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胡博士在东亚科教会的演说,他以一切下流的辞句,来诬蔑中国文化,诬蔑东方文化,我应当向中国人、东方人宣布出来,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他过了七十之年,感到对人类任何学问都沾不到边,于是由过分的自卑心理,发而为狂悖的言论,想用诬蔑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方法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向西方人卖俏,因而得点残羹冷炙,来维持早已掉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这未免太脸厚心黑了。”如此犀利文章,居然出自徐复观之手。
作者 唐山

徐复观
1961年,“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开幕,胡适发表此生最后一次英文演讲,重申了对东方传统文化应自我批判的观点。
作为海外新儒学四大家之一(另三人为唐君毅、牟宗三和张君劢)的徐复观与胡适观点不同,立刻撰文挞伐,胡适因病回避,殷海光出于义愤,与徐激烈论战。
徐复观为何出言如此恶毒?他对胡适的偏见为何如此之深?其中曲折,非三言两语便能说清。
差点被国民党杀了头
徐复观生于1903年1月31日,湖北浠水人,父以务农为主,曾教私塾,徐复观说:“我真正是大地的儿子,真正是从农村地平线下面长出来的。”
徐复观8岁读书,15岁以第一名考入武昌第一高等师范学校,5年后再以第一名考入武昌国学馆,主考官黄侃惊叹说:“梁启超曾说有清以来湖北省在学术上没有出过什么杰出的人才,可是现在我们湖北有了徐复观。”
3年后,徐复观毕业,正值1926年,北伐军入湖北,徐的同乡陶钧(属桂系)已任旅长,拉徐去当营部文书。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另组政府,与武汉政府对立,不久出兵攻占武汉,徐复观被捕,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徐复观的一个亲戚认出了他,便忙去找陶钧(此时已任武汉警备司令),徐死里逃生。
1928年,徐复观公费赴日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在国内时,徐醉心于鲁迅的文章,到日本又觉鲁迅“只是纯否定性的光芒,因而不免发生一种空虚怅惘的感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学生集体退学,被日本宪兵拘留,经集体绝食抗议,终被遣回,离正式毕业还剩6个月。
回国后,徐复观先在广西任职,后受当时内政部长黄绍竑指派,实地侦察入疆路线,但计划旋即取消。抗战爆发后,徐参与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等,因作战失利几乎被论罪。
1940年,徐复观任少将司令,并加入国民党。
为挣路费去延安
1942年,徐复观经人介绍认识了特务头子康泽。此时徐已有解甲归田之意,但缺路费,恰好康泽准备向八路军派两名少将联络官,薪给甚高,且预付6个月工资,徐复观和郭仲容被选中。
少将联络官本负责沟通国共军事信息,但1941年冬国民党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延安不再允许国军联络官上前线,只让他们留在延安。
1943年,徐复观、郭仲容到延安一周后,毛泽东便接见了2人,据徐复观自称,他与毛曾5次以上长谈。徐还问毛“应当怎样读历史”,毛回答说“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不容易看出”。
徐曾问毛:“孔子的话,你有没有赞成的?”毛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很好的话。”徐复观说:“还应加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毛亦同意。
当时延安正“整风”,毛泽东给了徐复观一摞材料,徐连夜看完,毛第二天问:“里面有没有好的?”徐说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很好。毛泽东十分惊喜,第二天就让刘少奇来见徐。
在延安期间,徐复观通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1943年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去世,延安举办了追悼会,会上边区宪政促进会会长吴玉章屡屡批评蒋介石,徐要登台答复,主持人婉拒,徐愤而绝食,因为“不自觉的‘职业精神’”,后周恩来特写长信来安慰。

徐复观先生与王世高女士,1963年于东海大学家中庭院
被蒋介石深深感动
在延安待了5个月,徐复观等人回到重庆,不久与康泽发生口角,寄住在陶钧处,等船回乡,闲谈道:“中共志在夺取全面政权,而且就国民党情形看,是抵挡不住的。” 陶钧甚奇其言,带徐复观见了时任总参谋长的何应钦,何说“不要离开重庆”。很快,蒋介石亲自约见徐复观。
见蒋前,侍从官特别提醒,谈话不得超5分钟,但蒋不断提问,一下谈了30分钟,蒋让徐复观写成书面报告。
徐复观并没当回事,出乎意料,3天后的深夜,蒋再度召见徐,徐歉意地说还没写好报告,蒋大度地说没关系,然后问徐生活如何,徐说并不困难,但蒋还是亲笔开了“送徐参谋复观三千元”的条子,硬塞到徐的书包中。
三天后,徐复观读报才知,蒋介石接见自己的第二天早晨便乘机飞赴埃及参加开罗会议,徐被深深感动,想到蒋有这么重要的事,却还想着他这么一个小军官,决心为蒋效力。
