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醉心雕漆:“文氏剔红”大师文乾刚的光鲜与汗水

2018-07-18 10:29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京郊天竺杨林大道的盛世精品坊,清雅幽静景色宜人,雕漆大师文乾刚先生的工作室座落其间。笔者日前专程拜访文先生,请教雕漆艺术,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作者:高凤双


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五代时期的墓葬出土了银胎雕漆碟,《髹饰录》有宋人雕漆装饰的记述,书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明永乐年间,北京先后开办官坊果园厂漆作、御用监漆作,雕漆制作达到高峰。清乾隆置宫廷造办处督制,种类更加丰富,有皇家实用家具、宫廷仪礼用品,还有手镯、扇坠、鼻烟壶等皇族把玩之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雕漆向大型立体发展,与象牙、玉石、金银丝镶嵌等结合,制作出大瓶、大盘、大屏风等诸多国家厅堂的主项装饰品。

作为一项传统工艺,雕漆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被保护的范畴。本期“品读”就为读者们讲述文乾刚先生和漆雕的故事。

文乾刚作品:《银胎剔红龙纹扁酒壶》

1、在雕漆技艺路上攀登

文乾刚先生酷爱体育,尤其喜欢骑赛车。笔者见到他时,他正从那辆心爱的公路赛车上跳了下来,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旷达和自豪:“你知道我多大岁数吗?七十八了!但我还能骑八十公里呢。”

指着院里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盛世精品坊”的大石头,文乾刚介绍说,2008年,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在京郊办起盛世精品坊,请来“燕京八绝”的国家级代表性传人,以带动并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使故老的艺术焕发出青春。而文先生作为雕漆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受邀在此成立了工作室。

文先生介绍说,他祖籍辽宁,1941年生于秦皇岛,1961年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班毕业,分配到北京雕漆厂。那时工厂里的中专生稀少,领导对他非常重视,刻意进行了培养。除了承担计划、总结等文字工作,最先安排他学习雕漆设计。他说那是很革命的时代,厂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想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用功。

提起自己刚入行时的师傅,文先生放下手中的水杯,脱口而出:“带我学习设计的,是朱廷仁和孙彩文两位师傅,都是这一行的‘大牛’。朱廷仁先生当时是技术副厂长,他师承于雕漆作坊明古斋,后来被评为北京市二级工艺美术大师;孙彩文先生是厂里的主要设计人员,他自学雕漆工艺设计,1956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四位雕漆‘老艺人’之一。我向他们学到严谨认真的设计理念,还学到他们以静蕴动、以柔含刚、以平取浮,以简显繁,以小见大、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的设计风格。”

学习雕刻时,他的老师是周长泰和汪德亮。周长泰老师的技法是大明风格,讲究饱满圆润。汪德亮老师的技法是清朝风格,讲究精到和变化。讲到这里文先生专门解释:“那时进厂实行徒工制度,但没有拜师仪式,一般是指定师傅,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师徒关系比较随意,三年出师定一级工。但我的师徒关系很明晰,每道工序有不同的师傅。当然,最重要的是设计和雕刻。比如雕刻,不叫师傅而尊称老师,是清末民国时继古斋、明古斋老店的传统,也足见雕刻在本行业的重要和地位。”

雕刻是人们从外形上能直接观察到艺术效果的,难度大,技艺专业也分得更细。他先学“上手”雕刻的“刺、起、片、铲、勾”五大工序,为此他起早贪黑,比别人下了更多苦功夫,终于熟练掌握刀具,如同写毛笔字,不停笔,不修饰,线条流畅,一刀到位。再学“下手”,就是锦纹雕刻,他苦练过一百多种花样的锦纹,放射性劈松球等三十几种花样更是得心应手,表现丰富。这期间他还跟汪德亮老师学到一手绝招,一般做龙脊刺都是用刀平片,而汪师傅教他用抖动的方法,把龙脊刺做得均匀起伏、精致生动。汪老师对他说,这个技法我只教你。他后来注意到,确实没有人这样雕龙的。

