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北京 > 要闻

劫难逃生7岁日本遗留中国 被好心夫妇收养

2015-09-02 12:31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5年9月2日讯,夏日的内蒙古通辽市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宿舍大院里,蝉鸣声不绝于耳。坐在宽敞客厅的沙发上,午后的阳光洒在77岁的乌云身上,让她看起来更加恬淡、慈祥。她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的平静之下,从她脸上,无法想象70年前日侨撤离中国时,7岁的她所目睹的炮火、流血和死亡,经历的与家人的生死离别。

 

7

乌云

那也是一个夏天。70年前的8月夏日,作为日本遗孤,劫难逃生的乌云被好心的中国夫妇收养。在养父母多年的悉心抚育下,大学毕业后,乌云成为一名教师。1981年,43岁的她曾以日本战争孤儿的身份重回德岛老家,与失散40多年的哥哥团聚。在谢绝了兄长定居日本的挽留后,乌云重返库伦。

多年的中国生活,远方已然成了家乡,家乡变成了远方。说起她的中国养父母,乌云说:“在那场战争里,是善良的中国农民把我从死人堆里救出来的,中国养父母又让我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小时候的惨痛遭遇,直到现在在我的脑海里仍很深刻,我是怎么活下来的,一辈子也忘不了。”

难忘那夜的生离死别

苏联对日本宣战后,苏军从内蒙阿尔山东面突破国境,占领了索伦以西白城子——阿尔山铁路沿线各地。然后继续沿铁路东进,准备向位于索伦东南50余公里、由日军划建的新安东省省会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发动进攻。

8月8日以后,阿尔山以东各地日军相继失守,使王爷庙的日侨越来越惶恐不安。在此之前,一些在政府任职的日本官员,已携家带眷逃往新京或奉天。而那些普通侨民,只能等待军方的命令,在部队的护送下撤离。12日,苏军攻下索伦,日侨们紧张恐惧的情绪达到了极点。当天下午,驻王爷庙日军向全市日侨下达了撤退命令。

乌云的本名应叫立花珠美。父亲立花正市是一名公务员。1940年,立花珠美2岁的时候,全家除了正在上初中的大哥,举家来到中国。事实上,从1932年开始,日本政府以“开拓团”的名义,大量招募日本平民移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总共达到三十多万人。1945年,日本战败,溃退过程中,至少有4000多名日本儿童被遗弃在了我国东北。

苏军进逼王爷庙的消息传来时,立花正市正在通辽出差,家中就剩下立花珠美姐弟五人和妈妈。最大的姐姐11岁,最小的妹妹未满周岁,立花珠美当时7岁,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看到别的日侨已纷纷向郊外集中,立花珠美的母亲只能决定带着孩子们先前往日侨集结地。山路崎岖,扶老携幼的队伍行进十分缓慢。直到次日午后,才到达距王爷庙东面30公里的葛根庙附近。葛根庙四面环山,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就在不远处。公路南面是一条宽十多米的深沟。日侨们到达此地后,没想到,苏军突然出现在南北两边的山地里。

掩护日侨的部队只有200多人,面对苏军强大的火势攻击,日军仓皇逃窜,最后,走投无路的日军指挥官下令:所有将士和家属必须殉国以效忠天皇,连孩子也不能留下。顿时,刀光和枪声让这条山沟变成人间地狱。

立花珠美惊恐地目睹了一幕人伦惨剧——与自己同族的日本军人毫不怜悯地将不愿意自杀的亲人砍死,还在人群中投下手榴弹,深沟里血肉横飞;在知道无法逃脱后,她的母亲亲手刺死了不满周岁的妹妹,然后举刀自杀;她的姐姐被压死,两个弟弟则被日军乱枪打死。最后,指挥官和军士吼叫着,把武士刀刺入自己的腹部……

从此成了中国人的女儿

立花珠美侥幸逃脱,她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跪在重伤的母亲旁边,呆呆地看着她咽下最后一口气。当晚,伴随着滚滚炸雷声,大雨倾盆而下。苏军坦克、装甲车开过的声音接连不断,害怕再遭遇苏军,立花珠美就躲在山沟里与一堆堆死人为伴度过了4天。

饿了,她就吃死人身上逃遁时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混着血水的雨水。她想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但既无同伴,又无向导。她曾在死人堆里发现两个啼哭的婴儿。后来,这两个婴儿的哭声也渐渐微弱,于两天后死去。

第五天,装甲车的声音消失后,立花珠美才从沟下爬出,她已经饿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趴在葛根庙西边的一座桥上。这时来了一位崔姓的中国老大爷,他不懂日语,摸了摸她的头,又拍拍胸,然后往西指。“我明白他的意思,说的是让我别害怕,跟着走。”

到了崔大爷家,正赶上吃午饭,崔大妈用苞米粥招待这位幸免于难的日本孤儿。在老人家生活了将近10个月后,次年,经同村的一位伙房师傅介绍,膝下无子的蒙古族夫妇收养了立花珠美,并起名乌云。

