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再次让人们一睹延续了四百年的传统习俗。眼下,烈日炎炎,即便没有庙会,妙峰山也是人们避暑的选择之一。而要想欣赏四百年香火缭绕的妙峰山,必须经过一个古村:涧沟村。
作者 马淑琴 李迎杰

妙峰山仙境 王建忠 摄
涧沟村辽代建村,因村址位于妙峰山下东沟、北沟、西河沟三条山沟交汇之处,故村名为‘三岔涧’,1943年改称为涧沟村,沿用至今。从古至今,到妙峰山的香客和学者都会住在涧沟村,这个位于山谷中的小山村,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超然于物外,宛若世外桃源。
除了盛极一时的妙峰山庙会,涧沟村的玫瑰谷也广为人知。每逢花季,满山的玫瑰花成为涧沟村的另一道风景。
涧沟村距市中心55公里,以前不通车,现如今,新修的公路一直修到村里。在地铁苹果园西站乘892路公交,不到一个半小时便直抵涧沟村;若自驾车,走阜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从担礼路口向北走担涧路约16公里,便是涧沟村。
如今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依然保持着古风古貌:沧桑的老槐守望街口,青砖灰瓦茅草炊烟装点着老宅古屋,一条被岁月磨砺的进香古道在松柏的簇拥下直通金顶。不同的是,以往接待香客的旅店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在热闹的时节,这些农家院停满了汽车。而这里的山楂干、玫瑰干花和核桃等特产,通过味蕾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公路取代进香古道
从古至今,妙峰山的香客和考察学者都住涧沟村,村民以热情好客著称。一进村就可以看见,村里干净整洁的农家院敞开大门迎接来自各地的旅者;宽敞的停车场,特色山货整齐排列,当然少不了山楂干、玫瑰干花和核桃这些当地特产。
涧沟村寺庙繁盛,除了众所周知的妙峰山景区的金顶娘娘庙,还有建在山腰香道上的灵官殿。明、清时期,凡进香者首先到灵官殿拜谒灵官,谓之‘报号’。
涧沟村的另一盛景便是为庙会服务的茶棚了。茶棚是旧时庙会期间,在香道中修建的为香客提供沿途饮食、休息的场所,村中香道每隔三四公里设一处。最初是简陋的松棚或席棚,后多用旧庙或新建庙宇型房舍,内供奉娘娘像或观音像,谓之“娘娘驾”,每棚备有茶水,由粥茶老会负责。妙峰山香道沿线的涧沟村有9座茶棚,历经风吹雨打,眼下可见的只有磕头岭、妙儿洼、滑石片、抢风岭和萝卜地的茶棚遗址了。其中最有名的是灵官殿附近的缝绽老会茶棚,据说是由京城的一个皮匠行到此开设,因当年为慈禧太后修好被崴坏了的花盆鞋,被封为皇会,名为“三岔涧万寿缘缝绽老会”。
茶棚像念珠,被一条条古香道串起来,把远远近近的信徒、香客接到涧沟、送至金顶。古时的六条香道如今有的被现代公路取代,有的荒废,有的改道汇合铺筑了柏油,成为平坦的车道。从涧沟村西北蜿蜒而上,我们看到,一段不到两公里的香道还留有原始的味道,道宽一米有余,由不规则的碎石和方整的石料砌阶组成,道两旁的松柏、灌木和挨挨挤挤的花草一路相伴。歇脚小憩于茶棚,凝眸远眺,那绵延的山色和缥缈的云霞,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仙境……

山路
妙峰山庙会清时最盛
除了美景,妙峰山以传统庙会远近闻名。妙峰山庙会是以碧霞元君(民间称娘娘)信仰为中心活动,以朝顶进香和民间技艺表演、祈福纳祥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信仰和综合性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有400年历史,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庙会,参与范围远达东北、江浙、两广和云贵,因此留下“妙峰山的娘娘照远不照近”的俗语。
妙峰山古称妙高峰,是金元皇家寺院仰山栖隐寺“五峰”之一。明代中后期,民间修建了娘娘庙,每年正月十五,附近村民在庙内举行平安会、祭麻谷,祈盼丰收。距此3里地的仰山栖隐寺由于皇家的青睐,香火很盛,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举办的“药王节”香客很多。人们在进香的同时,借佛游春,发现风景秀美的妙峰山上有座娘娘庙,便开始出资修缮和扩建,并在碧霞元君诞辰日农历四月十八到此进香,后与佛教庙会日期相合,定春香为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为期半月。