就这样,在厂领导安排下,年轻的文乾刚熟悉掌握了雕漆的设计、木工、制漆、制胎、髹漆、画工、雕刻、抛磨、烧蓝等各道工序的技艺。并成为“超能型”人才。相继担任了车间主任、设计室主任、创新室主任、总工艺美术师,逐步挑起了工厂生产技术的大梁。他也没想到,当年无意间从事这一行,如今却肩负着传承与保护的重任。

与所有成功人士一样,荣耀和辉煌背后,是充满艰辛的付出和汗水。

创作和设计的基础是绘画,要高水平地掌握人物、山水、花鸟、龙凤、动物等几乎传统绘画的所有技能。文乾刚先生说,他幼时就喜欢画画,虽生逢战乱,饱受生计之苦,但仍醉心于画画。没有像样的纸张和颜色,墙面、地板就是他的画板。他费尽心思的收集香烟盒上的画片,武侠小说里的文臣武将、神仙湖怪都被他临摹得惟妙惟肖。考进北京工艺美学校,他努力学习,虽被批评为“只专不红”,曾受到延长劳动期的惩处,仍痴心不改。

如何使作品中马的神态惟妙惟肖?创作仿唐剔红马时,文先生一次次到历史博物馆观摩研究,还先后去东风农场、红星农场、灵山高原马场去写生。面对各种动态的马,他一呆就是半天,转着圈地仔细研究,回去后再一遍遍默写。

创作和设计要有开阔的视野,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和很强的艺术修养。因此,他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也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挤时间诵读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等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对其中的名篇、名诗、名句了然于胸。同时学习世界美术史,掌握欧美的审美特点和发展态势,力求在创作中融汇中西文化,使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文化艺术接轨。

目有所察才能心有所悟,为了观摩北京的名胜古迹,他靠骑车和徒步走遍城郊各处景观,一边走一边画,爬山越岭、忍饥耐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爱好远足一直坚持到今天,自然的神奇、天地的造化,使他的创作多姿多彩永葆勃勃生机。

《脱胎剔彩站唐马》

2、让雕漆成为独立的艺术品

雕漆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人们见到的都是盘盘罐罐等雕漆器皿,雕漆艺术本身的魅力往往被器皿的功能所覆盖。文乾刚决心冲破和摈弃雕漆的“器皿情结”,让雕漆独立登上民族艺术的辉煌殿堂。

文先生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就不满足厂里传统产品利润少的生产状况,总是琢磨如何使产品和市场更上一层楼。一次去历史博物馆参观时,精彩传神的三彩马使我产生了创作灵感。”经过缜密思索、多方咨询和多次现场临摹,他设计开发出以唐三彩马为原型的“雕漆马”。米白大漆、硬木底座,嵌银饰、挂蓝釉,造型灵动华彩毕现,雕漆马成为厂里的主打产品。那时三幢厂房大楼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是正在制作的雕漆马,大家戏称工厂成了马圈。雕漆厂月均工资原本40多元,雕漆马的海量订单使员工都得到了实惠,手快的工人每月能赚到奖金100—150元。雕漆马一直热销了20多年,成为国家主要出口项目之一。

人文之祖伏羲搏斗七天七夜降服龙马,以龙马背负的河图点造书契、定人伦、创先天八卦,“龙马负河图”的传说和艺术制品早已流传于世。文先生一声长叹,表示了深深的自责和内疚说,他见过避暑山庄乾隆年间的铜制龙马,是把河图做成棋盘样式,龙马在水浪上奔驰。他觉得,传统的造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因此他引入雕漆的龙马,设计得更加威猛神武,头、颈、身、腿与龙形相应部分重合,神秘帛图驮在马背上,镶嵌的绿宝石和青金石,在通体红艳的马匹上星光闪烁精美绝伦。说起自己这幅得意之作,文大师竟有些戚戚然:“那时的工作间小,原想搬到展厅时再拍照。没想到买家过于喜爱,很快就搬运走了,竟没给我一个告别再见的机会,也没留下一幅资料照片。

