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张明 一声令下 机器人大军“活”起来

2020-05-03 14:07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示教盒”,看起来就像游戏手柄,而拿在张明手中,就成了机器人的指挥官,他能让一个个静止的机器人瞬间“活”起来。“站在高处,看着一排排机器人在自己的手中活动起来,齐刷刷地作业,非常震撼!”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组装调试科长张明,已经跟机器人打交道17年了。张明原来是首钢技校的实习教师,做电工,但他觉得没劲。27岁,张明毅然辞职,于2003年7月加入了安川首钢。

机器人行业对张明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他特别感兴趣,一进公司立马“恶补”。慢慢地,从一个机器人“小白”转变成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调试人员。

当年底,张明的机会和挑战来了。为汽车挡风玻璃涂胶机器人做测试的任务交到了张明手中。在当时,这是国内首次应用机器人激光视觉系统技术,并首次集中运用机器人搬运、涂胶、装配等多项技术。

机器人需要将玻璃搬运到指定位置,涂上胶,再丝毫不差地安装上去,对精细度要求极高。“把玻璃装配到汽车上,行动轨迹是固定的,但每台车输送的位置会有10至15毫米偏差。为此,公司项目组设计出了激光视觉系统,检测车身偏移量,使机器人据此自动调整行动轨迹。”

张明说,激光视觉系统操作精度要求精确到0.2毫米以内。没有先例可循,张明只能带领着调试队伍“摸着石头过河”,尝试了各种办法。调试的过程是漫长的,夜以继日,经常一弄就是一宿。最终机器人运动精度被控制在0.2毫米以内。这不仅在当时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机器人应用的技术水平。

从张明手中调试出来的机器人,似乎特别“听话”。表面看,设置功能、编写指令,机器人就能按照要求执行任务。可背后又不只是编写指令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熟悉掌握机器人的所有属性和相关数据。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每进入一个新应用领域,机器人系统的组装调试都面临新的技术考验。

2009年,为推进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广汽本田决定将汽车四门两盖生产环节由国外转到国内完成。经过市场角逐,安川首钢最终成为该项目唯一供应商。这是一个为国争光的项目,在此之前,汽车四门两盖生产环节都是在国外完成。重任再次落在了张明肩上。

为了满足生产要求,安川首钢项目组最终确定采用机器人间接点焊技术。而这次留给调试人员的任务是:点焊后必须确保门板外侧光滑,内侧焊接痕迹也要降到最低。

张明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调试工作。这一次,他只用了10天就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汽车四门两盖项目不仅拓展了新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也为提高汽车国产化率做出了贡献。

17年来,张明攻克了机器人在诸多应用领域中的一道又一道难关,成长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组装调试专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不断提高中国工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把机器人应用系统送到越来越多的行业生产制造车间。有了问题,我们再也不用等外国专家了。”张明说。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骆倩雯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