妙峰山庙会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神共奉,古时可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更由于皇家的参与而非同寻常。清康熙帝敕封妙峰山为“金顶”,乾隆帝为大殿题名“灵感宫”,嘉庆皇帝为娘娘庙亲题匾额“惠济祠”。清后期,慈禧太后两次到庙进香,并题匾三块,分别为“慈光普照”、“功侔富媪”和“泰云垂荫”。咸丰帝和慈禧太后还将去妙峰山朝顶进香的数十档香会封为“皇会”,对繁盛妙峰山的香火推波助澜。
清康乾时期妙峰山香会到达鼎盛,特别是春季庙会,香客达20余万人,规模在京畿地区无以伦比。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记之,共约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祈求平安成为庙会的主题,香会和香客有增无减。日本侵华,庙宇遭毁,庙会渐衰,新中国成立初期庙会停办。1985年,时任涧沟村村长的王德凤带领村民重修庙宇,在妙峰山乡的支持下,1990年恢复庙会。如今,妙峰山庙会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涧沟村老村长王德凤被北京市定为妙峰山传统庙会的传承人。

1935年妙峰山庙会 (马淑琴提供)
香会与商业不沾边儿
几百年来,参加妙峰山庙会的香会和香客自发形成了不少规矩和讲究,例如“一秉虔心”、“一心向善”的理念,还有“车栊自备、茶水不扰”、“虔诚上山、戴(带)福还家”的礼仪,成为一套约定俗成的民间香会行为规范。
行香走会时各会须依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圣会让老会,老会让皇会;回香(下山)让保香(上山)的先行;香会相遇时,相互打知,互换拜帖,礼貌相待;朝顶进香途中,“沿途不准嬉戏打闹,不准攀折花木,不准饮酒赌博,不准淫词口角”……这些规矩营造了谦和礼让,互助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气氛。正如北京民俗学家金受申所说:“妙峰山朝顶进香时,所有香会和朝山人都一心向善,不生他想,路上绝无争吵之事。茶棚舍茶舍盐舍馒首,为人缝绽鞋,及行人让路都是态度和蔼的,道一声虔诚,有什么蹬鞋踩袜子的事全可以过去。”
妙峰山庙会是民间自发形成、自筹自办、自管自治的庙会活动,而这些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彰显了谦和礼让、互助奉献、行善祈祥的精神品质,至今庙会从未出现过任何安全治安等事故。
历史上妙峰山庙会香会众多,门派不同,会头是香会的组织和指挥者,也是主要传承者,仅北京市就有200多人。妙峰山传统庙会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从古至今与商业行为不沾边儿,所有到此进香的香会,不论文武,全部是自觉自愿的“志愿者”。文会为庙会提供义务服务,其中的粥茶老会为庙会舍粥舍茶,馒头老会舍馒头,掸尘老会打扫卫生,道桥老会修桥补路。因为那时没有交通工具,人们走路上山,鞋子走坏了是常事,所以,缝绽老会专为香客缝鞋。可以说,香会上各种义务服务应有尽有。
每一座茶棚都是一档善会。茶棚是文会行善助善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背后有众多的善会支持,从中可看到民众自觉的主人公意识。而武会都是为庙会无偿献艺,提供各种形式的武术体育表演。其中有高跷、少林、石锁、中幡、车技等。
东直门公议助善开路老会成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朝顶进香时走在队伍最前面耍钢叉开神路的老会,至今已有186年的历史,会腕儿代代相传,技艺传承至今。“万里云程踏车圣会”也是专为上妙峰山朝顶进香而成立的。清末,自行车传入北京,受到了一些生活富裕的青年人的喜爱,为了能上妙峰山表演车技,民国八年(1919)成立了“万里云程踏车圣会”,为庙里催讨钱粮,为东西南北中五城的香会送信儿,称为“五路钱粮催讨使”。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担任会头的隋少甫,隋少甫出身香会世家,11岁拜师学习车技,后又拜京城四大前引之一景荣为师学习会规,多次率香会到妙峰山朝顶进香。为了香会的发展,他甚至卖掉了祖传的三进四合院儿。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国杂技团首批车技演员,2005年病逝,享年85岁。

妙峰山山洼里的涧沟村 李迎杰 摄
国内外学者考察妙峰山民俗
妙峰山景区院内,有一方醒目的石碑,上刻“缘源”二字。这是2005年专门为纪念北京大学顾颉刚等专家学者考察妙峰山80周年而立。妙峰山庙会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学研究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百年来,很多中外学者、专家在这里留下了考察的足迹,并撰述论文,名声远播国内外。
