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北大“哭脸校徽”设计者竟是他 校徽背后是一段有温度的青春

2016-08-22 12:00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校徽是一座弯弯的桥,中学在这头,大学在那头;校徽是一只摇摇的船,我们在这头,明天在那头;校徽是一轮圆圆的月,思念在这头,岁月在那头。”日前,在黑桥艺术村的一间空旷的厂房里,一座关于大学校徽的公益性主题展馆“徽映青春记忆馆”低调开放,一进大门便看到这样一段开首语,把人一下子拉回到和校徽有关的青春记忆里。

作者 张鹏


2_调整大小
形态各异的校徽

这座记忆馆的主人是校徽收藏者陈强。据了解,关于校徽的主题展馆在国内还是首家,他把多年来收集的从民国初期至现代的几千枚大学校徽分类整理,呈现给参观者。细细观赏这些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校徽,可以感受到它们背后折射出的中国高校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它们凝聚着几代人的青春往事,也构成了一部中国百年高校的变迁史。

鲁迅设计北大圆形校徽

在陈强的藏品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是民国老校徽,和我们印象中那种千篇一律的长方形小牌牌不同,民国校徽形状各异,有盾形、圆形、三角形,精致美观,带着强烈的设计感;质地有银质,铜质,还有彩色珐琅,每一件都如同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

“纵观中国大学校徽的百年变迁,走的是一条‘西风东渐、东西交融、本土特色’的发展历程。民国初期,很多大学的校徽带有明显的西方痕迹,以欧美名校校徽为模仿蓝本,例如1895年创办的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的校徽就是仿照牛津、剑桥、哈佛大学的盾形校徽,象征着高贵、荣耀、庄重、典雅等多种寓意。”陈强收藏的国立北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都是这样的盾形校徽。

而属于中国本土特色的校徽则是由圆形校徽开启的,北大校徽被认为是第一枚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校徽,篆体“北大”两个字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此后书法成为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而这枚校徽的设计者正是鲁迅。

f

北大校徽

鲁迅在他1917年的日记中记录了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委托他设计校徽的这段往事,鲁迅虽为作家文豪,但亦有深厚的美术功底,蔡元培基于对鲁迅的了解,并对其美学主张的信任,才写信委托,鲁迅欣然应允。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线条流畅,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认为是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正是“五四”前夕知识分子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他是抱着对改造旧社会的热切期望设计北京大学校徽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枚校徽中窥见“五四”前夜的时代风潮,它成为大时代的一个小注脚。

1925年,北大建校27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一篇短文《我观北大》,他称赞“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并坚信“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这几乎可以看成是鲁迅对北大校徽的文字注解。

据说,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这枚著名的“哭脸校徽”一度成为北大的标志,一直沿用到1949年。北大校徽引领了一股圆形校徽的风潮,在陈强的藏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大学、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朝阳大学等都设计了圆形校徽,校徽连接细链与搭扣,可以别在衣服的扣眼中,非常别致。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