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左壮:最好吃的东西带有爱的温度 大叔该给自己做顿饭

2015-07-31 12:02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7月31日讯,第一次被人叫“大叔”是我前几年开餐馆时候。两个年轻顾客跟我说:“大叔呀,您别误会,这是昵称,多好听呀,说明您还不太老。”两人回国前买了一箱子海狗油,没钱了,只要了一个菜,六大碗米饭,男的吃四碗,女的吃两碗,盘子底舔完又“咚咚咚”喝了两大桶冰镇可乐——我终于承认自己已是大叔。

451

食物是世上唯一可以品味的东西

当了大叔以后,我对很多事的看法变了。我合计了一下,我的看法只代表现在的看法,和以前不一样,和以后也可能不一样。最简单的,就拿吃饭来说,以前我认为吃饭就是吃饭,现在开始注意大家怎么吃饭了。原来,吃饭跟温饱关系不大,有那么一点点,其余都跟吃饭无关。我简单说以下几点:

首先,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吃饭用右手。进嘴的方式分三大类,有一群人直接用手抓:把右手洗净,一团饭一团菜,放在绿叶子上捋一捋,捋着捋着就成型了,往嘴里一塞,懒懒地嚼几下,吞掉。还有一群人左手刀右手叉,左切右割,食物在瓷盘子里分离成一块块,蘸着酱汁往嘴里一块一块送,闭着嘴,像没牙的老太太。还有人用右手执筷,五根手指配合着伸来缩去,轻盈飞舞,很像鸟嘴,一边吃一边叽叽喳喳。这三大类不能涵盖全部,比如鱼子酱,筷子刀叉都不能用,有专用的勺,像耳掏,舀上来直接吃,或者放虎口上舔。还有厨师把勺子撅弯,勺子把儿作垫儿,菜直接放勺子里,客人俯身伸嘴抽气,呲!进嘴了。

嗑瓜子儿的就更怪了,往上一抛,仰脖用嘴接住,舌头一翻,啪!一声脆响,噗!皮儿飞了出来。有人把五颜六色的鸡尾酒放进注射器,客人顺着牙缝往嘴里推。还有人一边泡温泉一边用小碗小碟吃,每一样菜配上类似筷子的家伙事儿,奇形怪状,有铁的、木头的、瓷的,还有石头的,不同的温度、形状的食具搭配不同的菜,比手术都细。当然,身在太空或者生活在北极,那又是一番景象。还有各种复杂的用餐仪式,圆桌方桌如何就位,椅子垫儿什么图案什么色儿,谁先吃谁后吃谁不吃,都有讲究。另外,全世界一多半的人用餐前要感谢造物主,或者向做饭的人致谢。

我还发现,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里处处体现着爱的主题,做饭做菜也是一样,一道道色、香、味、形、意都让人浮想联翩的美味都是做给别人吃,做给别人看的。爸爸妈妈做给孩子吃,名师大厨做给顾客吃,妻子做给老公吃,保姆做给雇主吃,还用心给猪、鸡、鸭、鹅甚至鸟类做饭做菜。企业家生产好多味道奇妙的果冻、布丁、饼干、奶糖、糕点,自己一口不吃全都奉献给社会。有人偶尔给自己做顿饭却搞得不成样子,稀里糊涂几下吃完了事。

我发现东西越多大家越不知道怎么吃,整天讨论哪些能吃哪些不能,生吃熟吃,蒸煮还是烧烤,盐多糖多还是盐少糖少,焦是不焦,过敏是好事还是坏事,人造味道和自然味道哪个更好。以前吃金丹、灵芝、燕窝、仙草,喝甘露、花水、胖大海、麦饭石、螺旋藻,现在又流行绿茶、酵素、冬虫夏草和松茸养生汤。吃素的不吃荤,虽然荤也是吃素长大的。吃素的不能蘸肉酱,于是花了两千年研究出从大豆里晒出美味酱油的方法。野米配鱼好吃,但野米性寒,人工绝种以后专吃根,叫茭白。以前买肉转挑肥的,现在连猪皮都没人要。以前牛奶要发酵再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到处都是牛奶,而且过一小时就没营养了,还得赶紧喝。有个日本人发现了双歧杆菌,说是小孩肚子里全是那东西,护士们就在医院里站排等着吃胎盘。有人不吃松露,说那些东西又黑又脏,是魔鬼的化身,过了一百多年却成了最贵的东西,叫“能吃的钻石”。法国人给鹅喂了好多无花果再吃鹅肝,这种做法被一些地区立法禁止了,但把鸡喂肥了再吃肉在哪儿都可以的。