北京大学顾颉刚等五位学者于1925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考察。考察论文,陆续发表在《京报》副刊上。这是国内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民俗学田野调查,在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钟敬文先生评价说:“几位青年学者做了一件惊人的学术事情”,“我们谁能够否认他们是件破天荒的工作,而且是件启发伟大的未来的工作。”此后,妙峰山成为民俗学界瞩目之地。
1925年庙会期间,美国社会学家甘伯邀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景汉共同考察妙峰山庙会,不仅写了考察报告,而且拍摄了照片,制做了幻灯片,在国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后,美国、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考察妙峰山庙会,特别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韩书瑞女士考察之后,用一年多的时间写了《北京妙峰山的进香之旅·宗教组织与圣地》。比利时的付洛丽、法国的范华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都有对妙峰山庙会的专门论著。
1929年,包括顾颉刚、朱自清、魏建功在内的来自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13名学者组成“一八”考察团,再次对妙峰山进行考察,撰写文章,并结集出版了《妙峰山进香专号》。顾颉刚的叔叔著名学者顾廷龙分别于1932年和1933年春季庙会期间上山考察,写了《妙峰山进香调查》上下篇。从此,妙峰山成为民俗学考察的圣地,许多青年学者以妙峰山庙会为研究论题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1995年庙会期间,在此举办了首届《中国民俗论坛》,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亲到妙峰山参加会议。会后,出版了由刘锡诚主编的论文集《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2005年庙会期间,为纪念妙峰山民俗考察80周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纪念妙峰山民俗考察8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在妙峰山树立了民俗考察纪念碑。
玫瑰是涧沟村的支柱产业
除了盛极一时的妙峰山庙会,涧沟村还有一大特色为被世人所知,那就是这里有著名的玫瑰谷。据说世界上有三个玫瑰谷,一个在欧洲索非亚郊区,一个在三亚市亚龙湾,另一个就在涧沟村。
妙峰山一带种植玫瑰花的历史已有千年,被誉为“中国的玫瑰之乡”。妙峰山脚下的涧沟村大规模种植玫瑰也有500多年了。玫瑰是涧沟的一大特产,也是古村的支柱产业。玫瑰作为花木可以保持水土,达到绿化、美化、香化效果,作为药食材料还可以入药、酿酒、制糖等。上世纪末,涧沟村大力拓展玫瑰种植面积,开发玫瑰新品种,由此让村民尝到了玫瑰带来的实惠。如今,涧沟村的玫瑰种植面积已达5300亩。每逢花季,极目远望,山山花海,接地连天,煞是壮观!
凌晨走在山腰,玫瑰还未醒来。采玫瑰花最好的时候是太阳未出、露水未干,因为此时玫瑰乍开、香味浓郁。村民采摘鲜花做面食、菜点,难言其妙;干花蕾耐储存,一年四季都让人饱享极致美味;北京老字号稻香村制作的玫瑰食品,也“只用妙峰山的玫瑰”。这些,一直让涧沟村民引为荣耀。
“妙峰山玫瑰”所指宽泛,囊括了妙峰山一带出产的玫瑰,当然也包括涧沟村;而“金顶玫瑰”则是涧沟村的专享和特封。所以,涧沟村又称“玫瑰谷”并享誉中外。玫瑰谷气候温宜,土壤肥沃,山泉若乳,加之日照时间长等特有的自然条件,使得玫瑰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花朵硕大、花瓣厚实、香味浓郁、含油量高,很受市场追捧。
把玫瑰花晒干后,加工而成的玫瑰酱,是涧沟人祖祖辈辈传下来、家家都会的手艺;玫瑰花做成的玫瑰饼,看着就让人舌尖躁动;还有玫瑰露酒、玫瑰精油都是涧沟村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妙峰山下的涧沟村,是京郊少见的是集宗教朝圣、民俗采风、寻幽访古为一体的古村,也是北京周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最美乡村之一,行走在这样的古村,浸润在文化与历史中,堪称洗涤身心的桃源之地。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