蒋介石任命徐复观为14位核心幕僚之一,后又提拔徐为随身秘书和党政军联合秘书处的副秘书长。
1945年5月,徐复观给蒋写了一个很长的报告,对国民党提出全面批评,蒋介石未表态,陈诚原本对徐有成见,对此报告极不满,当众辱骂徐复观。蒋介石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前,与徐复观单独交流,徐说陈诚提出6个月把共军剿平的想法“完全错误”,蒋脸色突变,从此渐渐疏远徐。
和恩师熊十力不欢而散
1947年,徐复观从蒋介石手中要了一笔钱,主办了学术刊物《学原》。
1944年,徐复观拜在著名学者熊十力门下,徐复观本名徐秉常,十六七岁时阅《大乘起信论》,自取“佛观”为字,以后从军,委任状上均写为徐佛观。1948年,熊十力将其改成徐复观,取义《老子》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熊十力脾气古怪,让徐复观先读王夫之《读通鉴论》,徐说我早已读过,熊十力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徐复观只好重读,下次拜访熊十力时,提出对书中一些观点的批评。
熊十力怒斥道:“你这个东西!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全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什么益处?”“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原本尊奉“五四”疑在信先的学问方式,没想到熊十力反其道而行之。徐复观后来说:“对中国文化,从20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而多有一点认识,这也是得熊先生的启示。”
1949年,国民党大陆政权摇摇欲坠,熊十力完成《韩非子评论》一书,徐复观认为该书倾向中共,致熊十力大为不快,后熊十力写信劝徐留在大陆,可以考虑去中央大学教书,徐复观回信道,他会“直接去问毛泽东先生中大可去否”,颇有挖苦熊十力为五斗米折腰之意,熊大怒,写信给钱穆、唐君毅说徐“非我徒也,小子当鸣鼓而攻之可也”。
师徒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互相批评好面子
徐复观不喜欢胡适,由来已久。
1948年,有人建议蒋介石把总统位子让给胡适,以示民主,蒋第一反应是“他不行、他不行”,后蒋采纳这一建议,但胡适既恋虚荣,又不愿担责。作为蒋的贴身幕僚,徐复观对胡适的评价是:“听说接胡适先生充驻美大使的人发现胡先生的办公桌抽屉内,积压着许多应办的公事,并且乱堆乱放,乱得一塌糊涂。”“他是一个带有名士气的书生,假使真请胡适先生当行政院长,会弄得天下大乱……”
就学于熊十力后,徐复观的思想突破了“五四”遇传统必反的窠臼,因此对胡适开始不以为然,加上胡适忙于社会事务,在学问上用功甚少,这与半路出家、极为刻苦的徐复观呈鲜明对照,徐复观曾批胡适是“学术界的游惰之民”“胡适在学术思想上固步自封,不了解西方思想却又喜欢胡乱鼓吹,而且爱讲门面功夫”。
胡适对徐复观的评价也不高,他曾对胡颂平说:“这个人(指徐复观)有自卑感,又有优越感。有自卑感的人一定也有优越感,喜欢摆臭架子。他来时你不见,可能得罪他。所以他来了,我特地想些话给他谈,不给他多谈几句,他不过瘾的。”
国民党大陆政权垮台后,徐复观退出政界,管蒋介石要了9万美元,到香港去办杂志,可其中猛料不断,说孔宋集团(孔祥熙、宋子文为首)存在国外的货币总额至少为130亿美元,1940年夏到1944年夏,国民党新兵饿死数大大超过战死数,蒋忍无可忍,封了杂志,并怒斥了徐复观一顿,徐干脆退出国民党。
活活气死了“伟大的书生”
1958年元旦,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在香港发表4万字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即“新儒家宣言”,胡适不客气地说:这宣言是欺世盗名的鬼把戏。
徐复观后来遇到胡适,问胡为什么骂,胡适说宣言中提到的宋儒其实是“阳儒阴释”(表面是儒家,内核是佛家),算不得中国文化。
徐复观追问道:我们关于宋明理学的论述,你看过吗?胡适说没看过,徐复观不客气地说:既然没有看过,怎么能批评?我们是从世界文化视角来看中国文化的。胡适嘲讽道:徐先生真是中西贯通啊!
有了这段不愉快,则徐复观突然发飙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胡适病重住院,徐复观仍追骂不止。
1962年2月24日,72岁的胡适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会议的酒会,他说:“……25分钟的话,引起某些人的不满,对我进行文字围剿。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体。我挨了40年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酒会结束时,胡适突倒地,当晚7点10分去世。去世前一个月,胡适曾感叹:“徐复观的文章,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徐复观得知噩耗,立刻收回全部批胡文章,并写了悼文:“我深切了解在真正地自由民主未实现以前,所有的书生,都是悲剧的命运……正因为他(指胡适)是悲剧性的书生,所以也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徐复观是懂胡适的,只是尘世间大多数人难拒绝骄傲、愚昧、浮名的诱惑。
1981年,徐复观准备回大陆给恩师熊十力扫墓,却发现已患癌症,第二年4月,徐客死他乡。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