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讯,明天开始,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将正式对公众开放。1300余件文物、1000多张照片同时展出,歼-10战斗机、直-10武装直升机等16件(套)现役主战装备也集中亮相。

展览提倡预约参观,团体和个人观众均可通过军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自助预约。参观时间每天9时至17时,16时停止发票和进馆。主题展览期间周一不闭馆。
亮点 多维立体呈现展陈效果

进入展厅,穿过镶嵌着“90”造型的红墙,一枚巨型“八一”军徽熠熠生辉。
“你看,这是朱德的扁担,姥爷小时候学的课文里就讲过这个。”展柜前,62岁的徐京岩给8岁的外孙女黄紫萱当起了临时讲解员,“朱德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十大元帅之首。”小姑娘点了点头,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趴在展柜旁一笔一画地记录着。
不远处,海军某部战士黄雪俭在陈列着纪念章的展柜前驻足良久,“这些代表的是军人的荣誉,在我看来有种神圣的感觉,也是一种激励。”
来到“攻克锦州”展区,10岁的程浩然眼前一亮。城墙内,战火纷飞,炮声隆隆,光影变幻中,“功臣号”坦克正从废墟中驶出。
“展览运用主题雕塑、大型景观、油画插画和音视频、组合照等形式,丰富手段、活泼内容,努力达到多维立体呈现的展陈效果。”工作人员表示,展览重点设计了“井冈山会师”、“华北军事演习”、“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等景观,生动呈现人民军队90年征程的历史性场景、标志性事件,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据了解,此次展览主体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专题形式展示,设置“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成长”、“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保卫人民民主政权和建设合成军队”等8个部分,展陈面积4800平方米,展线总长710米,共展出照片1000多张、文物1300余件、艺术品15件、图表制字58幅,景观10个、视频9个、触摸屏12个。

“攻克锦州”展区
现役主战装备实装展出
“现在很多枪都是智能的,可以测目标距离、感知环境、弹道解算……”双面展示的枪械展柜前,负责实装保障的工作人员讲得绘声绘色,数十名“军迷”团团围住,不时点头称赞。

歼—10飞机
来自306医院的万浩正是其中一员,入伍5年的他第一次来到军博,看得目不转睛,拿起手机连连拍照,“我们之前训练时只用过95式自动步枪,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么丰富的武器装备,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觉很震撼。”
军事博物馆文物部副部长程定飞表示,此次展出了很多我军著名将领用过的手枪,可以说是名人名枪,如陈赓在长征期间使用的美国造史密斯·韦森0.38英寸转轮手枪、左权使用的比利时造SF0.32英寸转轮手枪、任弼时任湘赣边区省委书记时使用的西班牙造SF0.32英寸转轮手枪等。此外,还有国产系列轻武器,如54式手枪、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机枪,以及81式自动步枪、81式班用机枪等,基本上每个阶段的轻武器都得到了相对比较集中的展示。
广场上,歼-10战斗机、直-10武装直升机、鹰击-83J导弹、99A式坦克、红旗-9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等武器装备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合影。
“这次展出的都是最新的现役主战装备,至少参加过九三阅兵。”展陈研究部副部长刘中刚告诉记者,广场上的16件(套)实装,以及室内展厅第八部分的61件武器装备模型,都是由装备部门专门协调调拨过来的。

鹰击—83J导弹和鹰击—62A岸舰导弹发射车
见证!一枪一刀诉说胜利史

1947年2月10日,朱德第一次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名义,与毛泽东、刘少奇共同签署的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命令。(一级品)
此次展览中,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冈村宁次在受降仪式上呈缴的战刀等重磅展品悉数登场,无疑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之选。这些文物之所以地位非凡,乃是因为其见证了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明星展品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

这把枪,见证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
1947年2月10日,朱德第一次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名义,与毛泽东、刘少奇共同签署的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命令。(一级品)
与大多“躺”在柜子里的手枪相比,展厅入口附近,一把“站”在独立展柜中的手枪显得与众不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枪身上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
“这正是朱德在南昌起义使用的德国造毛瑟M1896式(警用)7.63毫米手枪,可以说是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工作人员表示,许多观众会问,“这是不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其实,“第一枪”的说法只是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性意义的象征性概括,并不是指哪支枪先打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支枪确实是“第一枪”的见证者。
“我们现在说建军90周年,其实建军节就是从这里来的。”据工作人员介绍,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朱德率军官教育团按前委的部署,杀向驻地周围的敌军。经过几个小时激战,起义军各部按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南昌城头飘起红旗,起义取得胜利。
此后,起义部队进行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下辖3个军,朱德为第9军副军长,不久即担任军长。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展陈研究部副部长刘中刚谈到,从党史的角度来讲,这把枪见证了我们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军史的角度来讲,这把枪也见证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
冈村宁次在受降仪式上呈缴的战刀

