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讯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红学大师冯其庸昨天中午12时在北京潞河医院安详离世,冯老的去世让周围的朋友感到意外和伤心,因为距老人腊月廿九的生日只有不到四天了。

冯其庸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冯其庸,1924年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家境贫寒,靠着努力和勤奋,从著名的无锡国专毕业。1954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生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因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他领衔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已成为权威版本,影响了几代读者。另外,还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与此同时,冯其庸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他在治学方面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冯其庸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追忆 概括他的成就是个难题
冯其庸不少好友都年事已高,90岁高龄的李希凡在得知后悲痛不已,著名的《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两位合作编著而成,情谊深厚不言而喻,81岁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吕启祥也与冯老交往多年,自1982年版《红楼梦》初版就是冯其庸、林冠夫、吕启祥三位负责,1994年出修订再版,再次请到三位,冯其庸是总负责人,林、吕二为分别做校、注的具体工作。在先生去世后七个小时,吕启祥终于提笔写下这副挽联“红学无涯,玄奘作灯,魂归大荒青埂下;黄沙万里,冰峰凭眺,一笑扬鞭夕照中。” 下联嵌入了冯其庸先生的诗句。
吕启祥在昨日下午听闻冯老去世的消息,用八个字概括他的人生“风雨长途 笔底乾坤”。“今天中午,先生已远行。”吕启祥认为,放在时空的坐标上,冯其庸先生以九十四岁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途,以“行走天地间”遍历名山大川涉险求真的坚实脚印,造就了一个文化学术的传奇。以三十三卷逾千万字的著述和量多质优的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收乾坤于笔底,气象万千。吕启祥认为:“冯其庸是学问家、艺术家、旅行家,却又不止于此,三者往往是叠合的、交叉的,分割开来就失去了冯其庸。难怪人们觉得概括冯其庸的成就是个难题,哪个称号对他都不尽合适、容纳不下。”

难得的老一辈红学家合影。左起蓝翎、李希凡、冯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目前在世的只剩下李老了。
“我今天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伤,他最近一直身体不好,但没想到走的这么突然,他马上就要过生日了,这真是令人伤心的事情。”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的张庆善是冯其庸学生,两人相识近四十年,“他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兵,这都多少年了。”昨日,张庆善心情沉重地告诉记者,1979年,冯其庸先生将他调到红楼梦研究所,从那时起他追随冯老,在不断地提携和培养后,冯其庸让张庆善接替自己担任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会长。“他对我来说既是老师,又是长辈,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他的做人和做事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张庆善说,他心中的冯老一直是个非常心胸开阔的人,很有胸怀和眼界。
张庆善认为,冯老在红学方面的贡献大致有三,其一是他本身的学术成就,如对曹雪芹祖籍、家世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等,新时期红学具有一些奠基性的学术成果,都是在冯其庸先生的领导下完成的。其次他对中国红学的创建功不可没,他创立了红楼梦学会和学刊,“让当代有了一个研究红学的机构和刊物,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此外,冯老从1979年起就组织和推动《红楼梦》走向国际,多年来致力于在国际社会推广《红楼梦》,让这部名著走向了世界。
快访 先生的口述自传1月刚刚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编审、负责红楼梦相关事务的编辑胡文骏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表示十分诧异,上个月还向冯老借了印章盖在冯其庸先生新出版的《石头记脂本研究》上,集齐了俞平伯、周汝昌等五位红学大师的印章。“最近听冯老家人说他身体不太舒服,住院了,没有想到这么突然。” 位于北京京郊张家湾的“瓜饭楼”是冯其庸先生的寓所,也是出版社编辑们频繁前往的地方。
胡文骏告诉记者,与一般学者更显著不同的,是冯其庸书画创作的成就。他的书法为业界和收藏界推崇,他的画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与此相应,他的印章也经常随着书画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此次所借的这枚名章,材料珍贵,雕刻精心,正是冯其庸经常使用的款式,在《石头记脂本研究》的扉页上,朱红的印章配合冯先生题签的书名和白描的菊花图案,恰好构成了一幅国画小品。

冯其庸总负责校注本的《红楼梦》已累计发行近500万套,是当下相当严谨、普及的版本。
提起冯其庸就不能不提起知名的1982年版《红楼梦》校注本。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这个校注本始于1975年,由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担任校注工作的顾问,全书的校注工作则由冯其庸总负责。从那之后,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就广受学界与读者认可,并成为通行的《红楼梦》版本。新校注本《红楼梦》于199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全面修订。根据最新数字统计,这个校注本的《红楼梦》已累计发行近500万套,是当下相当严谨、普及的版本。
胡文骏告诉记者,“82年版”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在“程乙本”后首次把“庚辰本”。“冯先生一直很推崇庚辰本,这是一个早期的抄本,有八十回,是比较完整的,冯老是版本研究方面的专家,通过比对,他认为庚辰本是最好的版本。”胡文骏说,后四十本再用程本配补上,“当时冯老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红学家,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校注本,一直是《红楼梦》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版本。”这个版本也为广大读者做了红楼梦的普及工作,虽是《红楼梦》的普及本,其中也有很高的学术含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文本。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宋强透露,冯其庸先生的散文集《人生散叶》正在编辑过程中,很快就要出版,惋惜先生未能等到样书。冯其庸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是由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出版的《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这本自传是冯其庸先生口述,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录音后转换成文,经传主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简明而生动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
书的编辑透露还记得“先生收到刚刚出版的书时激动不已的神情”。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本书的书评,写作者是陪冯老几次上昆仑的学者孟宪实,据说家人还将书评特意拿给冯老看。孟宪实在纪念冯其庸先生的文章中说到,2012年,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冯其庸先生的33卷本《瓜饭楼丛稿》,其中三个部分分别是《冯其庸文集》十六卷、《冯其庸辑校集》七卷和《冯其庸评批集》十卷。如今,《瓜饭楼外集》十五卷已经提交商务印书馆,不久将会面世。“瓜饭楼主”冯其庸先生虽然离去,我们仍可期待他用毕生心血所作的成果。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