人类烹饪的方法一直在变。以前老人说做饭不用学、不用想都能会,现在的年轻人买了好几本菜谱怎么学也学不会,学不会就继续买,继续学,不学会不罢休。最早是茹毛饮血(大家一起猜的),以后用木头烧火,用陶罐烧饭烧菜,还有把陶罐埋在地下,上面用火烧,后来用金属大锅跟木柴和蜂窝煤一起烧,再往后又用液化气烧,再后来用生物醇油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人们发现一个地方一个吃法,就互相学。

吃饭用手抓的人不会做用刀叉吃饭的人的那种饭,用刀叉的人不会做用筷子吃饭的人的那种饭菜,冥思苦想之后多少要改良一下,或者干脆把刀叉和筷子摆到一块儿,吃饭的喜欢用啥就用啥。厨师不但要把菜做出好看的色彩,还要变着花样地摆盘,看谁摆得更好看。有了摆得最好看的,摆得不好看的就跟着学,还有人办了学校,摆好了之后老师会评比,打分,学员们乖乖地站一边等着。至于锅碗瓢盆之类的那就更是千变万化了,几千年来不知道变了多少样子。

以上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食物做得更好吃更好看。如今有人已经把3D技术、分子技术和魔术手法用在美食的视觉享受上,吃顿饭眼耳鼻口舌全都要得到最高享受,很快还会有舌尖幻觉剂(喝一口水,想要食物出什么味道就出什么味道)在高级餐厅出现。关于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最早是龙肉驴肉,往后是饺子,再往后是鲍鱼,后来是松露。不知谁说潮州的瓦罐粥配小咸鱼世界第一,网上好多人不服,说广西的酸辣螺丝粉最好,还有说法国烤大肠的,重庆小面和担担面的,贵阳的肠旺面和折耳根全抖了出来,最后河豚一出来大家才消停了。

年轻人普遍认为好吃的东西不是名厨杰作,不是稀有食材(虽然大家在一起聚餐都是由大厨来做),而是妈妈菜、外婆菜,不管做啥都好吃,为什么?因为那是用爱心做出来的,噗通噗通带着爱的温度。一个印度妈妈对儿子说:“孩子呀,好吃吗?感谢上帝吧,食物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用来品味的东西。”

452

当了大叔,应该要给自己做顿饭了

人是该放弃,还是该坚持,是该改变,还是该坚守?其实真正该问的,这是我真正想做的吗?这个答案,让左壮花了42年的时间才找到。采访那天,他刚过四十五岁生日,头天和朋友喝到宿醉,一见面先抱歉说今天状态不太好,可能会说的不好。其实他一直气定神闲,不见有丝毫倦怠。

《一把盐》是他的成名作,“我这本书就是卖了个标题,标题很不错,挑不出毛病。饮食太丰富了,开始写的时候感觉无法下笔。食物本身有无限的可能,任何一个说法都可能是错误的。我甚至想过放弃。最后硬着头皮出了《一把盐》和《入味》。书中没有什么文学描写,没有对食物的赞美,话题很冷,简直不像是写美食。”

副题也不错——“人间有真味,半酣意尤长”。和他聊做饭,他反问,你说的做饭,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吃饱还是吃好?这确实不能一概而论。“要是为了美味,我们就要下功夫。美味是用时间换来的。在《一把盐》里,我认为真正高贵的食物是要用时间来换的。我追求天然的味道,用时间而不是调料制造出来的味道。”

他的第二本书《入味》里,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真味。“我在《入味》里写了,光靠吃味道我们是活不下去的。我更注重食物的本质,不想用过多的味道给食物化妆,真正的美味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很多食材搭配在一起并不好吃,需要加入许多的调味品。可是我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些强行搭配在一起呢?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好看。因为我们给食物赋予了太多不必要的内容,为了炫耀,为了名贵,为了烘托我们的身份价值。我追求天然的。”