抗日战争展区中,一把略呈弧形的佩刀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刀柄及护手两侧分别嵌有8枚日本皇花。附装刀的木盒上刻有“日本投降代表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呈缴自佩战刀一把,谨呈委员长蒋,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中华民国卅四年九月九日于南京”字样。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9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受降仪式之前,冈村宁次呈缴的正是它。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在总统府缴获了这把战刀。”文物部副部长程定飞表示,这把战刀有两层象征性意义。第一层,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象征着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第二层,这把战刀是人民解放军在南京总统府缴获的,象征着我们推翻了蒋家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政权取得胜利。
五五式元帅礼服、常服、勋章和证书


展厅中段,一面高大的玻璃通柜里,五五式元帅礼服、五五式元帅棕色常服、五五式元帅白色常服,两套一级勋章以及一些开国将帅使用和收藏的武器陈列其中。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27日,在北京举行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这套展品的意义就在于,标志着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起步。”据刘中刚介绍,我们的人民军队经历了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发展的过程,着装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过去八路军和红军衣服都很简单,没有统一样式,只是一个红星两个肩章,并不规范,另外,衣服都就地取材,颜色质地都不一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走向统一。”
追忆!小展品背后有大故事

“许多观众可能只关注那些热门展品,事实上,还有不少看似普通的文物也很有来头,值得去看。”军事博物馆展陈研究部副部长刘中刚表示,每一件展品,都曾经见证一段鲜活的历史,承载着沉甸甸的故事。
红军时期 中革军委之印:经历反“围剿” 经历长征

来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成长”展区,可以看到明亮的玻璃柜里陈放着一枚醒目的大印,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印。
这枚银印直径9.5厘米,有3层图案,最外层的上半圆刻着略小的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字的两端各是1枚五角星,下半圆刻着“革命军事委员会”;内层核心的图案是地球上镶嵌着镰刀和斧头;中间一层是打着结的麦穗环绕着中间的地球,正中间高悬着一颗五角星。
“整个图案标示着中革军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全国红军最高指挥机关。”刘中刚表示,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象征其权力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印章也随之产生并生效。从此,该印便跟随红军领导机关经历了反“围剿”战火的硝烟。
负责保管印章的军委总司令部作战局的同志们,始终把保管好印章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视印章为生命。长征前,为了携带方便,该印的印把子被拆除,只余下印章。长征途中,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战事不断,自然环境恶劣,他们始终把印章贴在自己的胸口上,用生命护卫着它,使它在关键时刻都能得到有效使用。1937年8月,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枚印章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交由林伯渠保管。
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经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批准,中革军委之印移交军事博物馆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 杨靖宇将军之印:见证东北抗日斗争的艰苦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展区中,一枚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袖珍”印章在展柜中似乎并不起眼,但军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枚印章其实意义非凡,它的主人正是大家所熟知的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
从外观来看,这枚铜制小方印边长只有1.5厘米,高也不过3厘米,上部为一个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钮,下部为正方形印台,底部印面为阳刻,边缘较宽,刻有“杨靖宇印”4个隶书字。印章很小,见证了东北抗日斗争的艰苦;小小的印章上有圆雕狮子钮,又阐释着杨靖宇的革命乐观精神。
“印章在杨靖宇的革命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作为部队指挥官,经常下达各种命令,发出一些重要的通知、汇报、总结,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上面都会郑重地盖上自己的印章。就连书写一些重要信件,也要盖印。”据介绍,1938年秋,日伪军在连续遭到沉重打击后,加紧实施疯狂的“大讨伐”,特别对抗联第1路军各部队进行长期封锁和分割包围。
为了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零下40摄氏度严寒,率领第1路军改编的第1方面军部分队伍和总部警卫旅400余人,牵制敌军。部队极度缺乏衣食和弹药,连续作战,伤亡惨重。至1940年1月,人数减至60余人。杨靖宇和战士们一样,每天靠吃树皮、草根、白雪等充饥。
2月15日晚,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警卫战士。18日,警卫战士去找食物,在大东沟屯附近遇害。23日,因汉奸告发,杨靖宇遭敌层层包围。敌人劝降不成,便发动进攻。杨靖宇手持双枪,抗击20分钟,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凶残的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全是树皮、枯草和棉絮,大为震惊。
1967年,吉林通化兴华镇一位农民在大荒沟铲地时,偶然捡到了杨靖宇的这枚印章,把它交给了当地公安部门,后来又被送到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解放战争时期 烂草堆里的大木盆:携敌情胜利渡过长江

