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乐活老人用义务劳动发挥余热

2018-05-21 14:3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5月21日讯,“我既然选择住进养老院,就要融入这里,不然可就亏了。”这是1944年出生的老者郑洞天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退休后,离开了几十年的舞台,老年生活该如何开始?这是每一位入住养老院的老人都会追问自己的问题。在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有这样一批乐活老人,放电影、教芭蕾、赏音乐,用义务劳动发挥余热,给其他老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璀璨充实。

义务选片交得一批老影迷

“本片开头有唱:’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还有台’,岂料一语成谶。在谢晋导演的所有作品中,这是命运多舛的一部。……《国片精华》系列·谢晋篇之《舞台姐妹》,1964年,2013年4k修复版,片长112分钟。”

5月19日下午,在两百字的电影海报中,泰康之家燕园的老影迷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国片精华”系列,而为他们选片的,则是社区电影精选课程义工老师、1944年出生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郑洞天。“我每周最重要的业余生活之一就是挑片,可以说,我成了不离开专业也能养老的老人。”

一年半前坐着轮椅入住燕园的郑洞天,原本是为了调养身体而来,然而,用他的话来说,“一辈子都和电影打交道的人,总有些东西是无法隔绝的。”正巧,社区每周都会给老人放映一部电影,“我觉得选的片子不好看,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拍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电影,我就主动提出给大家当选片人。”

给老人们看点什么?反复权衡后,郑洞天把开篇的目光聚焦在了老人电影身上,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当代世界电影系列之——老人的故事。2017年4月,第一部电影《四重唱》在多功能厅“面世”了。从养老院篇、老人篇、儿女篇,到爷孙篇、家族篇、人生篇、人情篇,7个篇章、35部的老人故事,让看电影成了燕园社区里最火的活动之一,场均观影人数也从最初的30人增长到一百人,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老影迷。

“我现在经常能收到建议和反馈呢。”郑洞天说,上周六刚开的“国片精华”系列,也是有老人提出的,想看一看自己年轻时没顾上看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老电影。于是,他便暂时结束了“老人的故事”系列,新开了“国片精华”系列,列了50部片单,第一篇就是谢晋导演的四部电影《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这些历史都是大家伙儿亲身经历过的,比外国电影看着更亲切。”

“我的房间里现如今摆着三台电影,一台用来下载电影资源,一台就用来写海报。挑片看片,已经慢慢成了我的生活内容之一。”郑洞天告诉记者,养老院提供了一种新的群体集合,比一般社会群落的人际关系更纯粹、更高雅,因此也可以互相得益更多。他既然选择住进养老院,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群体中,否则就白来了。“拜托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让我过得更充实,也给老人们带去了快乐,我想这就是最佳的步入养老的方式。”

73岁老者学会足尖起舞

如果说,老影迷是燕园养老社区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那老年芭蕾舞团绝对算得上社区里的明星队伍,2017年的重阳节,十一位平均年龄在73岁的老人在社区舞台上轻点足尖、翩翩起舞,演出了一场《奶奶姥姥芭蕾秀》,引起了真正掌声。而这支73岁的老年芭蕾舞团的缔造者,则是今年已84岁高龄的社区芭蕾形体课义工老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蘅。

“我小时候曾学习过几年的芭蕾舞,到了燕园后,看到这里有一个特别好的舞蹈练功厅,就说把它重拾起来。几位老人看到后表示感兴趣,我就和社区提议办一个芭蕾形体班吧。”李蘅说起两年前芭蕾形体班的成立机缘。

“大家都比我小,在我眼中就是小朋友,练习起来也是叽叽喳喳的。”李蘅笑着说,不同于年轻人,老人们不再适合压腿、弯腰,她主要教大家把杆的基础训练,练习一段时间后成果不错,她便又开始排练起舞蹈组合,《奶奶姥姥芭蕾秀》就是芭蕾舞团队的第一支舞蹈,十一位舞者的平均年龄达到73岁。

每一周的周二和周五下午3点钟,是芭蕾形体班的上课时间,义工老师李蘅会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先对每位学员手把手的个别辅导,然后再进行舞蹈组合的排练。这个月,李蘅新编排了一首肖邦的《夜曲》,正在和大家一起练习,而团队人数也从《奶奶姥姥芭蕾秀》时的11人扩充到了17人。不管角色大小,每一个人都能在肖邦的《夜曲》获得一个表演的舞台。

“上次表演之后,又有一些慕名而来的老人,报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舞蹈队能接收的人数了。”李蘅说,老年人练习芭蕾,不仅对肌肉有帮助,而且看着看着镜子里跳得好看的自己,让大家也有一种老来也能很美丽的自信。

“年轻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小时候学习的东西到老了还可以教授给别人,让别人得到快乐。”李蘅告诉记者,她一直提倡活力养老,年龄大了、退休了,不要自怨自艾,更应该去发挥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享受老年阶段的幸福生活。“你瞧,我一个人跳舞枯燥得很,没气味,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感觉自己练得也更开心了。”

千张音乐碟拿来与人分享

走进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晓和在燕园养老社区中的家,记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塞满了整排书柜约千张的音乐CD,每一列CD碟片前还贴着标签,标出音乐家或者国别。“这些CD都是我从家里拿来的,讲座时给大家播放的都来源于此。”

在社区里,黄晓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社区音乐赏析课义工老师,他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黄老师。“2016年12月31日,退休后的我来到了这里,听说这儿有各种课程,我就提议说,我自己能不能也免费给大家做点讲座?”黄晓和清楚地记得,2017年1月,是他第一次开讲座的日子。那一年,正值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年轻时曾在苏联留学的他便以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音乐会开了篇。之后,从俄罗斯交响乐赏析、俄罗斯歌剧赏析,到外国音乐名家名曲赏析,直到记者采访时,黄晓和已经开了33讲,每讲一个半小时。

“我从1961年回国后便一直从事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讲座对于我来说并不用费多大劲。”黄晓和开心地说,他现在在社区里给老人们开讲座,有时候比当年他在音乐学院上课时的学生还多。每次讲完后,还会有一些老者过来和他讨论,这让他觉得很好。不仅如此,最近,他还把同样从事音乐事业的姐姐拉了进来,也让姐姐偶尔给大家讲讲音乐里的人和那些动人的故事。

“能把我喜欢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进步,这是多好的事情。”黄晓和告诉记者,只要他在社区里住一天,免费讲座就会持续下去,“直到我讲不动为止。”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莹莹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