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北大纪念大会,独请这位传奇“扫地僧”登台演讲

2018-05-04 08:5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日报

他是北大数学系高材生;他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却一度只能靠着送餐员等零工维持生计;他年过半百,生活艰辛,心中仍装着数论的大问题…… 一鸣惊人后,权威杂志赞美他为——“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被敲开了大门。”

他,就是被称为世界数学界的“扫地僧”张益唐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了解到,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纪念日,近日上千名北大77级、78级校友返校为母校庆生。

当年的老同学在自己的学系旗帜前拍照留念。
在纪念大会上,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代表授课老师作演讲。
在母校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上,数学家张益唐作为唯一毕业生代表登台发言。

在纪念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张益唐作演讲,回忆自己的北大岁月。

虽然已毕业三十多年,但他仍念念不忘当初恩师的期待——“什么时候,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张益唐,做到了。

几年前,

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被数学界最高期刊《数学年刊》

强烈推荐发表之后,

这个沉寂了三十年的人,

瞬时成为了数学界的传奇。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唐诗。

这诗句是在讲古,但也似在说他。

北大才子半生颠沛流离,

年过半百竟轰动数学界,

咱们来看看这个传奇故事↓

快餐店打工,仍不忘数论大问题

张益唐是北大数学系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

1978年入学,7年后赴美留学。

他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

但论文涉及导师的一个引理论,

不能确认正确而没有发表。

走学术研究路线的他,

毕业后因此无法在数学界立足,

只能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

最初六七年时间,

他当过会计、帮厨,还送过外卖。

没有固定收入,

他只能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里。

1999年后,看不下去的朋友,

帮他在一所大学谋了份工作,

临时讲师,工资一课一结,

过了好几年,才转成正式讲师。

他一边教着课,

心中仍装着数论的大问题,

他平时堪称沉默寡言,

但讲学极为幽默,

他的热情都在数学上。

他本可以研究几个小问题,

发表许多好文章,为自己赢得名利。

但是他不愿,

他只想和数学的灵魂直接对话。

孪生素数猜想被研究了很久,

直觉告诉他,

自己应该可以解决。

一位讲师敲开了重大猜想的大门

2012年7月3日,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张益唐在好友家等待观赏梅花鹿时,

突然想出了一个研究思路,

找到了心中问题的突破口。

2013年4月17日,

他向《数学年刊》投递了一篇文章,

题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不到1个月,

顶级解析数论专家亨利·伊万尼克

自曝审稿人身份,

确认这是一个有历史性突破的工作,

文章漂亮极了。

张益唐的孪生素数猜想稿纸

不懂数学的人,

并不觉得有什么厉害,

但就像运动员们,

会为了0.01秒的进步经年努力,

数学也需要不断地突破瓶颈。

只是这一次,

在孪生素数猜想被提出100多年后,

它被张益唐证明,

本来数学家在这个猜想里大海捞针,

而他把大海变成了湖泊,

还提供给别人继续缩小范围的方法。

从此数学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开始攀登其他高峰。

张益唐一鸣惊人。

此后他来到哈佛大学演讲,

《自然》杂志盛赞他的成果,

称“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被敲开了大门”

《纽约时报》大幅报道他的成就。

而此时,

这位一鸣惊人的“数学新星”

已经年过半百。

2014年,张益唐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在获奖感言中,他说——

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挑战传统,对那些别人说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勇于探索,如果真正热爱,就永不放弃。

两任北大校长用他勉励毕业生

2013年,北大数学系成立100周年。

时任北大校长王恩哥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与毕业生分享了张益唐的故事。

从那时起,有关这个神秘人物的轶闻开始在北大学生中流传:比如他对数字极其敏感,能记住班上所有同学的生日,每到生日就会发邮件祝福;他不需要电话本,就能记下很多电话……

张益唐北大演讲视频:没有太多技巧,甚至有点拘谨

2015年,北大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再次提及张益唐——

“张益唐的学术生涯艰辛曲折,一度曾没有固定工作。当他对孪生素数猜想作出巨大贡献、轰动全球数学界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只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普通讲师。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对数学的梦想和热爱,与儿时一样,依然那么纯真、那么圣洁,从未改变。”

“我们有大气魄,我们敢做大问题”

此次北大120周年校庆,张益唐专程从美国赶回来。

昨天下午,张益唐身穿黄色纪念衫、戴着眼镜,平静自信。

他仿佛回到了40年前的学生时代,那时,丁石孙教解析几何,沈燮昌讲数学分析,老师们谆谆教诲依然在耳边回响,同学们讨论大问题的情景不断闪现。

“什么时候,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毕业三十多年,张益唐仍然不忘老师当年的期待。

“作为一个北大人,我们有一种大的气魄,我们敢做这些大问题,同时我们是执著的,不管这个中间能有多少挫折,我们还能坚持下去。”张益唐说。

这既是在分享北大之于他的影响,又是他对北大年轻学子的期待。

记者:任敏

摄影:和冠欣

监制:王祎

编辑:曾佳佳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