在“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展区,一只看似普通的大木盆也有着一番传奇经历。这只长1.7米,宽1.15米,高0.38米的大木盆,是华东野战军著名侦察英雄齐进虎等在渡江战役前夕到黑沙洲侦察敌情时用过的渡江工具。
黑沙洲位于安徽芜湖以西、荻港以东,是长江中心的一块绿洲,也是解放军渡江必经之地。为了精确掌握洲上的地形和敌情,人民解放军第27军的侦察员齐进虎接受了部队领导交给的偷渡到洲上进行侦察的任务。
1949年3月的一天夜里,齐进虎带领4名侦察员冒着倾盆大雨,乘坐一只木船向对岸划去。靠岸后,齐进虎带领两名侦察员到敌人阵地前沿侦察,叫另两人在船上等候。但齐进虎3人走出不远,岸边就响起了枪声,船被敌人发现了。敌人向小船猛烈射击,小船被迫离岸,向江心划去。由于敌人严密封锁,船无法再次靠岸,齐进虎等3人被迫滞留在黑沙洲上。
为完成侦察任务,齐进虎决定在洲上暂时潜伏下来。他们找了一户老乡,白天藏在老乡家里,晚上出来侦察敌情,了解敌人的江防部署情况。一天夜里,齐进虎等人在侦察国民党军新的炮兵阵地时,被敌人发现,于是敌人开始了大搜捕,并把洲上的老百姓全部赶到江南。没有群众的掩护,齐进虎等在黑沙洲上白天只能藏在芦苇丛和麦地里。坚持了31天后,他们终于摸清了敌情。
一天晚上,齐进虎等在一个破茅草房里休息时,意外从盖满牛粪的烂草堆里发现了一只椭圆形的大木盆,3个人非常高兴。经过苦练,他们终于掌握了划木盆的本领。
回部队这天晚上,他们再次核对了敌情,趁着夜深人静,胜利渡过长江,返回部队,向上级详细汇报了侦察到的敌情。
渡江战役发起后,齐进虎所在部队凭借他们的侦察情报,猛烈地向黑沙洲炮击,准确地击毁了敌人所有重要的军事火力点,为渡江大部队扫除了障碍。
后来,齐进虎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侦察队副队长。12月在执行任务中触雷牺牲,遗体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新时期 维和勋章:申亮亮生命中的最后37秒