“我的养父叫阿拉坦奥其尔,中文名叫何凤亭,是内蒙古骑兵师的一名军人,养母叫王秀廷,只比我大12岁。乌云是蒙语的音译,意译是聪明。它寄托了养父养母对我的美好祝愿和期待。”立花珠美从此成了中国人的女儿。

历史的纠葛往往在人性面前黯然失色。虽然是日本人的孩子,但何凤亭夫妇视乌云为掌上明珠。乌云还记得,为了攒钱供她上学,阿妈节衣缩食,家中老母鸡下的蛋总舍不得吃,攒够十个就去换钱;数九寒天,阿妈到野外扫碱,熬成碱块卖钱,一双手泡得都变了颜色……

聪颖勤奋的乌云没有辜负养父母的期望,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1957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38载教书生涯,如今桃李天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双方政府开始着手为二战时期在华日本遗孤寻找血亲。乌云的养父母毅然决定寻找乌云的在日亲属,免得她此生有遗憾。

千里寻亲 最终决定留在中国

1980年,乌云见时间到了改革开放,一名在旅日的中国留学生散巴拉,回国探亲。而当时,刚刚经历了动荡年代、走出封闭的中国人,对华侨还不敢亲近。1980年,散巴拉的母亲病逝,他第二次回国,这时,乌云才见到他,并拜托他帮忙寻找生父和哥哥。

在乌云告诉散巴拉,她的印象中应该还有个哥哥,当年母亲经常会收到日本的来信,信中常夹着一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个穿着学生服的男孩。妈妈每看照片都会掉下眼泪,乌云曾问妈妈这是谁,妈妈告诉她这是她的哥哥,。因为在中国只有日本人开设的小学,没有中学,当时正在上初中,所以的哥哥只能留在日本寄居在姥姥家。

1980年4月18日,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散巴拉带着乌云的嘱托回到日本,立即将这一线索反映给“日中孤儿问题联合会”。这个专门寻找日本遗孤的民间组织,又辗转找到德岛市下属的另一民间组织中蒙友好协会,在他们的帮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5月8日,就找到了乌云的哥哥立花甫。

“当时他们查了的是日本黄页,电话打到第13个姓立花的人家,正是我的哥哥。”乌云说。当,那晚,接到她还健在得知珠美还活着的消息后,哥哥失声痛哭,他不停地问家人自己是不是在做梦,直到用力掐了自己的大腿后,这才相信奇迹发生了。

1981年8月7日,曾经音信断绝、以为此生再不能相见的兄妹俩在日本见面了,两人相见,双方百感交集,抱头痛哭。哥哥后来告诉乌云,当年心急如焚的父亲从王爷庙赶到白城子火车站时,在逃难的人山人海中没有找到亲人你们的身影,而当时苏军的炮火紧逼,不得已下他跟着逃难的日侨们坐上火车。到韩国釜山后,又乘船返回日本。在日本海,船只遭到还遭遇了鱼雷的攻击,船沉了,但父亲命大,被渔民救起。寻亲一直坚持到1953年,两国断交后,线索也就此中断。后来父亲再婚了。1972年,他带着满怀着思念与遗憾离开了人世。

乌云听罢,泪流满面。对于生父,她至今记忆里都有还记着这样的画面:在日本的,家门前有条蜿蜒的小河,父亲是个爱喝酒爱结交朋友的人,每次下河捕到鱼,他都会与拿给邻居们一同分享。“如果没有战争,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美好。”

哥哥曾劝她劝乌云留在日本,但乌云她却作出了一个令哥哥吃惊的举动:放弃在日本的永久居留权及日本国籍,回中国定居,陪伴将她抚养成人的中国寡母,回中国定居。

“我是立花珠美,但更是那时的中国的乌云虽然贫穷,但是我的精神上是富有的。”乌云她的故事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日本。1993年,日本友人菊地丰先生在与乌云见面后,决定到科尔沁草原库伦旗治沙造林,建设森林农场,并命名为“乌云森林农场”。迄今,乌云森林农场已栽种植林50多万亩,菊地丰的沙漠志愿者协会先后有3000多名志愿者来到库伦进行沙漠植树造林。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对华侵略战争,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我在中国的养父母和善良的中国人民,给予了我无私博大的爱,在他们的关爱培养下,我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中国人民的大爱我将永世感恩不尽。”

如今,家中四世同堂、,生活富足,年仅近八旬的乌云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为了与在日的家亲人沟通,精通蒙、汉语的她仍在坚持学习日语;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她还要常常还要与日本志愿者和民间组织联系……

乌云常对晚辈们说的一句话是,不要忘记历史,经历了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可贵。

补白:4000遗孤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尾声,日本侵略军在仓皇从中国撤退时,遗弃了大量日本孤儿。据不完全统计,遗孤总数超过4000人,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出生才几天。善良的中国人没有顾忌自身生活的艰辛,收留战争遗孤,把他们从几个月大的娃娃、咿呀学语的儿童抚育成人。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刘琳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