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投降 中华民族迎来历史新起点
2015年9月2日讯,1945年9月2日,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日本大本营代表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中国代表徐永昌和其他盟国代表分别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70年前的5月8日,废墟中的柏林炮火渐息,法西斯德国已无条件投降。当和平的曙光终于普照欧洲大地,遥远的东方战火仍炽,负隅顽抗的日本法西斯仍在疯狂地挥舞屠刀。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历14年血与火的抗争,进行了惨烈悲壮的无畏坚守,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类和平同侵略者进行着殊死决战。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这座历史天际上的东方灯塔,穿越70年的时空依然璀璨夺目。
战舰上受降为彰显海军战功
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为什么在一艘战舰上举行呢?原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任命麦克阿瑟为远东盟军最高司令,并授权由他安排这次受降仪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军对此愤愤不平,认为太平洋舰队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扮演了十分突出的角色,并向美国政府表示,如果政府不能以一种适当的形式在受降仪式上体现海军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他将拒绝出席受降仪式。
最终决定由麦克阿瑟主持签字仪式,并以盟军最高指挥官的身份代表同盟国签字,而尼米兹代表美国签字,受降仪式在美国海军第3舰队旗舰“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
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签字
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了字。至此,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陕甘宁边区放假3天庆祝
密苏里号周围,本来就绵延着四百多艘庞大战舰编队,签字仪式尾声,长空里两千余架美军战机,以密集队形,雷鸣般掠过,升腾起磅礴震撼的宏大气势,仿佛在隐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人类的和平必然到来。
签订投降书后,美军对日本实施军事管制,麦克阿瑟负责战后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重光葵在回忆录中曾提到:就日本而言,所有历史已告终结,新日本的将来完全由日本民族的能力和努力来决定。若要延续过去的作风,即使战胜,前途也无希望,必须改变我们的思想态度,万事从头做起,将来才能繁荣,才有生存的价值。
当时的《新华日报》报道:“日本投降正式签字,蒋介石先生欢宴毛主席等祝贺胜利,陕甘宁边区政府庆祝抗战胜利,特决定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於三四五日放假三天,以资庆祝,并将于5日举行群众庆祝大会。”
【专家点评】
■夏一东 国防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把中华民族推到新的历史起点
当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中美苏英等盟国正式投降的消息传到中国国内时,毛泽东心潮澎湃,为次日的《新华日报》书写了“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大字,寥寥数字浓缩了亿万中国人多年来的追求。
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文明中国便坠入了灾难的深渊,陷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凌辱的悲惨境地,而日本是其中最凶残的敌人,近代中国一次次地被日本刽子手的刀剑逼着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协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尤其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夺占我领土,欺压我人民,中华民族更是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边缘,日本侵略者狂妄狞笑的嘴脸让每一个炎黄子孙痛彻心肺,刻骨铭心,打败日本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最强烈愿望。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这是多么畅快兴奋。
几千年以来,巍峨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引民族之潮流,历史之先风,多么令人自豪。近代,中国却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被压迫,被嘲弄,“东亚病夫”成为民族的标签,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历年求索,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完成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赢得了世界的尊重,重回世界大国之列,这是多么伟大壮观。
抗日战争的胜利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民族在赢得了独立和解放的伟大事业之后,奔向更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经过七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热爱和平。中国越发展,越进步,世界越繁荣,越和平。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梦的实现,世界将呈现出一幅更美好的图景,这是多么令人期待。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