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最强大脑》心算女神 真实中的她竟然是这样?
晚上10点的北京地铁1号线里,略带疲惫的陈冉冉把头发扎成马尾,脸上不施脂粉。尽管人流如织,灯光明亮,但没有一个人认出这个刚下班的年轻律师就是电视里的“心算女神”陈冉冉。
“泯然众人”的状态恰恰是她最想要的。一个月前的《最强大脑》中日对抗赛上,陈冉冉气场全开,在队友失利的情况下以一敌二,逼平日本。随后放弃争夺个人荣誉,鲜少露面或接受采访。“知名度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她说:“我只想真实地生活。”
从浙江小城慈溪,到湖北武汉,后来北上京城。28年来,陈冉冉似乎一直在漂泊,又始终内心沉静;似乎一直被光环加持,又始终淡然洒脱。
复出是为再看一眼心算江湖
两个QQ号相乘,只扫一眼,陈冉冉给出了答案!在《最强大脑》的赛场上,蓝衣红唇的陈冉冉一战成名,掌声和赞叹潮水般涌来。
这种感觉陌生又熟悉。自小练习心算十几年,她两次拿下世界冠军,风头曾一时无两,且至今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2007年高中毕业后,陈冉冉北上求学,在巅峰时期退出心算界。
八年没有接受专业训练,如此突然的复出,还要从去年3月的中日对抗赛说起。
2015年3月13日的心算大战中,9岁的日本天才神童辻漥凛音展现了神一般的天赋,以快于5倍的速度“碾压”中国选手。
坐在电视机前的陈冉冉也在同步心算。令她本人也略感惊讶的是,虽然很久没有训练,但她的准确率达到了100%,计算速度比辻洼凛音还要快!
曾经的显赫战绩也吸引了节目组的注意,赶来劝她出山。对陈冉冉来说,这个决定并不轻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停滞,心算成绩必然无法与10年前相比。而她这次的对手——辻洼凛音的老师、日本“心算大帝”土屋宏明却一直活跃在心算界,从未停止训练。
“除了想要守护中国队的荣誉之外,我还想看看现在的心算江湖是什么样子。”最终,陈冉冉亮剑,决定用这场比赛纪念十几年的心算经历,“算是对青春的一次致敬吧”!
要录制节目,律所领导虽然爽快地批了假,但每天的训练时间却要自己挤。哪怕在熙来攘往的通勤地铁里,陈冉冉也要算上几道运算题,功力能恢复一成是一成。
中学时代一晚练习千道运算题
上世纪90年代,心算在陈冉冉的家乡浙江慈溪红极一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课外小组。
1994年,还在上学前班的陈冉冉被高王小学的珠心算兴趣小组选中。她练习的是珠算式心算,即在脑海中模拟形成一个算盘。看到题目里的数字时,这个“算盘”就立即摆上对应的珠子,在运算时不停跳动。
“其实珠心算特别枯燥乏味,也非常辛苦,它需要汗水多过天赋。”陈冉冉告诉记者,在脑海中模拟算盘的时候,手就会不自觉地摆动,在纸上反复来回摩擦。练习的时候很投入,不觉得疼,有时直到休息的时候才意识到手指尖流血了。天天与10个阿拉伯数字较劲儿太枯燥,她就把心算当成学习之余的“调剂”和“换脑”
渐渐的,她脑海里的“算盘珠”越来越小,最终虚化成一个个飞速跳动的小点儿,能够计算的位数也越来越多。
长期训练让心算小组的孩子变得格外细心。启蒙老师徐仙波老师至今仍记得,在一次数学考试中,陈冉冉不仅拿了全班唯一一个满分,还在考卷里找到一个错别字。
因为出色的心算成绩,陈冉冉在小学五年级时被特招入伍,进入离家800公里外的位于武汉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成为一名有军籍的少年军人。
校园西南角,高耸的水杉和芳香的樟树环抱着一栋红墙红瓦的小楼,门口挂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珠心算队”牌匾。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这里几乎成了陈冉冉每日必来的地方。
白天在附近的学校上文化课,晚上回到部队还要再做几百上千道运算题。远离父母、军纪严明,再加上年纪又小,每次碰到生活、学习上的困难,这个刚过十岁女孩的免不了掉眼泪。回家返校时,更是恋恋不舍,“每次都要挣扎很久。”
高中老师会在晚自习上讲评试卷,而陈冉冉却必须回军校训练。担心影响文化课成绩,陈冉冉曾在中考前动过退伍的念头。在领导的劝说下,这次风波很快平息:冉冉可以在晚自习结束后再训练,不过时间需要她自己挤出来。
“心算是一项政治任务,我既然没法轻言放弃,就只能在这个既定框架下做到最好。”陈冉冉说,那段时间,她只能在课间和午休时间完成文化课作业。
