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 揭秘大师与北京有哪些渊源?

2016-07-28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今年7月29日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其代表作《牡丹亭》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之上。说起这位杰出的戏剧家,还与北京有不少的渊源。他曾五次进京会试,因拒绝“代考”而落榜;在京期间客居西裱褙胡同,并游历过京畿很多名胜古迹……

作者:户力平


2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

五次进京会试四度名落孙山

据《临安县志》载:汤显祖,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号玉茗堂主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万历十年(1582年)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其主要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牡丹亭》与《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剧目。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1616年7月29日)逝世于故里。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承袭四代习文之家风。5岁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时以乡试(由各省主持的科举考试)排名第八的优异成绩高中举人,被誉为“临川才子”。

明隆庆五年(1571年),汤显祖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也称春闱、春试),考场在顺天府贡院(今建国门内贡院东街、西街一带),共考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由于榜上无名,他回乡后又苦读三年,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进京参加参加会试,仍名落孙山。

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第三次进京会试。令汤显祖没想到的是,当时朝廷首辅张居正把持科场,其二儿子张嗣修也在这一科里面参加考试。张居正久闻汤显祖之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学业平平,很难顺利及第,于是派堂弟张居直约见参加同场考试的汤显祖和安徽宣城举人沈懋学,希望他们对张嗣修多加关照,以为“助考”,并允诺将汤、沈考取前三名。但汤显祖予以拒绝,而沈懋学则愿意相助于张嗣修。会试放榜时,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嗣修“高中”榜眼,汤显祖则名落孙山抱憾而归。

万历八年(1580年),已经31岁的汤显祖第四次进京参加会试。偏偏又赶上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又在这一科里面。张居正深知汤显祖的学识,再次派人上门拉拢汤显祖,希望他能相助于张懋修。汤显祖直言道:“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坚决地予以拒绝。张居正大为恼火,但又没办法,只好另请一位参加会试的举子为儿子“助考”。这次会试结果是张懋修状元及第,那位“助考”也榜上有名,汤显祖四度名落孙山。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因病而亡后,其劣行败露并被夺了官阶,其子张嗣修、张懋修被革职后发配充军。1582年,汤显祖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试,终于金榜题名,取中第六十五名,殿试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时他已经34岁。这段故事在明末学者钱谦益和谈迁分别撰写的《列朝诗集小传》和《枣林杂俎》中都有记载。

居京一年遍游京畿名胜古迹

明代考中进士的人,在正式任官之前有个“观政”阶段,也就是被派往各衙门去实习,目的是习练政务,期限一般定为三个月,期满后或补选京官,或到外省任职。汤显祖被安排在礼部“观政”。虽然他经历过一番挫折才考取功名,但还是不改初衷,不愿意与当权执政官员进行过多的交往。张四维(曾任翰林学士、吏部左侍郎、内阁首辅)和申时行(曾任礼部尚书、内阁首辅)的儿子是汤显祖的同年进士,很仰慕汤显祖的才学,想和他结交,却遭到汤显祖委婉谢绝,不与“官二代”往来。“观政”之后,大多数人被任职,而汤显祖却迟迟未被委以官职。友人劝他考取庶吉士(翰林院官职,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或为皇帝讲解经籍等,很有可能成为内阁辅臣),但他谢绝了友人的善意规劝。

在京城赋闲的一年时间,汤显祖寻幽探胜,遍游京畿历名山胜水。因他对佛教多有研究,所以寻访了西山一带的众多寺院,与僧人说法论禅。据传,万历年间香山寿安禅林(今卧佛寺)住持慧远法师来自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他与汤显祖是同乡,对佛经研究颇深,汤显祖在京期间,多次拜访。此外,他还游览过浑河(今永定河),并到丰台草桥一带观赏牡丹、芍药,其代表作《牡丹亭》之名便缘于他春日到丰台观赏牡丹有感而得。

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汤显祖被派往应天府(今南京)任太常博士,也就是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虽是正七品官职,但有职无权。次年,在北京吏部供职的同乡好友、前临川知县司汝霖给汤显祖捎来一封信。告诉汤显祖只要多跟上面沟通沟通,不再那么固执,加上自己的“协调”,可以推举他回京任吏部主事(从六品),今后将有更多的升迁机会。可汤显祖在回信中对此提议不置可否,只是说南京任官的好处,说北京房租柴米花费太贵,上朝拜客耗时太多,官场上多工于心计,风沙满面生活不惯……一番委婉的拒绝,使司汝霖无可奈何。

在京期间客居于西裱褙胡同

据《汤显祖诗文集·问棘邮草》记载,汤显祖五度进京会试,均住在西裱褙胡同。第五次参加会试得中后,他在礼部“观政”,期间也住在西裱褙胡同,就是后来到外地任职,每次进京,他同样是把西裱褙胡同作为居所。

西裱褙胡同附近曾有东裱褙胡同和南裱褙胡同,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都叫裱褙胡同,隶属明时坊。因胡同靠近贡院考场,买卖字画者甚多,所以胡同内从事裱糊者也多,故称“裱糊胡同”。清代属正蓝旗,乾隆时期仍称“裱褙胡同”。胡同东通城墙,西至崇文门内大街,中跨闹市口。清宣统年间分称“东裱褙胡同”、“西裱褙胡同”,其附近呈南北向的胡同称“南裱褙胡同”。明清时期,胡同里旅店较多,秀才们进京应试时,多集中投宿在这一带的“连升店”里。所谓“连升店”,不过是店家为了迎合举子们的心理、寓意“连升三级”而取的名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长安街的拓宽改造,西裱褙胡同渐渐消失。

据说汤显祖当年住在西裱褙胡同中部路北一家高台阶的“连升店”,住在东厢房内。他广交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切磋学业。虽然他性情耿直,却乐善好施。第四次进京会试时,有一位来自山东济宁的举子与他同住一室。这位举子已年近五旬,是第三次进京会试。因为三次落第,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吃不喝,要寻短见。汤显祖多番劝导,且说自己已是四次落榜,三年以后还要再考,只要锲而不舍,终有所成。老举子被他说服,消除了轻生的念头,打点行囊回了山东,临行前还与汤显祖相约,三年以后京城贡院里见。还有一位来自河南洛阳的举子,因家中贫寒,进京时所带盘缠极少,在“连升店”住了半个月就交不起房租了。眼看着快会试了,急得他不知所措,无心再攻读诗书。汤显祖得知后,二话没说,便将他后半个月的房租代交了,还给了他一些文银,以为吃喝之用。那位举子对汤显祖是千恩万谢,金榜题名后,与汤显祖结拜为兄弟。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曾在浙江处州府(今丽水市)遂昌县做知县,期间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到北京“上计”(即地方官晋京述职),上呈“计书”(即向朝廷汇报任职情况的文书)。据说这是他最后一次赴京,仍暂居于西裱褙胡同的“连升店”里,在此还与当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被称为“公安三袁”的荆州公安县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会面,畅谈文学创作的心得。汤显祖对文学格外青睐,在京屡试不中期间,已开始文学创作。这次离京不久,他便有了弃官回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念头。三年之后的万历二十六年他终于弃官返乡,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且以戏曲创作成就为最,其代表作《牡丹亭》历经400年久演不衰。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