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京味儿文化迷住00后小学生 “鼓楼三少”是这样炼成的

2018-05-14 11:14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从2014年至今,北京鼓楼一带活跃着一支名叫“鼓楼人艺”的微电影团队。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一群00后北京小姑娘、小小子拉着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和外国留学生们,拍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京味儿微电影,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其中,张欣铭、李春晓和李泽语3三位小演员更是人号称“鼓楼三少”,用团队创始人方喆的话说,正是这些00后的“台柱子”,让这个致力于传播老北京文化的小团队越来越火,也让京味文化的传承有了新希望。

“鼓楼三少”

女一号 胡同长大的北京小妞

“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这句流传已久的北京童谣,如今被一群孩子们呈现在微电影中。坐在门墩上表演的小姑娘就是鼓楼人艺的台柱子,“女一号”张欣铭。别看她今年才上六年级,但跟着鼓楼人艺团队演戏已经好几年了,用方喆的话说,小姑娘有灵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同样一句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她把歌曲里唱的北京小妞给演活了。”

在3分多钟的片段里,张欣铭和邻家男孩坐在门墩上侃大山、,吃冰棍儿。不一会儿又进到大杂院中,搬出小板凳,和男孩比起考试成绩:“我才考98分,就差两分,要是没有这点绽儿就好了,现在心里熬淘着呢。”说完,小姑娘眉毛一挑,甩出无奈的“微表情”。

短短的一句台词中,就有两句老北京方言。张欣铭说,自己在表演之前,总是要问清楚方言的准确意思,才能体会语气和情绪:“这几年我学了不少老北京方言,比如这个绽儿,就是瑕疵、毛病的意思,熬淘就是内心纠结,而且淘字一定要读轻声才对。”在方喆的眼中,张欣铭这个女一号最大的优势就是“基因”非常纯:“欣铭家住在前门一带,打小就是在大院、胡同里长起来的。”

张欣铭说,自己家胡同里两边的爷爷奶奶们基本上都是老北京,她她每天早晚回家的时候,都要挨家挨户去“报到”,看到乖巧可爱的小姑娘,邻居们自然会拿出点心、饽饽甚至炸酱面来招待:“这些爷爷奶奶们讲究老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很小就懂得做人要有礼貌、,讲规矩。”张欣铭说,胡同里的“百家饭”让她尝出了老北京人的“滋味”。“砍包”、“抖空竹”、“推铁环”等游戏,则让她记住了在胡同里奔跑的感觉:“大家一起玩的时候,你追我,我赶你,在我的脑海里,这就是北京胡同小妞的样子。”

别看张欣铭还不满12十二岁,每次拍摄,她总是片场最忙碌的一个:“阿姨您来了?先歇会儿,我们方导给其他演员说戏呢。”接送群演、布置现场,在方喆眼中,这位女一号就是团队里的“王熙凤”,既能自己登台,又能协调团队:“欣铭这么小就有这样的能力,和北京文化的影响分不开,看得出眉眼高低,懂得迎来送往的小孩,人缘自然错不了。”方喆说。

男一号 书卷气十足的北京“小爷”

比起性格大方泼辣的女一号,鼓楼人艺的“男一号”李春晓则“文静”许多。浓眉大眼,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手里折扇轻摇,话不多,这位“角儿”的“范儿”却很足。

同样是六年级,春晓的文化基因则是由相声、评书等老北京传统曲艺“塑造的”的:“金盔金甲淡黄袍……”一举手一投足,一段评书“开脸儿”信手拈来:“小时候,家里老人爱听收音机,我就跟着听,田连元的《杨家将》、,《隋唐》,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都听过,当时就觉得有意思,琢磨人家怎么凭着一张嘴,就把人物给说活了呢。”

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李春晓认识了方喆,方喆觉得这个孩子身上的书卷气和谈吐都和他心中的“北京小爷”形象十分吻合:“我们刚认识的时候春晓比现在爱聊,这几年更深沉了,在配戏的时候,他和欣铭能够形成反差和对比,效果特别好。”方喆说。

