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志怪: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龙 出现了哪些有趣的误读

2018-04-20 18:3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从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龙形象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是极难的,互相了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趣的误读,这种误读是意味深长的。

作者:盛文强


资料图 刘平摄

龙在东方是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其外形来自某种古老的拼贴技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须,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神兽,善变化,能兴云雨,有利于万物,在中国古代又被视作帝王的象征,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而在欧洲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嘴里能喷火,谓之“恶龙”。到了中世纪,欧洲的龙堕落为罪恶的象征,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凶残而又狡诈。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曾化成一条恶龙,用尾巴扫过了三分之一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东西方龙文化也出现了意味深长的对话。

在18、19世纪来华的欧洲使臣、传教士及旅行家的文字及画笔下,中国龙被赋予了诡异的形象,两种不同文化的隔膜使龙出现了形变,从图像史中,有大量的“变异龙”出自外国人的描绘,成为龙的一个亚种——它不属于任何一种龙文化,只是文化观念碰撞的产物,存在于不为人所知的异度空间。

传教士利玛窦注意到了龙在皇家的日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服饰、瓷器、家具、建筑等物件上都有龙的图案,皇帝的衣纹和宝座都装饰着腾跃的龙。在手稿中,利玛窦将龙写作“Dragone”。在1616年出版的利玛窦《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法文版中,这个词被一律译成“dragon”——在西方传说中,这个名字指的是一种长有翅膀的喷火龙,是邪恶的象征,这是龙与dragon的首度碰撞。

早在1793年来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就记下了零星的关于龙的印象。马戛尔尼使团是欧洲人深入东方的一次“破冰”之旅,英国希望与大清达成贸易协议,却遭到了清帝国的拒绝,一行人铩羽而归。即便如此,英国人却借此进入了这个神秘的东方帝国,上至大使、副使,下至使团成员,几乎都写了日记、行纪,数量极为可观,可见西方人对东方的热情。在他们眼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当他们看到建筑中的龙形纹饰时,龙的神性及庄重未能被他们感知到,只是觉得这些造型奇怪,缺乏实用性。马戛尔尼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唯一我看不顺眼的东西是狮、虎、龙等的大瓷像……对此我感到迷惑不解,只能说把这些怪物收集起来既花钱又困难,钱财多了,因此就促使他们尽量寻求浮华和奢侈的摆设,这是审美的败笔。”跟随马戛尔尼使团出访大清的巴罗也在回忆录中写道:“屋顶檐角上那些龇牙咧嘴、奇形怪状的狮子、龙蛇,根本谈不上什么好风格,实用性,或美感。”(《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商务印书馆2013版。)

因此,马戛尔尼使团中的水彩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画到两个清帝国的士兵时,对他们手中所持的龙旗进行了模糊处理,龙形图案的轮廓暧昧不清,固然是为了突出人物的需要,也从某种角度暴露了认知的盲区,毕竟,在画家的角度看来,恶龙怎么能作为旗帜呢?其中有一面旗帜上的龙,甚至被加上了翅膀,与西方的龙极为接近了。

而在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笔下,中国海域内的龙头船是惊悚可怖的:“船头的龙,黑色,橘色条纹,张口,像火一样的舌头伸出来。它红红的眼睛盯着带泥的水,仿佛驱赶波涛里的恶鬼。”(尼克斯·卡赞扎基斯《中国纪行》,译林出版社2007版)无数次梦到的东方世界猝然呈现在眼前时,先令他吃了一惊,在归途中,卡赞扎基斯仍然心有余悸,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对中国的印象:“在孔夫子美好道德和安详的面具后面,会飞出一条凶恶的、食肉的、身披绿鳞的龙。”这代表了多数欧洲人对中国龙的印象,无疑,这种印象是基于其自身的欧洲文化背景,先入为主的观念难以撼动。

不过,对于东方帝国的美好想象,随着清朝国力相对于西方的急剧衰落,龙的绘像转而出现了讽刺意味,西人绘制的漫画中,多以龙指代清帝国,大腹便便的龙,被踩在地上的龙,还有被宰割的龙,圣乔治屠龙的欧洲传统得以复活。中国龙往往伴随着辫子、八字须、长指甲、朝珠补服等元素登场。1900年的法国明信片《龙被征服了》中,八国联军合力把龙吊到了树枝上,这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命运的写照。此外,龙还象征着笨拙的暴力,明恩溥《骚乱的中国》收入一幅关于义和团的漫画,一只双头的怪龙象征义和团,正在朝洋人进攻,有个洋人还被龙吞进嘴里。

龙的误解延续到今日。2016年春节期间,西班牙艺术家一款庆祝中国传统春节的海报,海报中的龙有十六条短腿,头部像狮子,撒旦式的三角形尾巴,看整体造型,更像一只巨大的毛毛虫。

从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龙形象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是极难的,互相了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趣的误读,这种误读是意味深长的。

(原标题: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龙)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