识别——只要在楼前晃晃自己的脸,门禁就会自动开启,“原来我还以为这都是骗人的”。

 

小区人脸识别门禁 ,摄:吴楠 莫凡

32岁的施小伟,则默默删除了小区智慧管理App,因为一年多过去,App中的功能仍是摆设,“没几个邻居真正用过”。

智能时代,到底是真切的进步,还是风口上起飞的猪?在概念与市场的冲撞中,智能可以走多远?

市场广阔 居民上手越来越快

快递柜、售货机、各式社区服务App……刚过60岁的刘玲,让新概念冲得有点晕:“从没想过智能时代来得这么快。”

在朋友圈里,刘玲是有了名的“心态年轻”,接受新事物快。这一次人脸识别门禁出现在社区,她也是举双手欢迎:“有些老人觉得不懂人脸识别,怕进不了门,我就不这么看,镜头前晃晃就进门,多方便啊。”

一个月前,刘玲所在的铁西社区换装智能门禁系统,小区3个出入通道及43个楼门门禁,全部改为人脸识别系统,让这个老小区接受了一次新科技的洗礼。

“挺方便的,我给你演示一下啊。”点一下楼门前的屏幕,选择"3"号,门禁摄像头就会开启。大约3秒钟,随着“滴”的一声,楼门应声而开。社区志愿者侯先生的墨镜,显然没有“骗”过人脸识别:“只要把你的脸提前录入进去,以后就不用带卡了。”

在侯先生看来,智能门禁的进驻,只是智能进入社区的开始:“现在对这些新技术,居民认可度越来越高了。”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侯先生的观点,《2018-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门禁系统市场规模近170亿元。该报告预测,2018年中国门禁系统市场规模或有望突破200亿元。

市场广阔的不仅仅是智能门禁,由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以无人便利店、无人零售店为代表的新零售商店的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这其中有大部分为智能售货柜。

“原来新设备进小区,要花大力气教给居民。现在很多居民机器运行第一天就会用。”一位负责智能设备宣传的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居民“试探期”越来越短,让智能设备进驻小区越来越容易,“有的居民都是在等新设备进自己的小区。”

推广不够 智能功能多而无用

铁西社区的居民对于智能门禁充满期待,在北五环外,顶秀青溪的居民,对于“智,能不能”仍有疑惑--推广一年的小区智能管理系统几近荒废,多少让人有些泄气。

铁西社区的智能门禁系统,摄:吴楠 莫凡

据媒体报道,昌平区顶秀青溪小区曾是社区智慧系统的先行者。通过智慧系统配备的App,居民可以完成扫码开门禁、预约维修等多种功能。然而一年时间过去,受访居民中听说过该App的却是凤毛麟角。

“要买东西,我直接用到家服务就可以了,缴费我也可以直接去物业缴。”受访者中,王女士是少数安装了这款App的居民之一,她的手机上显示,除了智能门禁和报修服务外,App还有商城,缴费服务等多种功能。虽然功能众多,王女士表示都不太实用:“有问题报修就直接给物业打电话,用不上App的报修功能。”

App主推的智能门禁功能,更是没了踪影--目前小区的大多数居民仍采用刷卡进门的方式,小区门口也并未找到扫码机。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扫码进门的设备曾在去年底使用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技术不成熟就拆掉了,目前不知道是否还会再次安装使用。

即使不谈技术难度,居民也普遍反映,手机扫码开门没有必要。除了高龄住户不爱用手机的问题,一些年轻住户也认为,扫码开门明显不如刷卡开门方便。唯一的用处,可能是朋友来串门时可以分享一个开门码。小区门卫则表示,现在外来访客可以通过登记的方式进门,并不算麻烦。

“人脸识别、扫码开门是新鲜,但新鲜劲儿过了之后,是不是真方便,还不好说。如果再维护不好,大家自然要弃用。”在顶秀青溪居民崔盼盼眼中,智能系统在小区遭遇滑铁卢,其根结还在于,智能技术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居民的生活状态。

“觉得智能门禁好的小区,之前可能都没有门禁。”崔盼盼坦言,在智慧系统入驻前,顶秀青溪的小区管理水平已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居民对于新系统的需求和渴望度偏低:“新系统如果维保成本高,最终居民还要多付费,不值当的。”

尝鲜过后 小区痛点解决仍难

与之相对的,则是许多小区痛点问题,仍然无法靠“智能”解决。

“我们小区车位不够用,换门禁能解决么?”距离顶秀青溪小区不远,溪城家园小区正在更换小区道闸与门禁,按照物业给出的解释,新道闸与门禁将提高小区的安全水平,也有利于小区行车、停车更加顺畅。然而在居民汪先生眼中,在车位数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更新周边设备,并不能解决问题。

“智能设备解决的需求,之前也有人能解决。”没有快递柜,快递员可以送货上门;没有售货机,底商有小超市;没有垃圾回收,楼下有收废品的……然而当小区停车位紧缺数年之久,却没有“智能”产品能够提出方案,这也成为智能产品的痛点所在。

与此同时,智能设备如何盈利,保证运营良好,不成为社区垃圾,亦有疑问。无论是智能售货、门禁,还是智能停车、垃圾回收,仔细观察相关企业之发言就能发现--各类产品往往大谈市场前景,鲜提盈利模式--这与前几年火爆市场,如今却纠纷频发的“共享科技”,多少有几分相似。

“从小区物业管理的角度,只要小区有地方,放更多的设备可以方便居民,场租费也能为业主带来一定收入。但从目前的智能设备现状看,很多东西未必成熟,今后的运营成本很高,能否长期持续还要打问号。”社区事务专家路军港表示,对于技术尚未成熟,后期维保成本较高的智能设备,引入社区时应予以鉴别。

路军港介绍,智能设备入驻小区,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相关企业租用小区公共空间,设备产权归企业所有,维保也由企业负责。此类设备能否长期运营,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对于智能门禁等设备而言,往往采用企业运营数年后,移交小区物业维保的形式:“具体还要看合同上怎么写。”

“智能设备也未必都是铁柜子,软件能不能也智能化?”溪城家园居民汪先生建议,智能硬件之外,智能软件也可以解决许多小区居民的切实需求。例如可以开放评论的物业管理平台,居民可以将需求通过网络提交,并提供诸如“点评”、“反馈”一类的功能,“如果全市小区物业点评全联网,就能对物业的服务质量起到督促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吴楠 莫凡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