拍戏的过程中,春晓经常要扮演老师和小学究的角色,这也就要求他在民俗的掌握和运用上要更加准确。“有一场戏,我要数一数北京的老字号,把‘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句老话给讲明白,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这些都指的什么。”春晓说,在方导的帮助下,他们请教了一些胡同里的爷爷奶奶,又通过网络详细查询,最终了解了每一个老字号的历史:“特别是这个腰缠四大恒,指的不是腰带,而是身上带着四大钱庄的银票。”

如今,李春晓早已不满足于在戏里当“先生”,在生活中,他也经常把一些老北京方言、,歇后语、,规矩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们:“有一次大课间,我发现操场的地上有一只壁虎,就招呼大家过来看歇了虎子,好多同学就愣了,问我歇了虎子是什么。”不久以后,春晓把“夜么虎”、“水妞儿”、“户铁儿”等一批“老北京话”都教给了身边的小伙伴们。现在,遇到和北京文化沾边的问题,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找春晓请教:“只要我知道的,肯定毫无保留地的告诉大家,也希望身边的同学能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

少班主 一专多能的百搭“帅才”

女一号张欣铭、男一号李春晓都是鼓楼人艺团队中首屈一指的“大将”,和他们并称“鼓楼三少”的李泽语则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将来我干不动了,这个团队就交给他,他是我们的少班主。”方喆直言。

李泽语今年13岁,已经初一了。“方导不在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带头大哥。”李春晓说,每次拍片子的时候,李泽语都会把自己带的零食分给大家,看到谁情绪不好,会主动上前安抚,是一个小暖男,同时又特别有大哥样。有一次,中午的盒饭迟迟没有到位,大家都饿得的够呛,等到盒饭来了,李泽语主动先把自己的先让给其他别的小朋友,直到大家都有饭了自己才动筷子。

在方喆眼中,“敦厚长者”只是李泽语的标签之一,在拍戏过程中,这位少班主更是一位一专多能的百搭“补丁”。“我学过传统武术,也学乐器,又是学校的小记者、合唱团成员,什么都会点儿,拍戏的时候随时能填空。”虽然有些害羞,亮出传统武术架势的时候,李泽语的动作干净利索。

拍合影的时候,少班主总会把容易露脸的位置留给其他小伙伴:“他总是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大家也都服他,在团队中特有的威信不次于我。”方喆说。

让方喆决定“传位相中”的另一个原因是李泽语的执行力。每次拍片的时候,只要方喆把要求讲完,李泽语都会按照要求完成,有的时候来上十几条也毫无怨言。一次,李泽语得了感冒,到了片场就开始咳嗽,等到镜头对准他的时候,照样该怎么拍怎么拍:“想要把大伙凝聚起来,身体力行比喊口号更有说服力,泽语在这一点上做得的特别好。”方喆表示。

导演说

玩儿是形式 传承是目的

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的“角儿”受到肯定和追捧,“鼓楼人艺”创始人、总导演,同时也是孩子们总教习的方喆总是笑得合不拢嘴。方喆说,之所以把团队的重要角色交给几个孩子,是因为看到了孩子们的朝气和单纯:“时代在前进,但是这些融化在北京人血液里的厚德、包容等精神不能丢,得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体会。”

为了把看似严肃的传承更好地镶嵌在“玩”的过程中,方喆和鼓楼人艺团队琢磨着让更多的北京孩子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中:“我有的时候会带着小演员们去吃炒肝儿、滑冰,和老年人聊天,这样的方式是鲜活的、直接的,他们不用理解特别高大上的概念,自己觉得有趣、好玩,自然会去学习和钻研。”

方喆说,团队建设之初,只有自己一个“源头”,现在,鼓楼三少还有其他的小演员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源头”,把他们学到的北京文化传播给身边的同龄人。

这几天,方喆正筹划着新戏《末代皇帝》的剧本,这一次,他要带着这群00后的孩子们来一次穿越,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方喆自己的童年时光:“末代皇帝就是指80后90后这批最后的独生子女,我准备让他们在戏里喝摩奇桃汁、玩魂斗罗游戏,看看圣斗士星矢,把我的童年记忆传承给他们。”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骜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