无论《一把盐》还是《入味》,是写吃的,也是写人的。比如《一把盐》的开篇,左壮和干妈斗厨艺的段子,很有点武侠风格,主旨是高手在民间,高招有内功。写作《一把盐》和《入味》两本书来自他在多伦多开餐厅的经历。当时他四十岁,之前做网站赔了钱,为了尽管还清欠债,开餐厅来钱快。这家餐厅的名字就叫“一把盐”,名字是顾客挑剔出来的。“多伦多是国际化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口味,众口难调。这人说爱吃这个,那人说爱吃那个。这人说不能加味精,那人说不能加酱油,这人说不能加辣椒,那人说不能加胡椒,逼得我走投无路,最后只用盐来调味。这回发现再没人有意见,全满足了。我就不停开始调整菜单,最后一看我的菜单,中不中西不西南不南北不北。”

多花些时间,少用些调料,可以用左壮的两道名菜举例,霸王鸡腿和煎三文鱼。两道菜的基本做法就是花时间用盐腌制。铁锅煎三文鱼这道菜是左壮当年在多伦多开餐馆时最受欢迎的一道菜,让左壮赢得了一个“三文鱼先生”的美名。三文鱼煎后肉质容易干柴,左壮当时想着大白菜叶子水分多,能不能让三文鱼肉吸收了,让口感不干呢?这么一试,味道太好了。然后不断的实验,用别的蔬菜叶子都不行,都起不到大白菜叶子的效果。“当时在我的餐馆里,一个福建人一年之内吃了100多天三文鱼。”

说起左壮的经历,一直都有点时运不济。他一直在放弃。35岁移民多伦多,打过二十多种临时工,最后都没做成多大成绩。40岁开餐厅做了两年把经营网站的债务还清,于是回国投资移民行业,又赶上加拿大移民政策收紧,再次失败。到了42岁,他是个兜里只剩下了1300元的男人。这个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在42岁之前,我一直在失去。这没什么,我有口饭吃就好。当我开始总结自己所有的失败教训时,我想让自己搞明白到底应该做什么。

之前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我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情。我真正喜欢做什么?在快饿死的时候我才想明白。我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有个人生梦想,就是想写一本自己的小说,这些经历就是我的创作资本。我的内心有着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冲动,指引着我干这儿干那儿,其实都不是自己想做的。我们失败了,跌倒了,一定同时会得到一些东西,能够让我们学会怎么不再跌的更狠,我们肯定会从中有所收获。对失败和成功我都会分两方面看,无论怎样,我们都会从中得到感受,没有区别。”

不像美食的美食书获得欢迎的时候,左壮又决定放弃了。他开始写小说。现在他的微博上,职业一栏填写的是“七十二变”,这是他即将出版的小说名称。“我们不断在变化,以前用轿子现在开汽车,以前住草房现在住楼房,这是什么小说?什么都不是。无法归类。很奇怪,我就是想这么写,就是很简单。”见过人性的,没见过他这么任性的。

左壮一直在放弃,但没有走过回头路。现在很多邀请他重操旧业开饭馆,不,甚至是大饭店,他都一一拒绝。每一次放弃都被他视作经验的积累,最后帮他踩过界。“人生的每个时候有每个时候的界,随着年龄增大不断走入另一个界。现在我找到了自己的主业,我的主业就是写小说。人生可以发芽了,也可以是说随着经历的增加,我‘肥’到一定程度了。每个人到40多岁,都该到了有精神产出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经历从哪儿来的?都不是自己故意去做的,都是被别人踹了一脚,踹到了水里,自己再努力游上岸的。我经历了这么多,以前活得比较糊涂。在写书的过程中,自己认识得到一个飞跃。”

美味是用时间换来的,经历同样是用时间换来的。所谓的成功,可以说是自己找对了自己人生的味道。就像《入味》里面左壮谈到的一个话题:“有时候一出生就被告知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也是很可悲的,你说呢?”

他说呢?“人生大多时候都是给别人做饭的,想这个饭该怎么做,让别人觉得好。我提倡大家给自己做顿饭。我经常想,自己在家,就有一个土豆,一个西红柿,几个鸡蛋,我就会用一秒钟,我应该怎么最快地把这顿饭做好。够了,因为这是我在为自己做饭。为别人做饭,会想蒜够不够,姜够不够,材料新鲜不新鲜。但这不是你最基本的想法。为自己做饭,是用最简单的手法烹饪出自己最喜欢的味道,这是你最想得到的味道。不用考虑和迎合别人的想法。我们的生活总是在为别人做饭。我在《入味》最后写了一句话,为自己做顿饭。”

到了大叔的年纪,左壮开始为自己做饭。相信他不会再变了。(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