在精品仿的展览室里,有一尊文先生的作品,称作梅瓶,大朵的梅花在100厘米高的瓶面通体绽放。文先生介绍说:“宋时把传统瓷瓶称为经瓶、明朝以后称为梅瓶,前人都是在瓶体以‘开光’形式作画。2000年,我对梅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我听明白了,在他之前的雕漆梅瓶,图案都集中在瓶体不大的一块框框里,艺术想象、视野和创作受到很大局限。而他的设计却是让娇艳的梅花如同一簇簇碧野精灵,狂放不羁地从修长的瓶体“跳将出来”,夺人眼目,以空前的感官冲击力,契合了“雕漆人”被压抑已久、亟待释放的艺术热情。

他的《剔红维摩演教屏风》高3米、长4.5厘米、宽0.85厘米,在展厅里尤为引人瞩目。主图取材维摩说法的瞬间场景,画面中,与佛祖释迦牟尼同代的维摩诘坐于锦塌,高谈大论,文殊菩萨等十几位天女神将或凝思、或感悟、或叹服,表情各具其妙,双眸间投射出通灵剔透的震撼力。而且,那些人物的眼神也和蒙娜丽莎一样,始终对观赏者紧追不舍、暗觑于人,更显神秘莫测、玄妙无穷。

一行参观者围拢在屏风边,称赞文先生的刀法堪称一绝,文先生笑了:“雕漆人物的眼睛,传统浮雕手法是写实的球体,缺少流转和变化形同死眼。我运用的是油画的写意手法,将手中的雕刀当作画笔,用镂刻的手法,雕刻出油画色彩的高光和调子。”他还说,要让人物的眼睛充满灵动的光辉,就要不同人物不同施法,或精研细刻毫发毕现,或信手操刀镟出孔状,似有神助的一刀点睛,才能让各个人物两眼生辉神采飞扬。

天道酬勤,仅2002年以来,文先生的艺术作品就获得国家级、市级金奖十余项,他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大师。2009年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玩具协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他成为北京雕漆界泰斗级人物,为文乾刚雕漆誉名“文氏剔红”。用一个姓氏连缀起一个艺术门类,文乾刚先生在雕漆艺术产业中的地位不言自明。

刮磨:剔红维摩演教屏风

3、曾被称为最奢侈的一抹红

参观了文大师的工作室,知道雕漆原材料的大漆、朱砂或银硃都很昂贵,制作工序繁琐复杂,每道工序又分为数道技术环节。制作工期之长令人咂舌,一毫米漆层要涂20道、20天,10毫米漆层需要涂200道、200天。而且涂漆后必须在三四个月内完成作品,否则漆层硬化无法雕刻,大型作品必须依靠一个团队来完成。这一切,决定了富丽堂皇价值连城的雕漆原本是帝王家物,也被称为最奢侈的一抹红。如今这些因素成为影响雕漆市场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个历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符号,如何进入当代社会,如何让市场接受,如何延续艺术生命,成为摆在雕漆艺人面前的沉重课题。

谈到雕漆面临的形势,文先生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雕漆的濒危处境,主要的原因是物质使用功能同现代社会生活脱节。但也要看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今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需要品位更高、艺术性更强、文化内涵更深厚的盛世表达。经过深入调查并结合多年的经验,我最终选择了屏风。”