在武汉的8年里,陈冉冉立下3次二等功和1次三等功,还连续两届获得世界珠心算比赛冠军。即便在最不擅长的大位数除法这个项目中,她仍然拿到过世界第一的成绩。而在当年,土屋宏明的成绩仅位居第四。
心算已成往事 从不主动提起
与绝大多数解放军珠心算队的队员们不同,拿到631分的高考分数之后,陈冉冉并没有选择在军校就读,甚至没有选择一个与数字打交道的专业。因为她意识到,与数字纠缠的这些年生活得“太局限”,而她更希望自己是个有思考能力、有大视野的人。
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和行业的法学,恰好能够满足她的愿望。逐页翻看着高校志愿列表后,陈冉冉选择跳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去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律。
在大学里,她如同每个学生一样,搬着小板凳去听讲座、为追美剧忘记看书、论文写到焦头烂额……不论是“世界冠军”“心算女神”这些闪闪发光的头衔,还是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陈冉冉都几乎不主动提起。只有身边的几个挚友和导师对她过往的“战绩”略知一二。
《最强大脑》播出后,陈冉冉爆红网络,但仍然鲜少接受采访。“每个人的生活圈都是有限的,没有必要让圈外的陌生人了解太多。”她对记者解释说,“我只想维持最真实、简单的生活。”
百度百科词条里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陈冉冉到超市购物时,扫了一眼清单后,告诉营业员少找了两毛钱。营业员不相信眼前的小姑娘比电脑还算得准,一复核,果然多算了两毛钱。
“这事儿这是杜撰的。”听罢这个故事,陈冉冉笑着说,心算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不多,仅仅是逛街时算算折后价格、聚餐后核对点餐金额。在别人看来颇有神秘色彩的心算,在她看来却乏善可陈:“我就是个普通女孩儿,没发生过什么特别的故事,更没有什么传奇。”
重回北京:按内心声音再出发
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冉冉回到宁波做了一名法官。日子虽然幸福,但也过于安逸。在草木深深的江南,“杀回北京”的念头一天比一天清晰。
一年之后,她重回北京,带着一家知名律所的offer以及“按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出发”的信念。
与其说是换一份工作,倒不如说是换了一种生活:忙得像是“打仗一般”。尽管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但这个年轻的律师在飞速地自我提升。
“好在痛苦的转型期已经慢慢熬过来了。”陈冉冉说,自己正在努力学习做一名律师应有的职业技能。她沉吟了一下:“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得失,我尽量多看看自己获得的东西,它比失去的更珍贵。”
正如中学时代在学习成绩和心算训练之间做平衡一样,陈冉冉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到平衡点,比如跟朋友定期聚会、抽时间练几个拿手菜,以及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从慈溪到武汉、再到北京,从心算女神到法官再到一名新晋律师,陈冉冉说,她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只知道若干年后,若像乔布斯那样回头connecting the dots(串联生命的点滴),无论是风光抑或是潦倒,我定会对每段经历饱含深情。”
陈冉冉对知事的读者说:我不是女神,有多少光鲜亮丽就有多少艰难挣扎。不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我愿意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努力做到最好,其他的就看缘分和运气了。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情”,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长安街知事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