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阜内大街线杆“拔牙” 更多空间可被用作绿化带和步行道

2018-04-03 11:14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4月3日讯,阜成门内大街的线杆进行了一次“整顿”。半年前在这条不过600米长的路段上,竟然密密麻麻地架设着183根杆子,其中包括电线杆、通讯线杆、路灯杆甚至废弃的杆子。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如今这183根线杆的功能,已经整合到了36根“综合杆”以及19根交通杆之上。道路从此变得宽阔,更多的空间可以被用作绿化带、步行道。

改造前
改造后

乍听上去这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运作起来,需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光是选择新杆的位置,我们在街上就跑了两个多月。”实施这一改造项目的西城华融金盈公司项目负责人苏秋鹏说。
经过改造,阜成门内大街的面貌变得舒朗起来;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整治为未来的城市改造规划提供了一个样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编制的《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将会向城市管理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体检报告
1米宽的人行道线杆站中间

北京中心城区的很多街道,因建设年代较早,仍然保留着多年前的市政设施,线杆便是其中最常见的。

改造前阜成门内大街西段600米长的路边,平均每隔三四米就有一根线杆。这些线杆分布并不算“均匀”,比如民康胡同北口与阜内大街交叉丁字路口的东南角,便有四根杆子,其中一根是交通指路牌,一根是路灯杆兼任无轨电车线路架杆,另外两根都是水泥线杆。四根杆子彼此距离均在一两米之内,线杆上线路并不算多,还有多个接线柱上并没有悬挂电线,是“废杆”。

像阜成门内大街线杆密布的情况,只是北京中心城区的一个缩影。记者在街头观察,如永安路从前门大街路口至友谊医院之间约400米的路段上,也分布着约60根线杆。这段路上的多处人行道宽度不过1米左右,却被线杆占用着;一些线杆的顶部仅仅挂着一两根电线,其中至少4根旧线杆上并无电线,已经废弃。

188根线杆减到55根

阜成门内大街西段率先实现了线杆整合。如今,那处曾经四根线杆“扎堆儿”的路口,只剩下了一根交通指路牌杆和一根“综合杆”,也就是将线杆的功能与路灯杆合为一体。这条街上其他地点的情况也类似,曾经“三五成群”的188根线杆,竟然缩减了三分之二,仅55根就实现了全部的功能。而且这55根杆的分布基本均匀,即以路灯杆的位置为基础设立,美观度也大幅提升。

“工作开展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线杆涉及了和很多家产权单位,每一根都承载着各自的城市功能,缺一不可。”苏秋鹏说。经过与电信部门、供电单位、电车公司、公安交管部门等每个部门的多次沟通,现场踏勘最终达成了一致的方案。

由于各种线杆的维护均由所属单位进行,而维护又需要人力、费用,想把这些线杆整合,首先要解决“管理模式”的问题。经过与各单位多次商讨,最终大家认可,“满足功能需求”是最基本的原则,而在城市道路上,路灯照明便是最为必须的。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市规划国土委、市城管委、阜景街什刹海建设指挥部、华融金盈公司等单位工作人员,将所涉及单位的代表请到一起,开始了布杆位置的调查。经过反复查看与计算,大多数的功能杆都以路灯杆为基础,设置在了一起。而路灯杆的产权单位并非供电部门,而是公交电车公司。“电车公司负责杆体的基本维护,其他各单位需要在杆上设置功能的,与电车公司交涉,简单的说,就是大家都来‘租’线杆的功能。这样的方案最易于实施。”而且这一整合方案的实施,在全市并无先例,“这是线杆功能的创新,更是管理上的创新。”苏秋鹏说。

整改过程中,交管部门所属的功能杆曾最令实施人员头疼。“大街上有不少人行横道,也就得有很多过路的红绿灯。交管部门当初设置这些红绿灯时候用心良苦,连盲人过街需要听到红绿灯发出声音这样的因素都考虑了。而且一些指路牌位于路口附近,移动之后可能也不利于出行和指示。”

尽管有难度也要克服,苏秋鹏告诉记者:“我们请交管部门到场查看,因为综合功能杆的设置密度合理,绝大多数的交通杆都可以稍加移动,比如只需移动一两米,就能减少一根杆的设置。”最终交管部门欣然接受了实施单位的建议,出于安全性和必要性的考虑,剩余了19根杆体独立设置。

这种综合协调的模式,今年西城区还将在阜成门内大街东段的改造中继续推广使用。它也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设计经验,为规划管理部门、道路设计部门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健康提示
“次优方案”实现“综合效益”

说道京城尤其是中心城区街头的线杆设置密度较大,“总的来说,是我们以前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粗放,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设想,究竟把线路设置在哪里合适,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主任工程师叶楠说。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路面上线杆密布。

而新的管理方式,便是要说服各单位,放弃各自认为的最优方案,使用“次优方案”。“只要大家各自做出一点儿让步,城市的地上地下都会变得更加美观、有条理。也就是‘综合效益’最好。”

城区出行从“机动化”到“精细化”

此次线杆治理,仅仅是阜成门内大街变化的一部分。这条老街正在疏散一些低端业态,而且还首次引入了“市政休闲带”的概念,即“将步行、骑行、市政设施、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城市家具、景观绿植等内容,全部整合集约到非机动车及人行步道之间约6.8米的带状空间内。”

为了保证这一空间的整洁、安全、便利,此次实施中,施工人员将非机动车道全部垫起至便道的高度。“老城区的街道宽度有限,其中绿化的树坑又占据了一部分;汽车停车时常占用非机动车道,人们出行的感受变差。”苏秋鹏介绍,垫高路面后,不仅充分利用了树坑弥补非机动车道宽度的不足,也让汽车无法占用非机动车道停放。车道之间设置一些半米高的护栏,避免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干扰,腾出来的空间还可以设置一些共享单车存车架、休闲座椅。

而叶楠介绍,曾几何时城市发展一直在追求出行的“机动化”,汽车普及造成的道路需求也让道路设计追求宽阔、大气。但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不仅追求“精细化”的设计与管理,也在理念上体现出“鼓励步行”的趋势。比如减小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以免转弯车辆开得太快给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又比如缩窄路口处道路宽度,减小行人过马路的距离。

记者手记
未来的城市需要更精细

未来的城市需要精细到什么程度呢?规划师的想法超乎意料的细致。

叶楠给记者举例:“路边要有树荫,在北京,树坑一般会占据人行道1米的宽度。在暂时无法拓宽道路的前提下,在树坑上下下功夫就成了很贴心的想法。现在一些树坑有了盖板,一定程度上算是加宽了人行道,但又不利于树木生长,有些树木的根系会拱出地面。”她注意到,一些日本城市因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在绿化上就下了功夫,“在绿化前就已经选择了根系生长不会高出地面的树种。”

无论是阜成门内大街改造还是国外已有的经验,这些都为正在编制中的《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提供宝贵的经验。叶楠坦言,这一设计导则,目前看来还难以取代各行业的“标准”。“我们会在导则中,对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提出新理念下的建议。未来希望各个部门参考,进而推动那些行业逐步优化已有的规范或标准,以实现精细化设计、规范化管理,达到综合效益最好。”

这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举个例子来说吧。学道路规划设计的人,在学校里接触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机动车的安全通行能力。而现在,我们可能要根据综合效益的要求,降低机动车的通行能力,这不仅要跨越出已有的观念,也要求道路设计人员具有与此相关的各个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执行者具备很强的专业协调与部门统筹能力。”

“精细”不仅是规划、建设,也是管理的新思路。一套新方式从想法变为现实,需要的是理念的根本转变。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硕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