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经济

授之以渔 首钢建设把先进炼钢技术带到非洲

2018-09-04 12:55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日报

“总算回来了!又黑了呵!”历经20多个小时的漫长路程,拎着行李箱终于回到北京的龚利强直接冲到公司汇报工作。大半年没见到他的同事们,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膀调侃道。

在阿尔及利亚第二大城市奥兰市,230万吨炼钢厂近期竣工,它是阿国的第二座钢厂,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6家参建的中国企业之一。龚利强是项目部书记,在非洲一扎就是近两年。

2016年12月,第一次踏上厂区所在地时,龚利强的心里就凉了半截。眼前荒芜的空地一眼望不到边,脚下的细黄土遇到风就满天飞。在这儿要拔地而起新建一个炼钢厂房和制氧站,他的心里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最大的难题不止如此。项目开工了,可当地工业市场滞后,六成施工所需辅材在市面上找不到,尤其是特种钢焊条更是稀缺,面对这“无米之炊”,工人们只能瞪眼干着急。

怎么办?项目部人员每天盘算着缺哪些材料和施工器具,从国内进行采购,一两个月的海运经常赶不上施工进度,工人们就“蚂蚁搬家”,从国内出发时拎着两大行李箱的材料。

“咱们得充分展示首钢先进的技术!”龚利强清晰地记得,去年安装直径8米的大型制氧球罐时,工人们没少吃苦头:6月份施工时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钢材一摸都直烫手,球体内外焊接工人同时作业,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工服,干上没几分钟衣服就全湿透了。

完工后,挑剔的阿国检测机构工作人员找不出任何毛病,所有焊接部位探伤合格率达百分之百,没有一丁点儿气泡和杂质,当地人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项目部招纳了几十名当地人,首钢建设的工人们总想着尽快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当地工人对于钢厂的一切都好奇,多数设备都是头一回见,首钢工人手把手教技术,沟通全靠用手比划,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项目还没完工时,负责生产运营的当地工人就进场了,首钢工人耐心地传授经验;钢厂试运行时,首钢工程师毫不藏私,反复提示着操作注意事项。

厂区网络信号不好,想给家里打电话都得挑地方,去有信号的地儿起码得走上十分钟。工厂距镇里有半个小时路程,工人们仅有的娱乐项目,就是周五能去镇里赶场集,晚上还会邀请当地工人一起吃饭,大家支起自制的烧烤架烤肉,或围坐在桌前一起包饺子。中非工人们其乐融融的欢聚场面,让龚利强非常留恋。

钢厂项目完工后,首钢建设又承担了这个钢厂配套的管带机项目的施工,龚利强后期还将参到这个新工程。为了把先进炼钢技术带到非洲,首钢建设的工人们在非洲建设一线不停歇。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潘福达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