进入展览尾声,“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展区里,可以看到申亮亮的联合国维和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使命纪念章等多枚勋章。
申亮亮2005年12月入伍,2016年5月18日,随中国第四批维和部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北京时间6月1日4时50分,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遭遇汽车炸弹袭击。在汽车侧翻时,申亮亮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有年仅29岁的申亮亮一人牺牲,刘中刚表示,“这在联合国维和历史上也不多见。”
6月10日上午,申亮亮遗体在部队驻扎地吉林省永吉县火化,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追悼会。6月12日,申亮亮的骨灰在战友和亲人的护送下,回到阔别11年的家乡,并葬入温县烈士陵园。父母带回的遗物中,除了申亮亮生前穿过的几件军装外,还有申亮亮牺牲后获得的4枚勋章:联合国维和勋章、马里战士十字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使命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
今年5月24日,在“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到来之前,联合国总部举行了隆重纪念仪式,缅怀为和平献身的维和人员,并向包括申亮亮、李磊、杨树朋3位牺牲的中国维和军人在内的殉职维和人员追授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
讲述:文物征集来之不易
此次展览中,首次展出的抗联领导人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中共地下党员阎又文穿过的长衫等,都是新近入馆的珍贵文物。一次次曲折艰辛的征集,让展览愈加丰富而厚重。
周保中将军的抗日游击日记
今天上午10点,30名东北抗联后代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领队正是周保中将军的女儿周伟。年逾古稀的她头发花白,俯下身来凝望着展柜中父亲的一本本日记。过去一年里,她与董长军馆长见面商谈不下五次,同时多次与文物部负责文物征集的同志接触,最终郑重作出决定,将父亲周保中和母亲王一知当年留下来的所有文物,全部交到军事博物馆。她相信,这里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21本抗日游击日记
去年8月,董馆长率队到东北出差,进行东北抗联专题的文物征集,得知周伟手中有很多父亲周保中的文物,便交代随行的文物部副部长程定飞与之取得联系,表达收藏周老将军文物的意愿,“有段时间,我几乎每个礼拜,甚至每天都要给周大姐发微信、打电话、当面谈,争取到她对我们的信任。”
今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这就意味着,把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的东北抗日游击作战,也视为中国抗战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周保中将军的抗日游击日记,正是这段历史最真实的记载,反映了他领导东北抗联游击斗争的过程以及经历过的艰难岁月。”程定飞更加坚信,周保中的文物对于了解当年抗联战士的生活、战斗和学习有着重要史料价值。
“我们告诉周大姐,军博有着良好规范的保管条件和科学的保管手段,比如,把日记全部进行扫描,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永久保存。同时,我们也有相关专家,具备深入研究的实力。展出方面,可以做到集中化、系统化,尤其是今年正值建军90周年,会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历史。”通过董馆长一次次满怀诚意的交谈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让周伟彻底放下顾虑,并在2017年新年来临之际,亲自将父亲的日记和父母亲其他珍贵文物70多件送到文物人员手里。
“周保中的抗日游击日记手稿是我们军事博物馆的一个新的镇馆之宝。目前馆内也收藏有很多日记,包括最著名的雷锋日记,以及彭雪枫日记、彭绍辉日记等,但是这么完整、集中地记录反映一段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这段历史,还是第一次。这对于我们研究东北抗联乃至研究整个抗日战争史具有重要价值。”程定飞表示,目前馆内收藏的周保中夫妇文物已经有160多件。其中,抗日游击日记33本。
“因为展柜陈列空间有限,这次只展出21本。同时展出的还有周保中夫人王一知记录的东北抗联歌曲,以及首次发现的抗联将士三个备忘录。”据程定飞介绍,周保中在担任东北抗联教导旅,即苏联远东88旅旅长时,曾于1945年与苏联军队一起,参加对日反攻作战。期间起草过三个备忘录,由王一知刻板印制,包括组织备忘录、政治备忘录和行为备忘录,“非常珍贵,特别是行为备忘录,跟我们今天纪律条例都是相近相通的。”

组织备忘录和行为备忘录
中共地下党员阎又文的长衫

“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展区中,一件灰蓝色的长衫整齐叠放着。提及这件展品,程定飞有些激动,“这是阎又文穿过的,他为我党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去年底,他的家人主动向董馆长提供信息,我们取得联系后,又专程把这件长衫送过来。”
伴随长衫而来的,还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1938年,阎又文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大多数人只知道他一年后的另一个身份,即傅作义的秘书。
“后来,他长期潜伏在傅作义身边。”据程定飞介绍,解放战争时期,阎又文利用这一特殊身份为我党收集情报,不断地对傅作义做思想工作,为傅作义分析当时的形势,使其意识到和谈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1949年2月22日,阎又文随傅作义赴西柏坡,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见面。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直接领导罗青长,正式恢复了组织关系,但真实身份仍未公开。这一次,他又接到新的任务,辅助傅作义接受部队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点名让阎又文到农田水利局,继续做自己的部下。按照组织的安排,阎又文的真实身份依然没有公开。1960年,阎又文调任农业部粮油局局长。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主管粮食生产的阎又文顶着巨大的压力,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1962年9月25日,积劳成疾的阎又文因患食道癌去世,弥留之际,他给守在病床边的妻子丁宴秋留下遗言:“有事情找组织。”那一年,他年仅48岁。
直到1993年,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才知道他的中共地下党员身份,而此时距离他的去世已经整整31年。
那年春夏之交,农业部分别向阎家六子女单位发去公函:“阎又文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在此期间,他运用担任傅秘书的有利条件,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作用,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贡献。”
1997年7月10日,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发表文章《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为阎又文正名。
在文章结尾,罗青长写道:“阎又文才华出众,文笔锋锐,行必踏实,事繁勿慌,和若春风,外圆内方。我借毛主席的《咏梅》词怀念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至此,阎又文的感人事迹终于得以传播开来。
温馨提示:
“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将于7月27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持续到10月31日。
展览提倡预约参观,团体和个人观众均可通过军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自助预约。参观时间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17时,16时停止发票和进馆。主题展览期间周一不闭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文 程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