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宝钞南社区的“话疗”专家范敏:跟老人拉家常排解烦心事

2018-05-21 14:28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5月21日讯,说起“话疗”,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闻之色变的“化疗”。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的宝钞南社区,“话疗”这个词却没那么刺耳,反而受到很多老人欢迎。这里的“话疗”,是说话的“话”。通过“话疗”,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给他们心灵的慰藉,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样的“疗效”,65岁的范敏在社区组织了一支“话疗”志愿服务队。

张林 摄

“专家”都是街坊邻居

“人老了容易孤独,需要‘话疗’。”范敏是社区里的“话疗专家”,她创建的这支话疗团队有个接地气的名字,叫“知心街坊”。队员们都是住在宝钞南社区的居民,接受“治疗”的老人也都住在这个社区的四条胡同里。“知心街坊”从去年5月份创办,到今年刚好一年。

话疗,其实就是和老人聊天。范大姐说,她爱和老人聊天,其实许多老人也有和人交流的愿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老人与社会脱节严重,内心孤单。“我们这儿是平房院,老人多。有的老人没有子女或是子女不在身边,子女在身边的,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少。”她说,现在的子女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每天聊的内容无非是今天吃什么,孩子吃什么水果了,几句话之后,就坐到一边低头看手机去了。从这点来看,老人其实挺孤独。

要敲开这些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老人的房门,让他们愿意和外人打交道,其实不太容易。在社区的支持下,范敏招募了20名志愿者,这里面有9名党员,7名教师,其他成员也大都曾在社区工作过,或是社区积极分子。她坦承,志愿者招募需要一定的门槛,“要有一定层次,口才好有亲和力,最重要的是身上充满正能量。”一般而言,老人岁数越大,个性越强,不太愿意接纳外人。这样的考虑并非没有根据,曾经就有志愿者和她聊过这个问题,范敏和队员们说,如果老人愿意让志愿者进门,那就在屋里聊,如果不愿意,就趁老人坐在门口玩儿的时候聊。

确定了谁来聊,聊什么也重要。范大姐说了,话疗的内容有养生知识,也有防火防盗防诈骗之类的宣传。这一块儿别看是老生常谈,但让老人熟悉的邻里街坊来讲,他们愿意听。为了让老人更爱听,范大姐专门在社区活动室开了养生课,给话疗志愿者提供素材。他们讲的养生也非常接地气,比如炒菜,是先搁葱还是先搁蒜,比如剩菜打包回来加热,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常让老人们有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

再比如防火防盗。平房院不像楼房,还在用煤气罐,老人们夏天也爱开窗纳凉。话疗志愿者们就告诉大家,炒菜时如果着了火,要先盖锅盖,再开窗关火关总闸;晚上睡觉,一定要把窗户关好。志愿者们在讲这些时,总是结合身边的案例,就像拉家常一样。

“治疗目标”是让老人笑起来

细心的范大姐还给话疗团队制订了一套“服务标准”:每次上门,都要统一着装,穿上“知心街坊”的绿色马甲。入户时要先敲三下,征得老人同意再进门。聊天不聊别人是非,要开开心心地聊,不能有负能量的情绪。她甚至还建议,活动当天不能吃生葱生蒜等有异味的食物。

去年,共有40位社区老人接受了话疗,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80%,70岁以下的,也长期卧病在床。志愿者的到来,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85岁的王玉梅老人年轻时就在社区工作,参加过“小脚侦缉队”,老伴去世多年。见到范敏,老人掉下了眼泪:“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社区还记着我。”范敏见老人爱出门遛弯,就把自家闲置的小推车送给她当作“拐棍儿”。从此,这辆小推车成了两人之间的暗号。平时路过老人门口,一看小推车不在,就知道老人身体还不错,出去溜达了。如果一连三四天看见小推车没动地方,她就要敲敲门,问问老人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现在,老人把范敏当成了“干女儿”,每次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要给她留一份。

有一位老人家里经济困难,经常捡废品贴补家用。范敏知道了以后,就把自家的废品定时给老人送过去。很多时候,她还为老人送去米和面,让老人感动不已。范敏说,志愿者要和老人签一个协议,结成帮扶对子,不但要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还要力所能及地帮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志愿者们到老人家,很少是空着手去。她们常常带上刮痧板之类的小礼物,顺便教老人如何使用。一来二去,志愿者就和老人们熟了。

84岁的辛士爽老人多才多艺,年轻时写诗、唱戏样样都行。上了年纪后,辛老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爱和人交流了,也不爱出门了。天天闷在家里,就连邻居都难见上他一面。这样的老人,社区里也有不少。为了让老人走出家门,范敏也想了不少点子。去年,她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所有节目都是由话疗志愿者和受助老人演出,用她的话说,“没外人儿”。许久未露面的辛老也参加了这场演出,还现场朗诵了他新写的长诗,在居民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现在的老人基本上不愁吃穿,就是缺少心灵慰藉。”范敏说,老人很容易满足,让他们把年轻时唱过的歌、听过的戏唱一遍,就能高兴上好一阵子。她说,话疗志愿者的目标就是让老人高兴。“他们笑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她想把话疗进行到底

在和老人的接触中,志愿者们发现绝大多数老人都特别热情,虽然都是街坊邻居,却如同见到了自家亲人一般。志愿者张丽荣第一次走进老人家中时,有位老人紧紧拉住她的手说:“咱多年前就认识,你从来没有到我家来过,可想和你说说话了!”老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真实情感,让志愿者们也深受感动。

这件事也给张丽荣很大的启发。她说,这些老人现在年纪大了,需要经常有人陪着聊聊天,让他们回忆回忆过去。“他们也年轻过,也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

去年,有三位受助老人先后离世。在老人去世之前,志愿者们也来到老人家中看望,进行了亲情陪伴。有位老人长期卧床,志愿者们为了让老人能听清,特地跪在床上和老人说话。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大家都很用心。

为了让话疗能够惠及更多的社区老人,今年,范敏确定了新一批的服务对象。除了保留了去年的低保户和残疾老人之外,今年志愿者们要服务的老人年龄更大,光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个。她说,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让他们走出家门可能越来越困难了。但是老人可以在家里参加活动,一样能收获很多乐趣。

她在花卉市场订了40盆“鸿运当头”,准备下个月挨家挨户送到老人家里。“我们把这个花交给您,请您一定要热爱生活,把花养好,之后我们还要比赛,把花带过来比一比,看谁养得好!”范敏说,这个活动的主题叫“和谐社区锦上添花”,就是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老人对生活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她故作神秘地说:“明年的主题我也想好啦!”

让老人走出孤独,敞开心扉,常常让志愿者们感到一种成就感。其实,话疗志愿者们也都退休,步入老年的行列了。范敏给大家鼓劲儿,相约75岁再退休。但是她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和老人聊不到一块儿,对老人的生活状态也不感兴趣,这让她隐隐感到担忧。

她说,她更大的心愿是这种模式能走出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话疗,愿意加入到话疗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这样,等我们老了就也能享受到话疗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