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分区规划获批,有哪些特点?以“回天”为抓手注重民生保障
11月27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获悉,北京市政府已正式批复《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据悉,分区规划主要明确了昌平区功能定位、空间结构、规模管控等内容。
功能定位:
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空间结构:
构建“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整体空间结构。
一轴是中轴线北延长线,是昌平人文、历史、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协同发展轴线;
一带是北部山区生态文化带,是首都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廊是北清路-七北路沿线协同创新发展走廊,是联接海淀山后、未来科学城、顺义空港、朝阳电子城的研发服务产业走廊;
两城是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
一区是回龙观、天通苑地区;
多点包括南口新市镇及其他小城镇(小汤山镇、阳坊镇、流村镇、崔村镇、兴寿镇、延寿镇)共7个镇。
规模管控:
以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确定全区人口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为234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3.35平方公里以内。
加强建筑规模与建设时序管控,为承接首都功能,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预留条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全区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控。
昌平分区规划有哪些特点?
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优先为第一原则
昌平北部山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重要的西北部生态屏障。
分区规划延续了新城规划中的北部山区生态带和“十三五”规划中的北部山区生态涵养带中的生态涵养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并融合了长城文化带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交汇之地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构建北部山区生态文化带。
注重文化传承,以中轴线北延长线为统领
分区规划落实总体规划要求,强化城市发展轴线统领作用,以中轴线北延长线为引领,构建昌平人文、历史、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协同发展轴线。
重点强化三条文化带的保护利用,挖掘、传承、弘扬三条文化带内涵;强调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引领昌平建设具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魅力空间。
注重产业发展,以未来科学城建设为契机
落实总体规划对“三城一区”的建设要求,统筹对接《北京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划定未来科学城空间范围,强化未来科学城在科创产业上的发展带动作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进一步强化跨区域完善科创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服务水平,构建协同创新发展走廊。
注重民生保障,聚焦“城市病”突出问题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梳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多途径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强化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以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为重要抓手,着重解决近期亟需解决的民生保障问题及宜居环境建设问题。
注重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全面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以分区规划为统领,统筹各级各项规划,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套指标。
近期分区规划成果将在昌平区政府官方网站进行公开公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陈雪柠、孙云柯
监制:耿诺、张鹏
编辑:高晨晨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