他说,三千年前象征周天子名位和权势的专用屏风,衍生出围屏、座屏、挂屏、桌屏等各种形式。其中展示高贵气势的大型屏风,可绘画题诗,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有点缀环境和美化空间的功效。陈设于厅堂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中式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之美。屏风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至今。其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现代社会重新认识,作为古典家具,应是客厅、大厅、会议室、办公室的首选。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文先生把大型屏风作为雕漆市场的发展方向。创作中,他发挥擅长的书画技能,屏风正面是遵天理、重逸气、清新脱俗的传统绘画,背面是契合时代的诗词书法,使屏风以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表达古典文化内涵和深邃主题。如《剔红居庸叠翠屏风》,充分考虑到了居庸关的地域特点,层峦叠嶂,巍巍敌楼,山路上驼队蜿蜒,行人、骡轿、马匹若隐若现。精到的雕漆技艺,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展示出了一幅意境深远的沧桑画图。又如《剔红五岳长春宝座屏风》,作为庆祝祖国成立六十周年华诞的礼品,第一次设计只想到寓意稳定的泰山,经广泛听取求意见进行了第二次设计:前面主画是泰山,背面主画是气魄宏大的毛泽东书法《沁园春·雪》,两面四个边框是其他四岳的山峦。想到国家经济空前发展,正面纹饰突破前人,用了象征高贵富有的牡丹;想到祖国建设日新月异,背面边饰用了象征春意盎然的梅花。继承传统的须弥座,在“江山永固”的山石波浪上用了仰覆莲花。

成功不负有心人,文先生近年创作的的《剔红居庸叠翠》《剔红五岳长春宝座屏风》等大型屏风都荣获金奖,分别被有关单位收藏,引领了当代,他的节假日大都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为了保证下一步工序的进度,他往往抓紧别人休息的日子,抢时间、赶进度,几乎把自己全部精力和生命,融合到雕漆艺术中。同仁和他的艺徒们都敬佩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平日研习书法绘画、骑车远游摄影,都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为雕漆市场开拓出一线曙光。

说他最大特点是善于接受新事物,近年来他学会了开车、学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设计画图,进入了雕漆艺术创作的自由园地。

剔红梅瓶

4、光鲜后面也有艰辛和汗水

手艺人都要甘于孤独,大师也是如此。谈及对家庭、老人和孩子的责任,文先生一声长叹,表示了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年轻时我无力分担家务,全靠妻子撑着。平日里早来晚走,星期天还要去单位加班。妻子不在周日休息,孩子没人管,我只得带着去工厂。不能逛街、不能去公园、不能找小朋友玩,我加班一天,孩子哭闹一天。老父亲去世前卧床三个月,我也不能在身边尽孝,每次看望都是打个卯就走……”

工作室的同仁提及文大师,都说他时至今日也很少休息。这些年做了十几堂屏风,他的节假日大都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为了保证下一步工序的进度,他往往抓紧别人休息的日子,抢时间、赶进度,几乎把自己全部精力和生命,融合到雕漆艺术中。同仁和他的艺徒们都敬佩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平日研习书法绘画、骑车远游摄影,都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为雕漆艺术服务。说他最大特点是善于接受新事物,近年来他学会了开车、学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设计画图,进入了雕漆艺术创作的自由园地。

七十八年的悠悠岁月,七十八年的生命历程,阅尽人间沧桑之后,文大师更加豁达、宽容,种种磨难和痛苦他看得很淡,如今更不愿提起。一次次忘我地投入,一次次挫折到成功的惊喜、刺激,是他最高的精神追求和享受。他说:“敬畏认真、人生有果,不能碌碌而过。”

无疑,“文氏剔红”是文乾刚先生敬畏认真的人生之果,更令他欣慰的人生之果,是他敬畏认真地带出的雕漆团队、是他培养的剔红新人。他把得到的政府补助都用于艺徒的培养,2008年以来,他的艺徒有的晋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成为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鼓励艺徒们从当下的生活出发,在雕漆传统技艺基础上做更多的尝试。他寄希望并期待艺徒们从雕漆与玻璃、雕漆与硬木、雕漆与皮革等诸多艺术领域的结合上,有更多地发现、更多地思考、更多地突破和贡献。

(原标题:醉心雕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